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2011 年,为拍摄《长江·天地大纪行》,竹内亮第一次来到大凉山,受限于交通设施,只能肩扛设备,骑驴进山。2021 年,他带领摄制组一行,重返大凉山。在此次旅行中,他爬了“悬崖村”钢梯,到访了双河小学、万达爱心学校的男子足球队,还去了位于昭觉县的“悬崖村”新居。青山依旧,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有了新的故事。
※“我想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大凉山展现给更多人”,展现日常生活里的大凉山。
竹内亮的作品风格被形容为“无台本”,在这次的大凉山之旅中,他来到双河小学、万达爱心学校的男子足球队,爬了“悬崖村”,围着篝火和当地人一起跳达体舞,大早上与俄木家一起割荞麦,也探访了整村搬迁的百姓新居。日常而真实地展现了如今的大凉山。
※ 有梦想要说出来!让大凉山居民的声音再次被听到。特别收录主人公深度采访,俄木妈妈来信,孩子们的日记。纪录片中让大家纷纷称赞的俄木一家,在纪录片之后生活又有了哪些变化?俄木妈妈外出打工的经历如何影响与塑造了她的观念。在母亲这层身份的背后,俄木妈妈更是一位勇于探索,开朗乐观的彝族女性。
※ “看着看着就哭了”。评论区炸出了支教老师、扶贫干部、凉山本地人……引世界各地网友热议。这次,走进人们视野的大凉山,带来的更多是感动、感概、感佩。
纪录片里的每一景每一物都好熟悉,因为我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战斗了3年。竹内同志刚好在去年我们忙的时候来的,也没注意到呢。现在仗打赢了,谢谢竹内同志讲起了我们的故事。兹莫给尼!(B站网友何怒思)
也是凉山人,竹导演拍的真好这就是我的家乡啊,很真实。现在在上大学,感觉我就像几年前的徐老师,一定要回家乡为她做点什么,这是我不得不做的事。(B站网友酒盏盏盏)
正在大凉山支教,看到这个片子后又好像有了动力。(网友显然虫)
“看到孩子们说自己的梦想是音乐、舞蹈、足球、演员,但有钱时希望把钱捐给学校时,我潸然泪下。” (推特日本网友)
孩子们说成功后希望帮助建设家乡、学校、社区,而不是单纯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我眼眶湿润了。(YouTube网友Nicholas Lye)
“中国的脱贫事业难道不是一个很棒的政策?从未想过中国有这样的地方。从这样一个视频中仅能窥得一二。” (YouTube评论)
“我是来自台湾客家的加拿大人。30年前即加入加拿大一慈善基金会,扶助大凉山孤儿。能力有限,每年只资助五位孤儿。这几年已停止。那时的凉山,可一言难尽,如今有幸目睹大凉山,并见大凉山的改变。感觉亲切又温暖,谢谢这位日本导演,及可敬无私付出的年轻人。”(加拿大网友)
※ 增补纪录片制作前后。竹内亮十年前因工作次来到大凉山,由此与这里定下了十年之约。十年后,来公司应聘的摄影师徐亮因为曾经在大凉山支教,对大凉山念念不忘,因此大凉山拍摄的再次被提上日程。从一个念头到纪录片成片,中间都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 特别收录黄琦老师的支教手记,殷教练的训练日志。他们是无数帮助凉山、支援凉山的一员,在他们的文章里,或许我们可以找到,为何这片土地令他们爱得深沉,为何这里的孩子让他们如此牵挂。
※百余幅图片,全彩印刷。空背裸脊,可180度平摊。
为什么一部关于中国无名小山村的一小时纪录片会大受欢迎?说实话,作为导演,我自己也不太明白。
截至目前,《走近大凉山》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已超过五百万次,还登上了日本影响力的网络新闻网站 Yahoo!Topic 的首页,连NHK也花了很大的工夫来介绍它。
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这部纪录片在大凉山当地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比如近在武汉举办的一次活动中,我遇到了一位来自大凉山的年轻人,他说:“我看过《走近大凉山》!拍得特别棒。能见到导演我非常激动。”当他带着紧张又激动的表情提出想要跟我握手合影时,我知道这不是所谓的恭维、客套,而是真的见到我很激动。每当遇到来自大凉山的朋友时,他们都给予了我发自内心的高度评价。
这部作品中哪怕有一点点夸张或是谎言,当地观众都可以轻易地识破。所以我向来很在意当地人对作品的评价。
因为“用镜头记录更真实的故事”是我的使命。
如果一部作品在当地取得了很好的反响,那说明它至少没有夸张或捏造事实,也没有过度夸赞或过度贬低的部分,是因真实的故事而得到认可。这让我知道了,比起“可怜人的故事”,很多观众更想看到的是“真实的故事”,坦白讲,这点让我感到很高兴。
这次,借着图书出版的机会,我重新思考了一下,通过这部作品我究竟希望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结果……我意识到,并没有什么特别想传达的。
我只是单纯地想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大凉山展现给更多人。
一般来说,纪录片都会很重视主题性和意义,而我的作品很多并没有什么所谓的主题与意义。
