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何谓整本书?
顾名思义,整本书指一本完整的书。那怎么理解完整这一词的意思呢?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1]一文中认为中学生应该读整本的书,不能以单篇短章为主,中学语文教材至少也要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遗憾的是他没有具体阐释整本的书的标准。他提到了文学名著,我想自然包括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这些名著,都有固定的人物群像、完整的故事情节。比如《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为主要形象,描写他们取经的缘起、过程以及结果。这些文学名著内容环环相扣、不能切断,又有较大的篇幅,是作为整本书最典型的类型。中外文学名著中的长篇小说和长篇叙事诗都可以归为这一类。陈思和教授在《作为整本书的〈朝花夕拾〉隐含的两个问题关于教育成长主题和典型化》[2]一文中,在对《朝花夕拾》作为整本书加以分析时,提出了整本书的两个标准,一个是明确统一的主题,一个是意义完整的内在结构,而且这一内在结构是书中任何一个单篇作品都无法涵盖的。鲁迅的《朝花夕拾》10篇,围绕着成长这一主题而写作,因而可视为整本书。司马迁的《史记》包含130篇、刘勰的《文心雕龙》包含50篇,这些著作中每篇的独立性很强,可以自成一个整体,但各篇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更大的整体,而且每篇对于这个更大的整体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因而它们同样可以视为整本书。其中略令人困惑的是选集,或者说叫选本。在我们的认识中,孔子删订的《诗经》、萧统选编的《文选》、孙洙选编的《唐诗三百首》、姚鼐选编的《古文辞类纂》、钱锺书编注的《宋诗选注》等选集都自然地被认为是整本的书。近现代以来,随着出版业的发达,出现了大量的作家个人选集。这些作家个人选集,有些是作者自编的,有些是其他人编的。我认为,好的作家选集也可视为整本书。不过作为整本书的作家选集,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典型性,即要选入作家最富特色的作品;第二,要有完整性,要选入不同类型的作品;第三,要有时代性,要考虑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艾青是中国20世纪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从30年代开始延续到90年代,跨越半个多世纪。《艾青诗选》选入了艾青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也选入了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等不同类型的诗歌,因而也可以看作整本书。
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单篇文章,字数多在2000字以内。文章篇幅短,对学习者来说,好处之一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吃透它,从而在规定的课时内能学习到多篇文章;好处之二是给中学生摆出了作文模仿的对象,有利于训练学生写好千字左右的文章。不过单篇的短文,在很多方面不能与整本书相比。中学生处在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心智发育逐渐成熟、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来说,整本书阅读有着独特的意义。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在《功夫在课外致整本书阅读上海论坛的一封信》[3]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意义首先是在养性,这是很有见识的。结合温儒敏教授的养性说,我认为整本书阅读主要有如下意义。
第一,延伸感知与丰富知识。一个人的生活,总是被限制在一时一地。中学这个阶段,大多不会有频繁的流动。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些家长会在寒暑假带着小孩在国内外旅游,增长见识。但是这种旅游增长的见识也很有限。整本书所表现的生活就不一样,这些书往往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它们所表现的时代生活与我们现在时代的生活不同,这样会增加我们对中外不同时期生活的了解。整本书的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长,动辄几年、几十年或者上百年;空间变化大,有时从乡村到县镇到大城市,有时跨越大半个中国,有时从中国到外国,有时从地球到太空;人物众多,男女老少、善恶美丑、平民百姓、帝王将相、士农工商,形形色色的人物具备;自然风景多样,高山大川、湖海沙漠、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千姿百态;人文景观丰富,高庙名寺、弄堂大院、各色衣着、诸种方言,丰富多彩。因此,整本书延伸着读者的感知,能丰富读者的知识。
