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全球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背景、基础理论、政策发展动态、实践典范以及开放效果等内容,并对如何稳步提升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进程给出了建议。全书以探索全球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时代背景开篇,并对学术界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归纳整理了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用三篇回答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研究中的三个重要问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的发展历程如何?全球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有什么典型实践经验?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成效如何?本书围绕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阐述,其目的是使读者对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有较为系统的认识。最后的总结与展望篇提出从全局部署、政策体系构建、平台建设等方面共同推进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整体水平,积极推动数据要素释放经济价值,促进产业发展,增加公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革新,信息资源价值逐渐显现,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趋势。在国际上,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一般称为政府数据开放或公共部门信息开放,其含义是政府向公众开放其所拥有的数据和信息资源。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公共信息资源都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或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工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要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开放,释放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公共信息资源开放不仅能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还能通过数据增值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更有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增加公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近年来,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与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工作同步进行,各国政府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和政策文件,推动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发展。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经历了萌芽期、蔓延期,目前进入了横纵拓展的发展期。当前全球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迅速发展,但各区域发展不均匀,其中中国政府采取多项举措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公开,使得中国在该方面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我国在开放规范、开放范围、开放深度和开放效果等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发展态势下,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加强公共信息资源利用价值的充分开发,已成为促使整个国家或地方蓬勃发展的关键。故目前迫切需要系统地分析我国各地、各级政府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建设情况,对比全球政府数据开放趋势,总结提炼现有的建设问题和经验教训,为今后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工作提供参考。
研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书对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开放实践、开放效果展开了系统探讨与分析,并给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在现实层面上,研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无疑会增强我们对公共信息资源的认识,有助于政府了解国内外现行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发展状况,掌握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工作取得的效果、值得推广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制定稳步推进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政策措施提供借鉴。在理论层面上,系统梳理学术界和政界对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研究动态和实践历程,提炼其发展特点和演化规律,总结典型的研究方法并展望研究趋势,能为学术界进一步深挖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书分为五篇,共十三章。第一篇是背景及理论基础篇,由第一章至第三章组成,主要界定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概念、范围,梳理了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协同分析、政策扩散和主题变迁的典型模型与方法,分析了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相关研究内容并借助图表将其可视化显示,揭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并展望了未来趋势。第二篇是政策分析篇,由第四章至第七章组成,以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量化分析为基础,从政策变迁、政策扩散和政策协同三个方面入手,对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系统完整的剖析。第三篇是实践典范篇,由第八章至第九章组成,着重讨论国外政府数据开放和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实践典范,总结既往经验,分析公共信息资源开放面对的挑战。第四篇为开放效果评估篇,由第十章至第十二章组成,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典型政府数据开放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对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现状进行评价,并针对我国省级层面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开放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最后一篇为总结与展望篇,包括第十三章,在对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和开放效果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平台和政策两个方面总结了当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提供参考。
本书结构主要由马续补提出与设计,并经研究团队全体成员多次讨论后确定。这一过程深化了大家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激发了大家对研究任务的热情和对解决该问题带来的前景的向往。所以,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的共同劳动果实。研究团队中马续补、秦春秀、刘玮、相雅凡、刘怀亮,张潇宇、赵咪、孙妍、孙瑶、陈芸、马吉莉莎、吕肖娟、李洋等参与了本书不同章节的撰写,赵捧未提出了撰写意见,马续补、秦春秀负责对全书进行统稿。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2BTQ05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经费(QTZX2200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JB210602)、陕西省教育厅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JZ057)的资助。在此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和借鉴了大量的中外文文献,在此对本书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未能一一列出所有参考文献,因此,我们对未能列出的参考文献的作者表示深深的歉意。正是这些作者前期的工作为本书的完成奠定了基础,并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写作动力和丰富的创新素材。由于时间较短,任务较重,本书难免存在不足,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指正,以便本书在修订时加以补充、更正和完善。