有很多纪录片导演,可能通常会事先设定一个主题,再沿着主题进行拍摄,然后会慢慢地将真实的故事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引导。比如,事先设定好主题是“住在贫困农村的人们的悲惨生活”,然后再进行拍摄,那么哪怕现实中村民们尽管贫穷,但开放乐观,导演也会故意只拍落寞的背影,或在采访中只询问一些痛苦的回忆,诱导出一个悲惨的故事。
然而,我并不想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在拍摄之前我从不设定主题,也没有任何脚本。认真地拍下在现场观察到的一切,就是我的拍摄风格。这也是我的导演哲学—用镜头记录更真实的故事。
然后,我又重新思考了自己为什么要拍这部作品。
结果……是因为“应该会很有趣”,仅此而已。
有一些媒体会抱着“去大凉山记录脱贫现状”等明确的目的,而我只是单纯地喜欢看农村的自然景色。
“没什么特别想要传达的”,但是“应该会很有趣”,所以我去了大凉山,拍摄了纪录片。结果,在当地、国内、海外都大受欢迎。
之后,这样一本书就诞生了。
通过文字看到的《走近大凉山》,究竟同影像呈现的有何不同,又有何魅力,我自己也非常期待。
后,在这里也再次向译林出版社、撰稿人哈妮,以及所有协助过、支持过《走近大凉山》的朋友们致谢,谢谢大家。
竹内亮
和之梦:
2014年成立于南京,由纪录片导演竹内亮与妻子赵萍创办,是一家拥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专业影像制作公司。2015年起开始制作系列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2020年因拍摄纪录片《南京抗疫现场》《走近大凉山》《好久不见,武汉》等,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声誉。
竹内亮:
定居在南京的日籍纪录片导演,曾获“江苏省人民友好使者”“金陵友谊奖”。主要作品有《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南京抗疫现场》《好久不见,武汉》《走近大凉山》等,致力于“用镜头记录更真实的故事”,希望将真实的中国传达给世界。
撰稿人哈妮:
前媒体记者,现自由创作者、译者、中日友好交流促进者。登顶大凉山悬崖村的勇气持有者!
序言? 竹内亮 1
Chapter 1
001 十年之约再出发!
004 “原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其他人是这样的。”
013 谁不会为年轻人灼热的梦想所打动呢
016 “这个片子会改变很多大凉山孩子的命运。”
Chapter2
021 俄木家
026 颜值很高的一家
038 外出打工的心酸
042 文古也读过书
046 城市生活和山里的生活
057 文古来信
063 守望? 拉哈
Chapter 3
065 扶贫的关键——教育
069 摄影师徐亮的支教生活
073 黄琦接过接力棒
077 黄老师的选择
080 家庭对孩子影响深远
082 日本没有支教老师
087 斯人若彩虹,遇见方知有
091 阳光照进大山里? 黄琦
112 给黄老师的一封信? 拉哈
114 对小学生活的回忆? 吉克么有合
116 对小学的回忆与初中的变化? 麻查么比合
Chapter 4
119 今昔“悬崖村”
122 “悬崖村”的变迁
129 “我已经真的努力了,相当努力了。”
137 到昭觉去
139 靠传统手艺就可以挣到钱
142 “不是为了去广东打工吗 ”“不是。”
145 “悬崖村”新居
148 这是在日本不可能发生的事
Chapter 5
151 有梦想要说出来
157 让山村学校成为一个有梦想的地方
163 大凉山昭觉的这支队伍是好的
166 他们生活的一切都是关于足球
169 哈维去了非洲
172 有梦想要说出来
179 我在大凉山的足球经历? 殷健淋
189 土比土布、阿作伍勒、吉牛木牛的故事
Chapter 6
191 幕后故事:制作组手记
192 《走近大凉山》:我纪录片摄影之路的零公里? 徐亮
199 拍摄手记? 王可可
215 《走近大凉山》拍摄随感? 杨林
219 我爬上了“悬崖村”? 哈妮
十年之约再出发!
2020年7月,彝族重要的节日火把节就要到了。一列载着返乡乘客的绿皮火车在成昆铁路上驶过,大渡河两岸绝壁耸立,河水激流翻滚。
1970年成昆铁路全线通车,被誉为“象征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其中有九百九十一座桥梁,四百二十七座隧道,桥梁和隧道总延长占线路总
长的41.6%,“空中铁路”和“地下铁路”交替,上天入地。
而这列火车就是成昆线上有名的“小慢车”—5620/19次。它是目前全国所剩不多的公益性列车,往返于普雄与燕岗之间,全程二百三十六公里,停靠二十五个站,平均时速在四十公里左右,走完全程需要八小时
七分钟。
时至今日,该趟列车依旧执行着中国1995年的普速列车旅客票价,全程票价十八块五,票价两块钱。
在中国铁路线路时速突破六百公里的今天,这趟车显得尤为“悠闲”,但是它能到达许多高铁到不了的偏远地区,让居住在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老乡们得以跨过
高山峡谷,走向外面的世界,也使外面的讯息走进大凉山,对改善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这趟列车也被称为“扶贫车”。
平常的日子里,大凉山里的彝族老乡们会坐着这趟“小慢车”探亲访友、上学上班。他们还常把家里的鸡、鸭、鹅、牛、猪也带上车,到异地售卖,因此,车厢经常像个“动物园”。
对于这样罕见又有趣的拍摄场景,导演竹内亮自然不想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