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把记忆中影响人生最深刻的五十部电影,结合人生经历与所见所闻,分“中国电影篇五十部”和“译制电影篇五十部”进行创作,其中涉及故事片、新闻纪录片与科教片、美术片、舞台艺术片等中外电影共计100部。本书以随笔的写作方式记录,是对人生60年经历和思考的回顾,首先敬献给我亲爱的父母双亲,然后与我“同时代”的“同道中人”分享,来一次思想与人生经历的“大碰撞”,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与对话。
本书想用电影观感的方式,来记录和纪念自己所经历的人生岁月与时代。 这些电影主要来自从小的记忆,人生的况味,自己与电影艺术家们在生活中的接触和精神世界的交流。 观看的电影与自己的人生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随笔式人生回顾。所留下的文字,不仅仅是电影的概述、观感,也应当成为一种人生精神层面的历史性的归纳。
一刹那就到了花甲之年 ,这既在预料之中,也是始 料不及的,读一些经典作品 ,比如曹操的《龟虽寿》《 短歌行》、王羲之的《兰亭 序》、庾信的《枯树赋》、 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 的《将进酒》、刘禹锡的《 陋室铭》、苏轼的《赤壁赋 》、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总感觉历史的岁月离自己 很遥远,一百年的人生之路 也感到很漫长,但是,真正 临近自己的60岁到来之际, 却有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 年轻时的“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不经意间变成了“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中年, 继而又呈现“也无风雨也无 睛”的老年心境。短短人生 就这样在岁月的“转场”中, 留下了印痕。 1963年7月28日,我出生 于青岛八大关太平角一路7 号。这里是青岛著名的疗养 区。居住在这里的30年,最 得意、最难忘的,是观看了 若干部电影,接触到一大批 曾经在此拍摄影片的我国著 名电影艺术家,感受到拍摄 现场的气氛。敬业精神与影 片主题思想所带给我的是对 整个人生,甚至是对电视新 闻记者职业追求的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与中国经典文学 所带给我的思想启迪是相辅 相成、相得益彰的。2023 年7月28日,我将进入“花甲 之年”,该“解甲归田”了。 屈指可数的365天,我按照 自己的创作规划,今天正式 开始创作《五十部——电影 与60年人生随笔》。我感到 60年来,所观看的电影与自 己的人生进行了一次综合性 的随笔式人生回顾。所留下 的文字,不仅仅是电影的概 述、观感,也应当成为一种 人生精神层面的历史性的归 纳。当然,我在此可以肯定 地说,这不是一部电影的历 史教科书。我从2017年开 始筹划这部书的创作,用了 5年多的时间,反反复复构 思并拟定了数以百计的书名 ,《视觉岁月》《视听经典 》等都不如最初的书名《五 十部——电影与60年人生随 笔》概括起来明确和简要。 众所周知,世界电影诞 生于1895年12月28日的法 国。在法国巴黎卡普新路14 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卢米 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了影片 《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 的诞生。随后在1905年, 中国拍摄了《定军山》,正 式开创了中国的电影事业。 细细算来,1895-2023年, 世界电影经历了128年的历 史,1905-2023年中国电影 也经历了118个春秋。在中 国和世界电影事业发展的百 余年来,几代电影人创作了 各式各样风格的艺术作品。 