本书为各类组织及个体如何应对剧变时代与顽劣问题提供思路、方法及工具。基于所提出的环境系统问题分析矩阵,帮助读者判别其处境的本质特征,并理解为何共创(Co-creation)是越来越重要的应对范式。作者结合理论演绎与多年来的亲身实践,对共创的范式与概念进行了系统性阐述。本书读者对象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中的各层级管理人员与行动者,以期帮助其更好地借助共创的力量,激发跨界互动与协同创新,促进创新的螺旋升级曲线。
本书开拓性地提出了共创范式的内涵,并对共创的前提、支持环境(场域)以及共创过程等核心要素进行系统性阐释。本书为亟需在大变局下提升战略思辨的组织和个体,提供重要的思维框架、行动及工具指南。
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是现实世界的固有特征,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都是片面的,它们给出的实践措施也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无法指导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实践。所以,国发院企业战略专家马浩教授说:决策就是拍脑袋。对于企业来说,商场如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企业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研讨,领导人拍脑袋的本事就很重要。但拍脑袋总会出错,所以企业有生有死是常态。一家企业的生死对于全社会来说还不算大事的话,那如果公共决策也靠拍脑袋,犯错之后的成本就会很高。如何在不确定和复杂的环境里作出正确决策,就成为重要的问题。共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共创是一个在今天很多场合下都会被提及的时髦概念,而阅读本书使我得以更系统地来理解共创的概念和方法论。在不确定的复杂环境下,决策者可能需要跳出基于单一视角和线索来拍脑袋的习惯,学会通过整合多元信息和智慧来支持决策和促进创新,这其实就涉及认知、思想和方法论的转变。简而言之,共创就是决策者、利益相关方和专家集聚在一起,围绕现实中复杂情景下的疑难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和一系列的活动,形成一个初步方案,或称为原型,然后到实践中去检验,形成闭环以供有效反思;之后在此基础上再次开展一轮研讨,如此反复几轮,直到形成完备的行动方案为止。有意思的是,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是线性和连续的,也有可能会因为共创而出现一些非线性、跃迁式的改变,带来颠覆式的创新,这也正是共创的魅力所在。
共创的一大特点是让跨界的、具有多样性和代表性的相关方走到一起,通过群策群力来激发灵感与创新。现实中的疑难问题一般涉及面广,而且因时、因地而不同,由单一组织或个体进行决策往往会产生片面的结果。让决策者和各利益相关方坐在一起研讨,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有用的信息,而且,多样的信息开阔参与者的思路,更容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我个人参加过村庄层面乡村振兴共创活动的研讨环节,印象很深。首先是村主任、第一书记、学者、企业家等共创参与者围成一圈就座,不设通常的领导座位,大家一律平等。其次是没有预设的发言顺序,也没有预设的主题,大家自由发言。所以,在讨论开始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最后会产生什么结果。但随着讨论的深入,主题开始聚焦。尽管参与者之间不是很熟悉,但一旦讨论启动起来,大家的思路就打开了,各种思想和建议就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此时,共创组织者适时总结,引导讨论的方向,并延续大家在一起创新的能量。如此反复,最终形成一个汇聚多方共识和思考的行动方案。
