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万物共生,互为因果。
译自太平洋西北部海达人的信条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但这些联系大多是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
比如,当你读到这里时,分布在你身体(不管是体内还是体外)表面的微生物正忙碌着。事实上,在这个称之为你的生态系统中,绝大多数活细胞甚至都不是人体细胞,而是微生物的细胞。在微生物中,有些是真菌。
你家窗外的树也是一样的,其自身的细胞大部分是死的。也就是说,这棵树体内的活细胞可能大多数都不是它自己的细胞,甚至不是植物细胞。植物组织中的内生菌会影响植物体大部分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植物的抗旱性、耐热性,以及为应对病原体或食草动物的攻击而产生的毒素。树木根部的菌根可以吸收水分和养分。这些真菌附着在相邻但不相关的树木上,其子实体被以真菌为食(菌食性)的节肢动物寄生。这些节肢动物又被线虫或其他更小的节肢动物寄生,如茧蜂科的寄生蜂。微小的寄生蜂依靠病毒来躲过宿主幼虫的免疫系统,从而将卵寄生在宿主体内,使寄生关系得以延续。
这些生物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的生存都依赖着真菌,实际上这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性。尽管真菌无处不在,但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少之又少。随着地球上栖息地的不断减少和人口的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的污染、物种的入侵和其他人为的灾害,我们越来越有必要重视这些自然财富。
蘑菇和其他真菌是漂亮而有趣的生物,我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这个观点,因为真菌通常被认为是环境中有机物(包括死去的有机体)的分解者以及营养物质的回收者。然而,最近人们开发出了从环境中检测有机DNA(脱氧核糖核酸)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再配合改进的显微镜技术以及新的培育或培养法等进行研究,得到的成果都表明,真菌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得多,而且其对环境乃至人类的重要性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从物种的绝对质量和数量来看,真菌(与昆虫一样)可能是地球上最常见、演化最成功的生物。从海拔最高的山峰到最干旱的沙漠,从海洋的深处到我们自家的后院,真菌在地球上的各大洲都能繁衍生息。当然,真菌不会止步于我们的家门口,它们在我们的房子里也依然欣欣向荣(这也让大多数人头疼不已)。随着现代显微镜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知道霉菌和其他真菌几乎存在于环境中的每个角落,即使是长期以来被视为所有栖息地基石的植物,可能也无法在没有真菌的环境下长期存活。真菌或以菌根的形式缠绕在植物根部,或附生在植物表面,或以内生菌的形式存在于植物的组织内,它们可以算是自然界真正的傀儡大师。此外,植物的绝大多数病害也都是真菌导致的,其中就包括我们赖以生存的农作物,以及为我们提供纤维质和药物的那些植物。所以我要再次声明,真菌主宰着一切。
…………
类型与功能
不同真菌的繁殖结构在大小、形状和颜色上非常多样,但子实体大到能被称为蘑菇的只有子囊菌和担子菌。根据子实体的形状不同,可以对真菌进行分类,常见的有:带有褶、孔、管、齿或刺的子实体(如伞菌,包括牛肝菌);有孔或褶的架子状子实体(多孔菌);鸟巢状和杯状的真菌;马勃及长得像马勃的真菌;果冻状的胶质菌;珊瑚状和棒状的真菌;块菌和块菌状的真菌。
对于形状相似的不同子实体,真菌学家们可能会被误导,从而在分类方案上产生分歧。作为趋同进化的美妙结果,子囊菌和担子菌的特征物种会产生形状相似的子实体(蘑菇),如杯状、棒状或块状;而且同一个门下的真菌也会具有相似的外形,如担子菌门中不只有多孔菌能产生架子状的子实体,其他几个目下的真菌也能产生这样的子实体。正是环境和自然选择促使生物体形成最适合自己生存环境的样子,这就是为什么在干旱的环境中,有多种担子菌都能够产生块状的子实体(如块菌)的原因。
…………
动物传播
借助风力传播是真菌孢子扩散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动物介导的传播(动物传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不过人们对动物传播真菌孢子的方式知之甚少,因为在数万种已知的真菌中,只有大约1%的物种的孢子扩散与动物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此的了解肯定会不断加深,也许还能揭示一些能够支撑整个生态系统的关联。
