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大夏书系·初中古诗文可以这样教---名师课堂实践与反思 读者对象:初中语文教师、教育研究者
本书精选24篇古诗文的48个教例,旨在借鉴名师古诗文的教学经验和技术,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古诗文教学的新样态,不断提升学生古诗文的阅读与鉴赏水平,形成审美能力,更好地传承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1.体例新颖:名师案例+教学实践+比照分析。
2.选文经典:选取了《木兰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石壕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经典古诗文,贴近初中古诗文教学实际,具有极强的借鉴性。
3.力求突破:老师们有意识规避名师教学中的不足,竭尽全力上出自己的风采与特色,以探求古诗文教学的新样态。
序
从生命融合到教育创新
四个多月前,岳亚军兄将《初中古诗文可以这样教》的书稿发来,邀我作序,尽管当时手头事务堆积如山,还是忍不住答应了。
和亚军兄初识于拉萨“致敬经典,眺望美的教育”首届教育阅读节高峰论坛,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与拉萨市教育局联合主办,我有幸和他同被邀请。亚军兄敢说能说,他幽默风趣的个性一下子吸引了我。他演讲的题目也很有吸引力,叫“让优秀的学校文化滋养生命的成长”。
我想,作为苏派语文名师,又是特级校长,书稿选题的切口又比较小——以教学实录形式探究古诗文教学,到底会内蕴怎样的教育站位和创意呢?真是满怀期待!
见缝插针,断断续续地读下来,一个总体的感受是:契合原先的期待视野,也时有审美的刷新,较好实现了熟悉与陌生的相乘。
一、切入点:照着教与接着教的统一
《初中古诗文可以这样教》精选了24篇文本的48篇教例,体例颇为特别:“名师案例”+“教学实践”+“比照分析”。“教学实践”和“名师案例”各为一篇教学实录,显然是亚军兄团队中老师与名师们隔空的同课异构,“比照分析”则是他们对标名师、学习名师,又试图超越名师的简约教学札记。
老师们对名师教例的学习,应该说是全方位的。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择定、教学视角选择、情境任务设计、文本研读深化、基于学情而教……均有触及。不是形式或技巧上的浅触及,如移植别人问题,拷贝别人教学环节等,而是理念、神韵、教学之道层面的深度触及。即使触及具体的技巧,也会挖掘出其背后的理或道——如石梦娇老师称道钱梦龙先生的提问“京城氏家里那个小孩子也跟着愚公去参加移山劳动,他的爸爸肯让他去吗”,实际上已挖掘到了聚焦细节以体知的教学价值;激赏“愚公究竟笨不笨”这一追问,是因为发现“这既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一箭双雕,既是对文本价值的挖掘,又进一步落实文言基础知识”。诸如此类的分析,令教学实录“遗貌取神”的特色特别显豁。
可贵的是,老师们还能看到名师教学中的不足,有意识加以规避,并竭尽所能从各个角度对名师教例加以突破,力争上出自己的风采,这便形成了书稿文字背后的另一精神追求——长善救失。张铃老师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引导学生按写作手法厘清文本三层结构,再按起承转合厘清文本的四层结构,细腻感受文本的结构之美,在篇性开掘上彰显了自己的深意与新意,这是典型的“长善”。庄烨老师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发现自己“知人论诗”方面做得不好——“古诗的写作时代久远,学生对诗人岑参的经历,盛唐诗人纷纷投身军旅、谋求个人发展的背景不甚了解。这时候,教师应给予一定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走进诗歌内部感受诗歌意境就非常必要”,这是典型的“救失”。长善也罢,救失也罢,都是为了更好地生长自我,更好地福泽学生,这与不知会通、不顾学情、不敢创造的机械照搬现象比,不啻霄壤。
学习与超越,根源于老师们高远的教学抱负——追求照着教与接着教的统一。这是对冯友兰先生“照着说与接着说”学术抱负的一种精神呼应,应该也是亚军兄主编和策划本书的一个总的切入点。现实生活中太多东施效颦之属,看似兢兢业业学习名师,但因为缺少批判性的扬弃,一辈子也教不出自己的风采。恃才傲物之辈,因为斩断学科史的血脉,对任何名家名师都不屑一顾,只坚信自己学术上开疆拓土的伟才,又陷入了另一种可怕的盲目与肤浅。亚军兄团队中老师的古诗文教学之所以生气郁勃,正是因为有效规避了上述缺陷,进而很好地做到了借力发力、借声发声、借光发光。在他们的教学实录和教学札记中,你能不时瞥见名家、名师思想的面影,还有语文学科史和西方教育理论的背景,但多能融为一体,且时有自我独见,这是极为不易的。
二、聚焦点:这一类—这一篇—这一人