共创并不止于一轮的研讨,而是一个要在行动与反馈中持续逼近满意答案的迭代过程。一次研讨形成的行动方案会应用到现实中,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再次研讨,如此反复,实现方案的迭代。一个例子是国发院校友公益委员会开展的乡村振兴·村长工作坊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名为培训班,但主要目的是围绕村庄的乡村振兴模式进行共创。工作坊每期招收几十位村主任,请乡村发展领域的专家来讲课,但更为重要的是催化他们之间的共创活动。比如,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组为一个村主任的村庄设计一个乡村振兴方案,然后向大家展示。通过这样的共创活动,村主任之间相互学习,回去之后制订本村的乡村振兴方案。村主任工作坊也组织现地学习活动,到学员的村庄开展现地考察和现地研讨。每期工作坊本身都是一次迭代,在迭代过程中提炼形成几个值得推广的乡村振兴模式。
本书作者王超教授是国内共创方法的倡导者,这些年也领导了北大国发院的共创活动。他和团队以社会行动与创新实验室为依托,响应可持续金融、乡村振兴等重要议题,促进政、商、社、学、研等多元立体的协同共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他和博士后许睿谦几年理论探索和实践的总结。书中不仅有全面的理论阐释与探索,还有作者近年来在不同领域中的对共创实践的经验分享;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共创的专著,值得从事企业管理、公共决策和公益事业的人士阅读。
姚洋
2023年9月2日
王超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社会行动与创新实验(SAIL)创始人,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大学跨界创新领导力(IDEAS)首席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创新实验室(Ci-Lab)创始人。研究领域包括组织学习与创新、跨界创新领导力等。除研究和教学外,王超教授具有多年国际机构管理和领导经验,曾出任数家著名国际机构在中国的COO、CEO和首席代表。
第一章 共创的大背景:当剧变时代叠加顽劣问题
1.1 黑天鹅、灰犀牛、疫情与ChatGPT:冲击背后的共性 ―002
1.2 复杂性理论:从简单、机械复杂到超级复杂 ―004
1.3 剧变时代:当VUCA成为常态 ―013
1.4 顽劣问题:集反身性与生成性于一身的问题 ―016
1.5 一个基于环境系统问题矩阵的分析框架 ―022
1.6 元能力的重要性:向内求索 ―026
第二章 范式演变:从牛顿世界转向量子世界的求索
2.1 关于范式:如何认识问题并寻找答案 ―030
2.2 经典分析范式:捞起游泳池里的一颗石头 ―031
2.3 复杂环境与权变范式:捞起湍急河流中的一颗石头 ―032
2.4 顽劣问题与迭代范式:捞起游泳池里的一条鱼 ―034
2.5 复杂环境、顽劣问题与共创范式:抓住湍急河流中的一条鱼 ―035
第三章 共创时代的到来:关乎所有个体与组织的创变
3.1 从机械思维到量子思维 ―038
3.2 何为共创:解构与重构 ―042
3.3 共创范式的内涵阐释 ―053
第四章 共创的前提:多元利益相关方的汇聚
4.1 跨界组织与多元利益相关方 ―058
4.2 共享愿景:让大家看到同一个月亮 ―059
4.3 共创组织与沟通:松散型组织的兴起 ―061
4.4 召集节点与网络途径 ―066
4.5 三圈共创设计:兴趣圈、工作圈、共创圈 ―074
第五章 共创的支持条件场域的力量
5.1 场域:围炉煮茶下的意识连接 ―084
5.2 催化空间:让连接与互动变得更容易 ―089
5.3 学习空间:修炼关于学习的元能力 ―098
5.4 使能空间:个体创造力的唤醒与激活 ―105
5.5 关于创缘:共创碰撞下的奇妙惊喜 ―109
第六章 共创的过程:从线性计划环到螺旋式的跃迁曲线
6.1 共创螺旋:传统线性规划的颠覆 ―118
6.2 原型(Prototyping):快速建立行动脚本 ―120
6.3 试验(Experimenting):多元主体的协同探寻 ―127
6.4 反思(Reflecting):行动与思想的互反馈回路 ―129
6.5 迭代(Iterating):迈向成功的螺旋式跃迁 ―132
第七章 共创工具包:日常技巧与运用
7.1 共创工作坊 ―136
7.2 欣赏式探寻:从问题导向到愿景驱动 ―143
7.3 圆圈分享:无顺序、无等差的沟通方式 ―148
7.4 世界咖啡:轮转碰撞中的桌主 ―151
7.5 3D建模:立体、具象的启示法则 ―155
第八章 共创未来:战略与实践演绎
8.1 可持续价值与共创范式 ―160
8.2 乡村振兴、碳中和战略与共创范式 ―171
8.3 剧变时代下的企业战略变革与共创范式 ―181
参考文献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