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刊收录了20篇学术论文, 主要对我国著名哲学家、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的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不少文章有独到的见解, 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唐君毅先生《哲学概论》价值论之要旨
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荀学研究略议
——兼论荀子为性朴论者
从《爱之福音》看唐君毅先生的爱观
论唐君毅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
中西自然宇宙观之异同
——朱利安《唐君毅之中西自然宇宙观》读书札记
唐君毅、牟宗三二先生论罗近溪之学
唐君毅论朱子学中的“人心与道心”
唐君毅论“气”之义理探析与衡定
唐君毅与牟宗三对伊川理学的理解与阐释
新儒家唐君毅对现代西方美学的反思与批导
唐君毅的道德理性与文化自觉
“即心言性”与“尽性立命”
——唐君毅论孟子的性命观
唐君毅伦理思想研究现状及方向展望
“自觉”到“自我”:生命真实存在的历程
——基于唐君毅道德哲学的思考
学术史、文化史视域中的唐君毅一九五七
唐君毅论人文主义
唐君毅的“成人之道”
儒者的抗战:文化坚守与追寻
——以唐君毅为例
唐君毅的因果观
唐君毅“法律意识层级”说在中国法治视角下的局限性
唐君毅先生《哲学概论》价值论之要旨
朱建民
(台湾华梵大学)
哲学概论是近代中国大学哲学系或通识课程中常见之科目,内容主要依循西方哲学的架构、问题和概念语词,顺此而下,哲学概论往往成为西方哲学的概论,而忽略了西方以外的文明。这种现象至今犹存,长此以往,不免造成一种印象,即只有西方哲学的那种形态,才算是哲学。因此,回到中国学术界的场域,居然也会出现中国是否有哲学、中国是否有知识论这类的论辩。
唐君毅先生之《哲学概论》原为当作一般哲学教科书而写,于1961年出版。当然,
他对上述偏颇现象早有深刻省察。在初版自序中,唐先生说,尽管教过多年哲学概论,并试过多种教法,“然迄今吾仍唯有坦白自承,尚未知何为此课程基本之教材,为一切学哲学者,所首当学亦不知何种教法,为易导初学以入于哲学之门者。①吾今所能有之结论,即真为中国人而编之哲学概论,其体裁与内容,尚有待于吾人之创造”。由此可见,唐先生此书有意为中国人而写,体裁与内容不循前例,必有重新之抉择。
从历史事实来看,中国思想家所谈之哲学问题不等同于西方思想家所谈之哲学问题。因此,为了避免独尊一方而排除另一方,唐先生尝试对哲学作了较概括的界定,以期能含中西印三大文明于内,其中一种说法是:“哲学是一种求关联贯通人之各种学问或销除其可能有之冲突矛盾之一种学问。”②其中更强调贯通知行,这点显然较为偏显中国哲学之。
如此,唐先生的哲学概论在西方之外,自然括中国和印度要素。所以唐先生在论述西方哲学理论之后,必继以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在名理论部分,述及印度之因明和中国之名学及知识问题;在天道论部分,述及印度与中国的形上学思想;在人道论部分,述及印度与中国的人生哲学。如此,三大文明皆有哲学,且各具。但整体而言,分量仍以西方为主。唐先生在1974年第三版序中提到,此书不同以往之哲学概论,在于“开始用中国哲学的数据,以讲一般哲学问题”。唐先生回顾,此书的遗憾是用得仍嫌太少,但后来陆续出版的六卷《中国哲学原论》已此不足。
在架构上,本书有意跳脱西方一贯的方式,而试图以天道论涵盖西方之形上学,以名理论涵盖西方之逻辑与知识论,以人道论涵盖西方之伦理学、人生哲学、美学、价值哲学等。不过,唐先生并未以中国哲学常见之架构取代西方惯用之方式,例如代之以天道论、心性论、工夫论、境界论这样的分类。由此,或亦唐先生“圣之和者”生命调之表现。《哲学概论》一书在分量上,知识论多,形上学次之,价值论少。不过,就中西哲学之比重而言,中国哲学在知识论部分着墨较少,反而在价值论部分着墨甚多。唐先生在初版自序说,价值论的部分,“其分别讨论问题之方式,亦为西方式的。然贯于此部之一精神,及每讨论一问题,后所归向之结论,则为中国通天地、和阴阳以立人道、树人极之儒家思想。此以儒家思想为归宗之趋向,在本书之、二部(导论与知识论)已隐涵,第三部(形上学)乃显出,于本部则彰着”。由此可见,本书价值论的部分能看出唐先生哲学的归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