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排卵是一个很窄的话题,因为只限定于对育龄期女性的生育帮助,但是它也是一个极其宽广的话题,涵盖了女性从胎儿期至绝经期的生殖生理病理、不孕不育和人工助孕的内容,甚至涉及人类物种生殖进化的基本源头。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逐渐建立了女性卵巢排卵和生殖相关的科学理论,并且在临床上发展了一系列诱导排卵的助孕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显著变化,排卵功能障碍的问题越来越成为生殖健康范畴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也是不孕不育发生率最高的病因。诱导排卵是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的主要解决途径,在临床上利用促排卵药物助孕已经有70 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辅助生殖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卵巢刺激的药物和方案层出不穷,相应的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和伦理法规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哲学、生育观念和生活质量,也关系着子代安全和未来人类的生殖模式。
诱导排卵已经形成现代临床医学中非常系统和丰富的科学体系,包括卵巢排卵生理、排卵功能障碍的评估和诊疗、诱导排卵的机制和适应证、诱导排卵的药物和方案、卵巢刺激的并发症等内容。但是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很好界定诱导排卵(ovulation induction,OI)和卵巢刺激(ovarian stimulation,OS)的名词定义,通常理解为前者是指利用口服药物诱导内源性促性腺激素促卵泡生长,目标是一个主导卵泡的成熟;而后者则是利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促进多卵泡生长,多为配合辅助生殖技术的多卵泡发育,也称为控制性卵巢刺激(controlled ovarian stimulation,COS)。在现行诱导排卵方案中,因为两种药物途径和方案常常是混合应用的,所以这两个名词也就被混杂交替使用了。
卵巢在体内不是一个孤立的器官,它受到年龄、中枢神经系统、其他内分泌腺体、全身免疫系统、环境因素等多个因素的强烈影响。对卵巢的基本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基础知识,是我们充分了解排卵功能障碍机制、掌握卵巢刺激原理、解决诱导排卵复杂问题的根本保证。一旦具备了这些深入而扎实的基本功,无论多么异质性的临床表现,多么变化多端的用药方案,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制定的助孕策略就更加合理,患者的依从性和配合性就会更高。
现代的医学思想要求医生除了专业技能,还应该了解全面的健康知识和洞悉患者的身心体验,从病本位提升到人本位。诱导排卵和卵巢刺激与年龄、体重、心理、生活方式、遗传背景、环境暴露等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具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和人文意识,也是诱导排卵成功的重要条件。具有这样的素质,我们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诱导排卵和卵巢刺激技术还存在着学术争议、安全隐患、观念壁垒、知识空白,还有着巨大的、长远的、理性的发展空间,必须保持着开放态度和探索精神。
近年来国内外发表和出版了大量有关诱导排卵和卵巢刺激的科学文献和专业著作,以及各学术团体发布的共识和指南。但相对于中国迅猛增加的生殖医学和妇科内分泌专业人员,国内相关的专著较少。本书尝试系统地从基础到临床,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未来,全面介绍了女性性腺的生殖进化,卵泡卵母细胞发生发育的基础,诱导排卵的基本原理和学说;详细阐述了排卵功能障碍的种类和机制,诱导排卵的适应证和应用原则;特别致力于详尽和清晰地绘制了各种卵巢刺激的方案(本书插图均由主编绘制);还非常实用地论述了卵巢刺激的关键节点和故障分析,可以说是一本关于诱导排卵和卵巢刺激的学术专著。
希望在诱导排卵的专题范围内,清晰、逻辑、基于证据和经验、图文并茂地全面描述相关的科学和临床问题,兼有学术性、实用性、先进性、文学性的独特气质,成为广大生殖医学和妇科内分泌临床工作者的亲密朋友,在不断探索和进步的道路上,陪伴成长。在此,也特别感谢徐嗣亮、吴晓芸为本书所做的文字整理工作。
主编
2023 年12 月
刘嘉茵,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医学领军人才,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计划生育学分会、遗传学分会常委和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内分泌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分会副会长,中国妇幼保健学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妇幼保健协会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分会主委。长期从事妇产科、生殖内分泌、生殖遗传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辅助生殖技术研发和推广。主持本校临床生殖医学中心建设,经过20余年发展,该中心在临床规模、科学研究、技术平台、服务和管理、改革创新等方面居全国先进水平。主持和参与了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主持省级重点学科(中心)、江苏省兴卫工程、强卫工程生殖医学中心、辅助生殖质量控制与管理中心、国家辅助生殖培训基地。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80余篇(包括在Lancet、Nature等高端学术期刊发表的论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3)、国家十二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3)、全国妇幼健康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