对于像块菌这样在地下生长子实体的地下真菌,几乎都需要依靠动物来协助其传播孢子,而食菌动物对真菌的食用也可能是植物根部的丛枝菌根(一种内生菌根)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我们知道,有很多哺乳动物(包括啮齿类、鹿、野猪和灵长类等)都会食用地下块菌及块菌状真菌;而乌龟既会食用地上的真菌,也会食用地下的真菌。澳大利亚的大型真菌多为块菌和块菌状真菌,小型哺乳动物毫无疑问对当地真菌的多样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新西兰,鸟类是食物链中的顶级捕食者,森林里地下真菌产生的子实体对鸟类来说就像是躺在地面上的浆果。在多种案例中,哺乳动物不仅取食真菌使其孢子得以传播,其消化过程还会提高孢子的存活率。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鬼笔目真菌,它们会产生能吸引食腐蝇的腐臭气味。味道甜美(据说)的孢子团组织被食腐蝇舔舐后就黏在其身上,随后孢子便能被食腐蝇转移到其他适合的基质上,如粪便或腐烂的植物。有证据表明,活的孢子甚至可以通过这些食腐蝇的消化道。
所有大型蘑菇都对菌食性(以真菌为食)蝇类和其他节肢动物具有吸引力,如果你吃野生的蘑菇,可能会看到(甚至吃掉!)它们的幼虫。奇怪的是,真菌并没有像植物一样演化出拒食性毒素,实际上,有证据表明,节肢动物食用真菌(组织和孢子)有助于真菌的传播。
…………
昆虫共生菌
许多昆虫的生存都与真菌有关。有的昆虫以真菌为食,它们的身体甚至演化出了贮菌器,以确保随时随地携带真菌。蛀干(钻木)昆虫需要真菌帮忙分解它们吃掉的木材如果没有真菌(或它们的酶),昆虫就无法消化木质纤维素。一些蛀干昆虫还会给木材接种真菌,一段时间后,它们就能食用这些木材了。还有一些共生菌是植物病原体,它们会攻击并削弱宿主树木,使其更容易被甲虫取食。
最引人注目的蛀干昆虫是食菌小蠹(小蠹虫科,Scolytidae),它们是已知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菌养昆虫。这些昆虫在木材上钻洞,并在其间接种蛀道真菌,终生只吃蛀道里生长的菌圃。
蛀道真菌与小蠹之间是完美的共生关系,其共生形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生长在虫道内的丝状菌丝,会产生一层密集的易于啃食的分生孢子梗(虫道菌圃)供小蠹取食;第二种是以类似酵母菌的形态,在小蠹的贮菌器内依靠其腺体分泌物培养和繁殖。
由于蛀道真菌生活在小蠹蛀道的深处,所以人们认为昆虫的贮菌器是这些真菌唯一的传播途径,尽管最原始的食菌小蠹并没有真正的贮菌器,对于这种情况,人们推测这时蛀道真菌的孢子可能存在于小蠹的消化系统中。稍高级的食菌小蠹在其外骨骼表面演化出了非腺体贮菌器(小的凹陷),而最高级的食菌小蠹的高级分支则独立演化出了特殊的袋状或坑状的腺体贮菌器。值得注意的是,贮菌器在鞘翅目和其他节肢动物中已经演化了好几次,本书后文将介绍树蜂的贮菌器。
…………
五脉槲柄锈菌
Puccinia monoica
拟花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柄锈菌目 Pucciniales
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
栖息地:高山
花卉拟态最极端的例子是五脉槲柄锈菌,这种真菌是十字花科(Brassicaceae)南芥属(Arabis)和宿柄芥属(Phoenicaulis)植物的病原体。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的科学家芭芭拉·罗伊(Barbara Roy)在研究北美洲和欧洲的真菌和植物之间的生态关联时,发现柄锈菌会抑制其宿主植物开花,并诱导植物长出与自身并不相似的假花。
五脉槲柄锈菌的常见宿主是宿柄芥(Phoenicaulis cheiranthoides)。宿柄芥是典型的生长在干旱的高海拔地区的植物,特征是植株匍匐矮小,能开出粉红色的小花。但是,被柄锈菌感染的宿柄芥会生出更多的莲座叶,不会开出真正的花,而只有亮黄色的假花。
五脉槲柄锈菌的另一个常见宿主是南芥(Arabis hoelboellii),这是一种高大、挺立的植物,叶片呈细带状,与草叶类似。南芥通常会开出白色的十字形小花,但一旦被柄锈菌感染,其植株会变得矮小,并长出黄色的假花。
在这两种案例中,被感染的宿主植物长出的假花与未被感染时开出的花颜色不同。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假花实际上是花瓣状的莲座叶,被柄锈菌的性孢子器覆盖假花上的鲜黄色就来源于此。同时,真菌的菌丝散发出芳香的气味,并分泌一种带有性孢子的甜而黏的物质。当这些性孢子被传播到其他被感染植物的假花上时,就完成了真菌的有性繁殖(假授粉)。
令人惊讶的是,柄锈菌在冒名顶替的过程中似乎比其宿主植物更具优势,因为被感染的植物开花更早,而黄色是多种生态系统(包括宿柄芥所在的山地生态系统)中花朵的主导色。此外,柄锈菌也可能对环境中其他植物物种的繁殖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被感染植物的气味和甜味物质可能比其他开花植物更能吸引传粉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