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在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伤寒论》的学习与研究,古今中外众多学者对仲景原著的校注、释义,对仲景之学的研究、发挥一直没有中断,从而使《伤寒论》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本书即是汇集历代名家对《伤寒论》研究注释等之精华而成,对后世学习应用《伤寒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书采用研究经典的传统模式,汇集50余位名家具有代表性的《伤寒论》注解,编撰而成,旨在集诸家所长,借助注释重构经典,为中医多元化的临床应用提供知识与方法支撑。本书收集56位历代名家对《伤寒论》条文的校释、注解,并按年代排序列入相关条文下,旨在集诸家所长,为读者提供权威的,具有代表性的名家研究《伤寒论》的宝贵资料。为《伤寒论》教学和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傷寒論》為《傷寒雜病論》傷寒部分,是東漢末年張仲景的著作,由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搜集、編次而成。至宋代治平年間,林億、高保衡等據節度史高繼沖所藏的《傷寒論》校正、印行,《傷寒論》由此始得廣泛流傳。此即現代所說的宋版《傷寒論》,而北宋時期迎來了傷寒學研究的第一個高潮。這個學術研究的高潮,促進金元時期的醫學發展,引發了醫學流派的劃分,也在金代促生第一個由成無己所著全文注本。其後注釋《傷寒論》的越來越多,到現在已有數百家。這數百個注本,即本書資料的來源。
《傷寒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俱備的醫學典籍。發展到現代的六經辨證,據六經分病,以八綱辨證,六經與八綱密切結合,得出主要病機,隨機定治選方。而無論是現代的六經辨證、八綱辨證,還是八法理論、臟腑辨證,其形成都經歷了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表現在《傷寒論》上,為不同時期注本的概念與應用體系不同,對同一原文、同一方劑的闡釋存在顯著的差異。換言之,這些體系是注家採用其所處時代的新思想、新方法,分析、闡釋《傷寒論》原文時構建的那個時代的新體系。
經典闡釋,本質為採用新方法、解釋舊文本、創造新知識。歷代醫家採用的闡釋方法、理論不同,注本對原文的解釋也就不同。本書類編歷代注家注解的意義,可以是鑒賞歷代名家的奇思妙想,啟發我們的思想;可以是順著歷史演變次序解讀,體會歷代先賢學問反復、延續千年的血脈傳承;當然也可以是分析不同注本的概念與應用體系,研究歷代中醫學學術創新的動力與源泉。而我們更想強調的是,作為以臨床應用為最終目的的傷寒學研究,本書集解展示對同一病症的不同病因病機理解、對同一方劑多樣化的治法分析,以此為中醫學特色的多元化臨床應用提供知識與技術的支撐。
为刘渡舟第一个博士生,在中医经典伤寒论研究方面有独到之处,是国家977首席科学家。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傷寒論》研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0 0 1
辨脉法第一/ 0 1 8
平脉法第二/ 0 6 2
傷寒例第三/ 1 0 7
辨痓濕暍脉證第四/ 1 2 8
辨太陽病脉證并治上第五/ 1 4 4
辨太陽病脉證并治中第六/ 2 1 0
辨太陽病脉證并治下第七/ 3 6 8
辨陽明病脉證并治第八/ 4 6 4
辨少陽病脉證并治第九/ 5 7 3
辨太陰病脉證并治第十/ 5 8 5
辨少陰病脉證并治第十一/ 5 9 8
辨厥陰病脉證并治第十二/ 6 7 0
辨霍亂病脉證并治第十三 /7 3 4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脉證并治第十四/ 7 4 6
附錄:引用注家及書目 /7 5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