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吴越地区的武术本体文化和相关文化为中心,分别考叙了前秦时期、秦至宋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时期四个历史阶段,通过已经寻找到的吴越地区武术文化发展中的人、事、物,以此作为具有坐标意义的“点”,大体勾勒出一条隐于“点”背后的区域间文化互动的“线”,最终以“点”为核心、以“线”为辐射,构建出吴越武术文化不同历史阶段的“面”及深藏其下的地域精神特质,能够使读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深入理解吴越武术文化。
导师郭志禹教授自2000年开始便有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设想,依照先生的构思,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是一个多元统一体,它是由中原武术文化、巴蜀武术文化、吴越武术文化、齐鲁武术文化、燕赵武术文化、关东武术文化、秦晋武术文化、岭南武术文化、闽台武术文化等地域武术文化组成的。只有具体深入各个地域进行调查探索,才能揭示出各个地域的武术文化概貌,进而归纳提炼出武术文化的地域特征,那么,中国武术的整体系统也就能在历史的积淀和当下的留存中逐渐显现其清晰的脉络。谭其骧先生言:“以中国疆域之辽阔,要想一动手就写好一部完整、全面的中国历史地理,大概是不可能的。只有先从区域历史地理入手,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先做好具体而细致的研究,才有可能再综合概括成为一部有系统有理论的中国历史地理学。”①因此,自2002年至2018年,历时16年,导师带领学生相继完成了15个区域的武术文化研究。
吴越武术文化研究就是该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吴越武术文化?简言之,就是以古代吴越地区为地理文化界分成长起来的,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文化吸收、融合、创造、充实而形成的一切与武术活动相关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吴越武术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其一,它是吴越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其三,它能够反映吴越文化的精神内涵。因此,吴越武术文化研究所依循的原则有三:
(1)对吴越地域环境与经济形态的阐释。在纵横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时空中,无论统一时代还是分裂时代,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乃至心态文化,其形成、发展、演变皆与地域因素不可分离。生产力水平越低,地域因素的影响便越大;地域环境影响经济形态,经济形态进而影响社会文化,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所在。
(2)民族迁徙与政治格局的变迁。地域文化的形成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长时间里由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不断交融形成的某种气质。因此,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不能回避政治格局的变迁以及移民所带来的影响。
(3)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不是符号,而是人。无论是文化的差异抑或文化的交流与传承,都离不开入。人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大则民族群、民族、家族集团,小则家族、家庭、个人,他们创造着、承载着历史。因此,研究与理解吴越武术文化,便不可不研究、理解与之相关的人物。
本书共有四章专论,以吴越地区的武术本体文化和相关文化为中心,分别论述了先秦时期、秦至宋时期、明清时期,以及民国时期四个历史时段,地域环境、经济形态、政治格局、士人迁移、社会思想等对吴越地域武术文化形成与演变的影响,力图大体勾勒出一条吴越武术文化特征及其形成背后地域间文化“互动”的线索。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吴越武术文化。地处东南一隅文化边缘地带的“句吴”“于越”分属两个不同的民族,拥有各自的图腾,却有着“断发文身”“以船为车”的相似风俗习惯,春秋时期方显于中原王朝的视野。在富国强兵以谋求政治地位的过程中,吴、越不仅渐次完成了相互融合,而且与齐文化的交融为武术技击提供了《孙子兵法》的战略谋思;与中原文化的互动铸造出各国争相追逐的“吴越之剑”;以“阴阳理论”为指导的《越女论剑》,虽为汉人赵晔写于东汉时期,但折射出的是吴越在汲取中原正统文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为我所用的创见性。这些叠加起来,让我们深切地探寻到吴越先民那种渗透在血液中的本能——如吴越之“水”善于变通,又如吴越之“剑”宁折不弯的刚烈之性。
第二章,秦至宋时期的吴越武术文化。如果说吴越在秦汉时期还留有先秦之时的刚烈,那么吴越武术的文化转型则始自晋朝。因此,这一章节重点考察了北方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政治格局的改变和对吴越地域经济发展的推进,以及世家大族对吴越文化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为吴越武术奠定了“书文化”的基础。而且,随着宋代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应运而生,迎合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的文化形式在冲击以上层为主的精英文化时,又催生出娱乐化和商业化的瓦舍武艺,这种倾向自北宋王室偏安吴越后更为显著。在这个历史阶段中,移民对吴越地区的影响是全方位和深刻的,但这并不代表吴越地域本土文化的消亡,而是通过两者的交融使吴越武术呈现出以文为饰的“柔化”特征。
第三章,明清时期的吴越武术文化。本章首先围绕明清政治制度对吴越武术文化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考察。明代采用“文武”皆由“科举”,“科举必由学校”而出的人才培养和选官制度,为国家培养文武双全人才奠定了基础。唐顺之、何良臣等不仅以文著称,而且擅长军事兵法与武艺研究;终明一代的海禁政策所引发的倭寇动乱促使兵家为保护国家和百姓,开始集结民间武术流派和技法纳为阵战所用,为中国古代武术留存了丰富的史料。
丁丽萍,上海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武术历史、文化与教育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等科研项目。主编与参编的书著有《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学校武术》《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现代阐释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等。
第一章 立于剑:秋水神光
第一节 东南一隅的荒蛮泽国
一、地理环境
二、民族特征
三、风俗习惯
第二节 夷夏文化的早期互动
一、孙子兵法:齐文化与吴越文化的融合
二、越女论剑:谶纬与经学思想的折射
第三节 好剑轻死的精神追求
一、剑:器物到精神
二、士:自由与诺言
第二章 游于艺:涵勇示柔
第一节 楚汉争霸与尚武遗风
一、霸王起兵,沛公举义
二、汉画物语,史海钩沉
第二节 北人南迁与文化自觉
一、北方的三次移民与吴越地区的开发
二、吴越文化自觉与武之现象
第三节 市民文化与瓦舍武艺
一、市民阶层的出现与市民文化的特征
二、瓦舍武艺与结社组织的发展
第三章 崇于理:术道并举
第一节 明代政治制度与兵家武术研究
一、明代选官制度与武人培养
二、明代海禁政策与倭患问题
三、明代兵家武术研究
第二节 清代文化政策与民间武术研究
一、清朝的文化政策
二、考据学的发展和礼学的重振
三、清代民间武术研究
第四章 敢于变:西学东渐与南北交汇
第一节 上海开埠与吴越地理位置的凸显
一、上海开埠与长江下游经济的发展
二、以上海为中心的人口流动
三、长江下游的社会思潮
第二节 国粹主义思潮与国术复兴
一、以国粹激动种姓
二、国术组织的壮大
第三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国术研究
一、对“国术”鬼道主义的批判
二、“科学”精神下的国术研究
第四节 西方体育规则与国术竞赛
一、西方体育观念与规则的导入
二、吴越武术竞赛活动及其对规则的探索
第五节 武术家的群体流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