第二,了解人性的复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整本书,往往表达了生活的丰富、时代的巨变、国家的命运和人性的复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是一个团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唐僧坚定执着但时而迂腐,孙悟空除恶务尽但有时急躁,沙僧勤恳忍耐但过于木讷,这三个形象很好把握,而猪八戒这个形象就复杂一些。猪八戒在取经路上,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好吃懒做、喜欢女色,动不动就要回高老庄过自己的小日子,时不时在唐僧面前说点猴哥的坏话。但猪八戒不是彻底的坏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一定会去搭救师傅和猴哥,有时也能与妖怪大战几十回合。猪八戒这种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倒也不少,这一形象放在现实生活中不过就是一个世俗的常人。在生活中大奸大恶之徒和十全十美的人罕见,多的是世俗的常人。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童年的鲁迅觉得长妈妈满身都是缺点,我最讨厌长妈妈的事情有:切切察察的低声絮说,食指还在空中上下摇动;在母亲面前告我调皮;夏夜睡成大字,挤我到床角;过新年有许多繁琐的礼节;甚至还谋害了我喜欢的小动物隐鼠。不过,长妈妈会讲故事,小时候谁不喜欢听故事呢?尤其是长妈妈还主动买回了我那个时候最渴望得到的《三哼经》(《山海经》),所以鲁迅又特别敬畏长妈妈。长妈妈身为保姆,地位卑微,缺点与优点并存,在我看来,优点多于缺点。对这类形象的分析,能提升学生的鉴别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涵养母语的美质。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对母语感悟的关键时期。中国孩子从小到中学阶段背诵大量古代诗词,在背诵中感悟母语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意象之美。而中学阶段的整本书恰好都不是古代诗词,除了《艾青诗选》是诗歌外,其余整本书的文体有小说、散文、书信等。《艾青诗选》属于白话新诗,语言趋向散文化。12本整本书的语体与古代诗词的语体形成互补结构,能丰富学生对母语的感悟,学生可以模仿好的散文语句进行造句作文。
试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一段是现代散文中描写景物的著名段落。我在拙著《最美汉语初中语文现代文语言赏析》[4]中进行过分析。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无限趣味。……这一结构的内部安排很有秩序和层次:空间上,由高到低,从空中到地面,再伸入泥土;动静上,从静到动,再到动静结合;与童年鲁迅的关系上,由远而近,从只可以看、可以听的景物,到他自己参与的活动。抓住颜色、形态、声音、动态以及童年鲁迅的行为与想法,展示了百草园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和勃勃生机,以及童年鲁迅所感受到的无限乐趣。
老舍《骆驼祥子》中精彩的描写段落不少,比如:
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看着那裹着灰沙的风从他面前扫过去,他点点头。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忽然直驰,像惊狂了的大精灵,扯天扯地的疾走;忽然慌乱,四面八方的乱卷,像不知怎好而决定乱撞的恶魔;忽然横扫,乘其不备的袭击着地上的一切,扭折了树枝,吹掀了屋瓦,撞断了电线;可是,祥子在那里看着;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胜利是祥子的!
这一段文字不是直接描写祥子拉车的情景,而是描写祥子在风沙飞扬中拉车后胜利的心情。这一段的语言之美在于,动词丰富精准、语句简短对称,有力而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强大与肆虐,从而反衬出祥子从狂风中拉车过来的胜利心情。
又如抒情的语句: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鲁迅)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鲁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艾青)
这些抒情语句,结构简单,语词朴素,而情感深沉。
又如议论的语句:
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这一句出自鲁迅的《藤野先生》。就国家与学术而言,国家为小,学术为大,因为学术可以超越国界。所以,小而言之是为中国,落在国家身上。这与日本一般的以强国自居的殖民者的看法完全不一样。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来。鲁迅因为父亲死于中医之手,他一生不相信中医。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这个总结很有高度,认为藤野先生跨越了国家的鸿沟,跨越了民族的鸿沟。这种博大的胸襟令在日本遭遇挫败的鲁迅对他另眼相待。藤野先生对中国、对学术那么崇敬,对鲁迅个人怎么样呢?藤野对鲁迅这位中国留学生的主动关心、对讲义的仔细订正、对画图的严格要求、对流言的坚决抵制、对鲁迅放弃学医的惋惜,最后赠予鲁迅相片以作纪念、留下惜别两字,其中核心原因是对清国留学生鲁迅在人格上的尊重,这是一种超越了国家与民族双重界限的人格尊重。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写道:
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