马续补
2023年1月
第一章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时代背景 2
1.1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概念的界定 2
1.2 公共信息资源的范围 4
1.3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发展趋势 5
1.3.1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趋势 5
1.3.2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发展历程 5
1.3.3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发展现状 8
1.4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实践意义 13
本章小结 14
第二章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研究的
可视化计量分析 15
2.1 数据来源、研究工具与方法 15
2.2 合作关系分析 16
2.2.1 作者分析 16
2.2.2 合作关系分析 16
2.2.3 机构分析 17
2.3 研究热点分析 18
2.4 研究前沿和趋势 21
2.5 核心知识基础 23
2.5.1 高被引文献、高中心性文献 23
2.5.2 奠基性文献 25
本章小结 26
第三章 政策文本分析理论与方法 28
3.1 政策文本量化分析的基本概念 28
3.1.1 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 28
3.1.2 政策变迁 29
3.1.3 政策扩散 30
3.1.4 政策协同 30
3.2 政策内容分析法 31
3.2.1 基本概念 31
3.2.2 政策内容分析法的由来与应用 31
3.2.3 政策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32
3.3 政策共词分析法 33
3.3.1 基本概念 33
3.3.2 政策共词分析法的由来与应用 33
3.3.3 政策共词分析法的步骤 33
3.4 政策网络分析法 34
3.4.1 基本概念 34
3.4.2 政策网络分析法的由来与应用 34
3.4.3 政策网络分析的方法 35
3.5 政策引文分析法 37
3.5.1 基本概念 37
3.5.2 政策引文分析的由来与应用 37
3.5.3 政策引文分析的步骤 37
3.6 政策知识扩散 38
3.6.1 基本概念 38
3.6.2 政策扩散的模型 38
3.6.3 政策扩散的方法 40
本章小结 42
第二篇 政策分析篇
第四章 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公共信息
资源开放政策量化分析 44
4.1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文本的选择 44
4.1.1 政策文本选择 44
4.1.2 总体状况分析 44
4.2 政策三维分析框架构建 46
4.2.1 X维度——生命周期维度 48
4.2.2 Y维度——政策工具维度 52
4.2.3 Z维度——政策客体维度 55
4.3 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政策量化分析 56
4.3.1 政策编码 56
4.3.2 单维度量化分析 57
4.3.3 双维度交叉分析 61
4.3.4 三维分析 64
本章小结 64
第五章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变迁的
研究 66
5.1 研究设计 66
5.1.1 研究框架 66
5.1.2 主题词抽取 67
5.1.3 高频主题词共词聚类 68
5.2 中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
?聚焦点分析 70
5.3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变迁
?模式分析 73
本章小结 75
第六章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
扩散研究 76
6.1 研究设计 76
6.1.1 研究框架 76
6.1.2 政策参照关系获取 77
6.1.3 政策扩散量化方法 82
6.1.4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历程
划分调整 85
6.2 政策扩散规律分析 85
6.2.1 政策扩散强度 86
6.2.2 政策扩散速度 87
6.2.3 政策扩散广度 87
6.3 总体扩散路径分析 88
6.3.1 政策扩散深度 89
6.3.2 政策扩散方向 90
6.4 政策内容转移分析 92
6.4.1 政策主题继承对比分析 92
6.4.2 政策主题创新对比分析 94
6.4.3 政策扩散与政策内容转移
综合分析 97
本章小结 98
第七章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
协同研究 100
7.1 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量化 100
7.1.1 政策工具量化 100
7.1.2 政策目标量化 102
7.1.3 阶段划分调整 104
7.2 政策工具协同测度分析 104
7.2.1 协同测度模型 105
7.2.2 政策工具内部协同演变分析 105
7.2.3 政策工具间协同演变分析 109
7.3 政策目标协同测度分析 110
7.3.1 政策目标协同测度模型 110
7.3.2 政策目标协同演变分析 110
7.4 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协同测度分析 112
7.4.1 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协同
测度模型 112
7.4.2 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协同
演变分析 113
本章小结 115
第三篇 实?践?典?范?篇
第八章 政府数据开放的国外实践 118
8.1 开放平台的规范化 118
8.1.1 美国政府数据开放平台 118
8.1.2 澳大利亚政府数据开放平台 119
8.1.3 新西兰政府数据开放平台 120
8.2 保障措施的完善化 121
8.2.1 主要国家数据开放政策 121
8.2.2 主要国家数据开放机构 122
8.2.3 主要国家数据开放规范标准 122
8.3 政府数据开放的挑战 123
本章小结 124
第九章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国内实践 126
9.1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历程 126
9.1.1 政府上网时期 126
9.1.2 政府信息公开时期 127
9.1.3 政府信息共享时期 127
9.1.4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时期 128
9.2 我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平台 129
9.2.1 省级政府数据开放的成效 129
9.2.2 地级市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 131
9.3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势头 132
9.3.1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战略 132
9.3.2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工作 133
9.4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应用的成效 142
本章小结 144
第四篇 开放效果评估篇
第十章 国内外政府数据开放评估体系 146
10.1 国外政府数据开放评估体系 146
10.1.1 开放数据晴雨表 147
10.1.2 开放数据准备度 147
10.1.3 开放数据政府调查 148
10.1.4 OURdata指数 149
10.2 国内政府数据开放评估体系 150
10.2.1 中国开放数林指数 150
10.2.2 政府互联网服务能力 151
本章小结 153
第十一章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
效果评估 154
11.1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效果评估
?指标体系 154
11.1.1 评估架构 154
11.1.2 评估指标 155
11.1.3 数据采集 157
11.1.4 评估指标量化方法 157
11.2 评估对象 158
11.3 评估结果分析 159
11.3.1 准备度 159
11.3.2 数据建设 160
11.3.3 平台建设 162
11.3.4 数据利用 165
11.3.5 影响力 166
本章小结 167
第十二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地方政府
开放效果评估 169
12.1 指标构建及数据采集 169
12.1.1 评估指标构建及权重设置 169
12.1.2 评估数据采集与评估指标量化 173
1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数据
?开放效果分析 177
12.2.1 总体特征分析 177
12.2.2 维度特征分析 178
12.2.3 区域特征分析 179
本章小结 183
第五篇 总结与展望篇
第十三章 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存在的
问题与政策建议 186
13.1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存在的
问题和挑战 186
13.2 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策存在的
问题和挑战 188
13.3 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
全局建议 190
13.4 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
政策建议 191
13.5 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
?平台建设建议 192
参考文献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