从黑白无声电影到黑白有声 电影再到彩色有声电影、 3D电影,从小银幕到宽银 幕再到水幕电影,从露天观 影到俱乐部观影、电影院观 影再到街头小帐篷观影、家 庭观影,从35毫米胶片和 16毫米胶片放映到录像带放 映、VCD机放映、DVD机放 映、投影仪放映,再到现在 的智能手机放映、投屏放映 ;从电影事业的创立、拍摄 、获奖的一路艰辛,演员的 备受观众喜爱,到明星们名 利双收的演化;从拎着小板 凳占地方到拥挤到一票难求 ;从学校组织观看时的优惠 票价,到市场的昂贵票价, 从电影朴素的表演方式,到 夸张的演绎和穿越的特技, 电影经历了飞速发展。 从19世纪电影艺术诞生 以来,横跨20世纪,直到 21世纪,100多年来,从拍 摄制作到放映和观影都在发 生着巨变,这也符合宇宙变 化的规律。我相信一句这样 的话:“不变的永远是在变 化中。” 因而,我必须在此再一 次地向读者说明,《五十部 ——电影与60年人生随笔》 这部书的创作,不是一部专 业、规范的电影史。这不仅 仅因为我不具备电影专业领 域的知识储备,也因为我只 是一名电影爱好者,职业是 电视新闻记者,业余喜欢摄 影、电影、思考和写作。所 以,100多年的电影史,我 只是亲身经历了其中的60年 。在这60年人生中,又经历 了孩童时代,少年及学生时 代,部队服役,北京广播学 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 系专业进修,从事电视新闻 记者,业余摄影采风,专著 创作出版等。在此期间,尽 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观赏并收藏过大量的电影 、电视作品,但是,鉴于篇 幅所限,不能一一展现其艺 术思想和创作手法所带给我 的人生感悟。我只能把记忆 中影响人生最深刻的电影, 结合我的人生经历和所见所 闻,分“中国电影篇”和“译 制电影篇”进行分享,其中 涉及故事片、新闻纪录片与 科教片、美术片、舞台艺术 片,还会涉及一些年代引进 的特有外国各类型影片,中 外电影共计100部,以随笔 的写作方式记录下来,算是 人生60年经历和思考的一次 回顾吧。在其成书后,首先 敬献给我亲爱的父母双亲。 然后与我同时代的“同道中 人”分享,听取读者们的意 见和建议,来一次思想与人 生经历的“大碰撞”,进行一 次心灵的交流与对话。 我想,这本《五十部—— 电影与60年人生随笔》,应 该是我在2022年创作完成 ,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 版《入镜还素》一书之后, 于2023年60周岁退休前, 需完成创作出版的一本专著 ,也是我退休时的最好纪念 与见证。60周岁后,我将按 照人生规划,开启又一次崭 新的征程。 是为序。 2022年7月28日凌晨2点 56分 子实初稿创作于青
鄢敬诚,男,父赐字“子实”;自取字“中直”;自取号“听涛之人”。笔名:子实、晓言。
1963年7月28日,出生于青岛市八大关太平角一路7号。
1981年,开始在海军北海舰队某特种兵部队服役。曾先后担任侦察兵、连部班班长、文书、团支部副书记。服役期间曾兼任《人民海军》报社特约通讯员。其作品曾获全军二等奖并被解放军出版社结集出版。
1983年,在部队期间,时年20岁,独立创作完成了以海军旅顺基地406医院传染科护士刘敏为创作原型的第一部短篇小说《印象》。
1986年,回到地方工作后至2021年,已连续从事新闻报道工作35年。
2003年,创作完成第二部手写42万字的纪实性自传体作品《经历》。
2011年,创作完成第三部纪实对话体作品《大医精诚——与中西医药学名家刘镜如先生的人生漫谈》,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所属九州出版社出版。
2017年,创作完成第四部纪实性作品《生死尊严——与在天国母亲的七次对话》经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大医精诚》和《生死尊严》出版后,曾在青岛书城和青岛市图书馆相继举办了赏读会和相关的社会公益赠书交流活动,并在青岛书城上架。两部作品均被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图书馆、青岛文学馆、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
2019年,开始构思创作第五部作品,文集《无一例外》(内部交流手册),再一次将作品献给自己一生敬重热爱的父母双亲,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父母双亲的感恩和怀念。该作品于2019年12月1日在青岛市图书馆举行读者交流会。