也许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但是对于中学阶段的同学来说,这绝对是正确的。
这些议论的语句简炼精辟,见解独特,含义深远,启人思考。
第四,训练与提升思维能力,尤其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品质。
整本书相比单篇课文来说,内容丰富很多,人生跨度大,生活复杂程度深。《西游记》除了每一难自成一个故事单元外,师徒四人怎么会组成一个团队,团队怎么战胜一个个妖魔鬼怪,最后取得真经返回大唐,这一整体框架要比某一次战胜妖怪复杂得多。《水浒传》中每一条好汉都有几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生动有趣,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但一百零八条好汉为什么会聚到梁山泊,后来怎么会接受招安,接受招安后如何征战方腊,最后命运如何,这又要比个人小故事内涵深广多了。《骆驼祥子》《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几部长篇小说,每一部都是以一位主人公为主线展开的。与《孔乙己》等同样以一位主人公为主线的短篇小说相比,这几部长篇小说具体地展示了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历程,从而带入了广阔的社会内容。《艾青诗选》是一部个人的诗歌选集,但因为所选诗歌的创作时间从20世纪30年代到了90年代,跨越几个时代,所以整部诗集不仅表现了艾青个人命运的变化,也表现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因此,整本书阅读可以使同学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思考人物的命运,在更加复杂的历史语境中探索人物命运的前因后果,能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
三、本书的体例与使用
本导读手册对初中阶段部编版语文教材规定的12本书进行导读,导读手册的作者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他们对各自导读的整本书十分熟悉,是相应领域的研究专家。导读手册有个基本的体例,即每篇导读包括如下五个部分:作者简况、版本变化与选择、全书解读、阅读建议和延伸阅读。这个体例设计是从整本书阅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的,这些阅读者的一个重要群体就是中学语文老师。
全书解读部分侧重对整本书主题意蕴、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质的揭示与阐发。因为每本书的情况不一样,解读的方式就各有特色。吴俊教授解读《朝花夕拾》,既有对10篇作品整体的把握,又有对每篇的细读。同样是选集类整本书,我对《艾青诗选》就从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三类进行整体解读,因为《艾青诗选》篇目众多,不可能一篇一篇解读。钱江涵博士解读《傅雷家书》就是从家书的不同意义角度进入分析的。12本书的全书解读,是根据每一部书的特点来设计的。
全书解读是导读手册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这么设计?我认为导读手册的重点不在教法,而在读法。所谓教法,主要涉及与课堂组织有关的方面;而读法,主要涉及怎么阅读和理解整本书的方面。教师只有在对整本书的主题意蕴、人物形象、结构逻辑、表现手法、语言特质等有了整体而深入的把握之后,才能指导学生阅读。
作者简况部分,是对整本书的作者做简要交代。古人说知人论世。我们阅读整本书的时候,也要做到知人而论书。作者是整本书的完成者,其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都会投射到作品上。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许多书的作者不可考或者存在争议,因此有必要做些说明。
版本变化与选择是对所选版本的说明。不同版本,不仅语句有差异,甚至内容也有所不同。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亲自编订的,篇目固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组织众多学者编辑《鲁迅全集》,进行过系统严谨的注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因此鲁迅的《朝花夕拾》在版本上不存在多大的差异。不过像《艾青诗选》,由不同的人来编,在篇目上就有差异,虽然艾青的名篇都会选入。《傅雷家书》前后也有增补。而像《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海底两万里》等翻译作品,译者不同,语言风格不同,翻译的水平也有高低之别。因此对版本做个说明,有利于读者挑选优良的版本来阅读。
阅读建议部分,每位撰写者都有自己个人的独特见解,这些见解无疑具有参考价值。延伸阅读所列出的作品,有些是关于作者的,有些是与整本书具有映照作用的作品,都有助于深化对整本书的理解。读者诸君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选择和阅读。
文贵良
2022年4月29日
[1] 见《国文月刊》第15期,1942年9月16日。
[2] 见《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3] 见《语文学习》2018年第1期。
[4] 文贵良:《最美汉语初中语文现代文语言赏析》,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