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理清有关浮雕的概念和定义问题,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申明“压缩”是低浮雕造型语言的核心价值。进而梳理浮雕造型语言在历史中演进、变化中的大致过程和一般规律。接下来,在明晰了浮雕的发展轨迹之后,将曼祖的作品放置在这一历史脉络中,体认其浮雕作品的价值,并以其超越西方艺术史的低浮雕造型语言特征,对接中国“以线造型”的传统艺术手段,并以中国视角认识其低浮雕艺术的独特性。最后,本书将在最后一章对低浮雕艺术进行美学梳理,在“观看”“制约”“时间性”和“线性审美”四个方面,分四节进行论述,以图阐明低浮雕独特的审美
王海同,博士、副教授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具象雕塑工作室主任。工作经历:2006年赴瑞典参加 “ Knock On Wood ” 国际雕塑创作营2010年~2013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2014年~2015年供职于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深圳雕塑院)2017年由中国美术学院推荐赴意大利游学考察2018年至今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主要作品:《 他们 》入选并参加 “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凝固的时间 》入选并参加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王国维,陈寅恪像 》获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资助《 他们 》参加 “中国姿态——第五届中国雕塑大展”《 夜 》参加 “中国姿态——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 无题 》参加 “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 无题 》参加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水木清华· 国际校园雕塑大展”《 勇士的爱 》参加 “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并获“雕塑梦想”优秀奖《 倾听 》参加 “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城市雕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并获“雕塑梦想”佳作奖《 琉璃厂浮雕墙---荣宝斋 》参加北京 “传统与现代——铸造城市文明”城市雕塑展《 无题 》参加 “第三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蓝色畅想2010雕塑展” ,并获优秀奖《 马蹄山 》入选 “塑说长白山” 2014中国当代雕塑作品邀请展发表文章:《 凝固思想 》发表于《 学院雕塑 》(总第16期,2012.04)《 何去何从 》发表于《 学院雕塑 》(总第19期,2013.03)《 音乐与雕塑之比较 》发表于《 学院雕塑 》(总第23期,2014.03)《 墙面上的低语 》发表于《 中国雕塑 》《 曼祖的回归与变革 》发表于《 中国雕塑2020 》(年刊)《 曼祖的时代 》发表于《 美术学报 》(总第120期,2020.03)《 东西方之辩—曼祖低浮雕中的线 》发表于《 美术研究 》(总第195期,2021.03)
绪论
第一章 问题与背景
第一节 低浮雕
第二节 曼祖
第二章 浮雕的嬗变
第一节 平面的信徒——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浮雕
第二节 厚度的挣扎——古希腊与古罗马浮雕
第三节 绘画的胜利——文艺复兴时期浮雕
第三章 曼祖的回归与变革
第一节 曼祖的回归
第二节 曼祖的变革
第四章 关于低浮雕的美学思考
第一节 永恒与瞬间——浮雕中的美学变迁
第二节 弱者道之用——微妙的压缩之美
第三节 空间换时间——浮雕中的散点透视
第四节 东西方之辩——曼祖低浮雕中的“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绪论
第一章 问题与背景
第一节 低浮雕
第二节 曼祖
第二章 浮雕的嬗变
第一节 平面的信徒——古埃及与两河流域浮雕
第二节 厚度的挣扎——古希腊与古罗马浮雕
第三节 绘画的胜利——文艺复兴时期浮雕
第三章 曼祖的回归与变革
第一节 曼祖的回归
第二节 曼祖的变革
第四章 关于低浮雕的美学思考
第一节 永恒与瞬间——浮雕中的美学变迁
第二节 弱者道之用——微妙的压缩之美
第三节 空间换时间——浮雕中的散点透视
第四节 东西方之辩——曼祖低浮雕中的“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