中国电影篇
故事片
《小兵张嘎》
《地道战》
《地雷战》
《平原游击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永不消逝的电波》
《闪闪的红星》
《南征北战》
《烈火中永生》
《渡江侦察记》
《侦察兵》
《三毛流浪记》
《董存瑞》
《难忘的战斗》
《英雄儿女》
《奇袭》
《打击侵略者》
《上甘岭》
《铁道卫士》
《祖国的花朵》
《五朵金花》和《阿诗玛》
《刘三姐》
《海外赤子》
《枯木逢春》
《第二个春天》
《今天我休息》
《春满人间》
《暗礁》
《火红的年代》
《霓虹灯下的哨兵》
《雷锋》
《向阳院的故事》
《艳阳天》
《创业》
《秘密图纸》
《第二次握手》
《南海风云》
《边城》
《少林寺》
新闻纪录片与科教片
《考古新发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济南、青岛》和《尼克松访华》
海带养殖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
美术片
《半夜鸡叫》
《带响的弓箭》和《东海小哨兵》
《大闹天宫》
舞台艺术片
《东方红》
《长征组歌》
《沂蒙颂》
我眼中的舞台戏曲艺术电影百花园
《茶馆》
译制电影篇
译制片
《列宁在十月》(苏联)
《列宁在一九一八》(苏联)
《摘苹果的时候》(朝鲜)
《一个护士的故事》(朝鲜)
《卖花姑娘》(朝鲜)
《看不见的战线》(朝鲜)
《原形毕露》(朝鲜)
《无名英雄》(朝鲜)
《地下游击队》(阿尔巴尼亚)
《宁死不屈》(阿尔巴尼亚)
《创伤》(阿尔巴尼亚)
《海岸风雷》(阿尔巴尼亚)
《第八个是铜像》(阿尔巴尼亚)
《广阔的地平线》(阿尔巴尼亚)
《桥》(南斯拉夫)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
《鲜花盛开的村庄》(朝鲜)
《追捕》(日本)
《绝唱》(日本)
《人证》(日本)
《望乡》(日本)
《入殓师》(日本)
《樱桃的滋味》(伊朗)
《流浪者》(印度)
《百万英镑》(英国)
《摩登时代》(美国)
《佐罗》(法国、意大利)
《廊桥遗梦》(美国)
《泰坦尼克号》(美国)
《卡桑德拉大桥》(英国、意大利、联邦德国)
《尼罗河上的惨案》(英国)
《教父》(美国)
《悲惨世界》(法国)
《血钻》(美国、德国)
《闻香识女人》(美国)
《天堂电影院》(意大利)
《罗马假日》(美国)
《海上钢琴师》(意大利)
《广岛之恋》(法国)
《日瓦戈医生》(美国)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意大利)
《魂断蓝桥》(美国)
《卡萨布兰卡》(美国)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
《辛德勒的名单》(美国)
《肖申克的救赎》(美国)
《猫鼠游戏》(美国)
《巴黎圣母院》(法国、意大利)
《战时冬天》(荷兰)
《美丽人生》(意大利)
作者小传
后记
今天是2022年8月29日,离满60周岁退休之日还有十月余。处暑后的岛城,尽管秋雨连绵,但天气仍很热。2022年是一个奇特的年份,天气特别异常,今年岛城的暴雨是若干年以来所少有的,持续整个夏天的高温也达到了1961年以来的历史记录之最。而南方却罕见地缺雨干旱,干涸的湖底居然裸露出千年古建筑,四川盆地43℃以上的高温导致大面积停电断水,山火频发,热射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今天下班的路上,遇见同事徐花主任,我们撑着雨伞在雨中聊了许久,话题很多。徐主任也是一位读书爱好者。如今智能化文化快餐时代,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和写书的人并不多。人们多半时间用于经商、社交,智能手机不离左右,碎片化信息满天飞。我们讲到在今年8月间刚刚送走的两位同事,一位刚刚退休,一位才52岁。在现在这样一个长寿时代,他们的离世令人痛惜。我们讲到医务工作者中的害群之马,利用手中的权力昧着良心赚钱,严重违法。我们谈到文化艺术界的一些不良之人,用垃圾文字谋取名利,引发网络热议,损害人们对艺术文化作品的欣赏和自身精神世界的纯真。于是,我们谈到了诗歌、小说、散文、随笔的创作,也谈到了一首传唱已久的歌曲《往日时光》:
人生中最美的珍藏,
正是那些往日时光。
虽然穷得只剩下快乐,
身上穿着旧衣裳。
…………
如今我们变了模样,
为了生活天天奔忙。
但是只要想起往日时光。
你的眼睛就会发亮。
每当我听到这首《往日时光》,眼前就会浮现出60年过往岁月中的诸多人生画面,就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呈现并记载着我们的往日时光。从1963年至2023年的60年间,各个时期的电影承载了我们的人生轨迹。我们曾经提着小板凳,早早来到海军北海舰队门诊部的操场上看露天电影,也曾到八大关太平角一路家门口的山东省青岛疗养院体疗部,坐在光洁的地板上安静地看室内电影。在我的记忆中,曾为看电影而不惜远路风程的故事有很多,看电影是我一生的最爱,因此我的心总是被电影艺术、电影故事、电影人物影响着、熏陶着。于是,我的人生中也就有了电影里的一些情结。
为什么这部书要从《小兵张嘎》写起呢?因为《小兵张嘎》不仅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儿童故事片,而且,这部电影与我同岁,它拍摄于1963年,距2023年整整60年了。60年的岁月,多少往事己如云烟散尽,但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这部《小兵张嘎》却恍如昨日,令我记忆犹新。
《小兵张嘎》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冀中的白洋淀,张嘎子、胖墩、小英子等一群少年,在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培育下,机智勇敢地同日伪军进行不屈的斗争,最终成长为八路军队伍中一名真正的小侦察员。张嘎子的主演叫安吉斯,内蒙古人,当时13岁,并非专业演员,却把张嘎子的形象演得出神入化,成了我们一代人心中的小英雄。他掩护受伤的八路军钟连长安全转移,从秘密地道送饭。为掩护钟连长,张嘎子的奶奶和村里其他群众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奶奶被日本鬼子夺去生命,体现了中国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团结、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精神。
在抗日烽火中,张嘎子在锻炼中成长,他配合八路军侦察员罗金宝,缴获了胖翻译的枪,这一段尤为精彩。罗金宝与胖翻译有一段精彩对话,在路旁的大树下,罗金宝和张嘎子以卖西瓜为掩护,这时,胖翻译出场了,他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目中无人地砸开西瓜就吃。
罗金宝:哎,你怎么拿起来就吃啊?
胖翻译:怎么,你这不是卖的吗?
罗金宝:卖的,你得问个价儿啊。
胖翻译:什么?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也不问价儿!哼!
罗金宝:这年头做事得留点后路啊!
胖翻译:什么?
罗金宝:你没听说吗,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
胖翻译:你,你是干什么的?
罗金宝:你看呢?
胖翻译:我看你像八路!
罗金宝:哦?呵呵呵呵呵……
胖翻译:啊,你是八路!
罗金宝:你算说对啦!
这时候,罗金宝向张嘎子使了一个眼色,张嘎子拿起半个西瓜砸在胖翻译头上,用钟连长刻赠给他的木头手枪,顶在了胖翻译腰眼上,并迅速缴获了胖翻译的真手枪。
无论看多少遍,当年的我们总是被侦察员罗金宝的沉着、张嘎子的机智以及胖翻译这个汉奸从不可一世到被俘屈服的下场中感受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斗争的伟大力量。一切侵略者和卖国贼都不会有好下场!从而,为我们幼小的心灵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将伴随我们一生。因此,一部好的影片,之所以称为经典,就在于影片真正地带给了我们什么,这个话题很重要!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