如果说“照着教与接着教统一”的追求,让《初中古诗文可以这样教》一书显得平易而大气,那么在注意课型的基础上,聚焦“这一类—这一篇—这一人”的教学开发,则使全书显出了精致、充盈、深刻的精神气象。
通观全书,可以说每位老师对文本类性(或文体特征)的辨识均十分自觉。比如抓住意象、韵律、节奏教古诗词,抓住故事性、哲理性、象征性经纬寓言的教学,将“说”文体与当下的杂文或其他论说类文体放在一起比较。为了让学生在类性辨识上实现认知与体知的统一,有些老师特别注意让学生结合文本事实进行具身认知,因此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十分凸显。教学《杞人忧天》,赵茉莉老师特地问学生:“故事流传甚广,人们得益甚多,为什么作者没有告诉我们‘杞人’和‘晓之者’到底叫什么名字呢?”曹鹏老师特地引入严文井对寓言的形象化定义——“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让学生深入体会,无不是聚焦寓言文体特征展开的教学探索。
令人欣喜的是,老师们在篇性开掘上也用力甚勤。篇性,是指文本中彰显的作家独特的言语个性和智慧。开掘篇性,深度揭秘作家的创作匠心,可以更好地应需而教,引导学生会通奥,举一反三,充分实现知识的结构化。这方面,不少老师做得风生水起。比如,抓住三个“也”字,感受《马说》的文脉,情理交融的复杂性;以“忧”为课眼,按“为什么忧—忧的表现有哪些—忧什么内容—怎么转忧为喜的”这条课脉,体悟人物形象的特色,以及其间蕴含的哲理;沿“莲花—君子—周敦颐”这一复合式表意抒情结构,基于“通”“香”“直”“净”的象征性,逐步深入感悟周敦颐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光风霁月的人格。
类性辨识、篇性开掘,最终指向了“人”的感悟——感悟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的襟怀、抱负、人格,这便使语文教学自然实现了知、情、意素养的有机培育。当下倡导的“立德树人”是各科教育的共任,突出言语人格、言语抱负、言语情趣等方面的体悟,则会很好彰显语文学科树人的特性。两相融合,语文教育自具温度,自成高格。事实上,在由这一类到这一篇,再到这一人的不断深化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也会带出对“这一时”(文本创作的特定时代)、“这一族”(中华民族的个性心理和精神文化)的感知——这一层面的发掘,使教学灵动而丰盈。关于这一点,曹鹏老师在教学《杞人忧天》时,做得颇为出色。
三、归宿点:为师生言语生命赋势赋能
古诗文教学,到底该触及哪些层面?虽然有老师受王荣生教授的“一体四面”说影响,提出应触及“文言、文学、文章和文化”这四个层面,但实际教学中还是有所超越的。
在我看来,老师们的古诗文教学内容择定与建构,主要触及了下述四个方面:(1)言语内容(情感、思想、文化意蕴等,属于“写了什么”的范畴);(2)言语形式(涉及词法、句法、章法、修辞等,属于“如何写的”的范畴);(3)言语智慧和情趣(文本的篇性,属于“写得如何”的范畴);(4)言语人格(指作家的襟怀、抱负、价值观、品性等方面,属于“写作者精神生态与气象如何”的范畴)。后两个层面,恰恰是“一体四面”说未能加以突出的。
那么,触及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言语智慧和情趣、言语人格这四个层面,是否平均用力了呢?从老师们的教例来看,显然不是。他们的教学生成,明显有一个在交互感知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过程中,不断向体悟言语智慧、言语情趣和言语人格推进的努力。启发学生从自然之莲的审美,进入君子之莲的感悟,到“我”之莲的顿悟,便体现了这一追求。这样一来,以形式表现的揭秘为基础,以文本内容的感悟为手段,以言语情趣和言语人格的体悟与牧养为旨归的内在逻辑便跃然纸上了。
如何深化这四个层面的学习,老师们多能以言语表现与创造为教学的主旋律,让学生不断激活所学。布置的课后“笔耕”作业,如“试着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的角度,比较《湖心亭看雪》和柳宗元《江雪》的异同”之类的就不用说了,单是课内的各种“舌耕”分享,也是在充分提供机会,让学生精神生命出场。比如,熊芳芳老师让学生比照欧阳修《卖油翁》的未定稿和定稿,体味优劣;牟文磊老师在“太守宴”这一大环境下,让学生不仅读出了“杂然”的形状、色彩,还读出了随意的姿态,读出“滁人”自由快乐的心情,这不就是将审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言吗?言,就是表现,必然会融入主体的精神创造,使语文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从“占有”到“存在”的飞跃。
细揆案例,还能发现老师们鼓励学生言语表现和创造,大体走了一条“悟—仿—创”的路径。悟文本篇性,尽可能地仿写,最后发展到悟其神的创写——聚焦篇性的多元而深度的交流,是一种口头创写,如张铃老师和学生对《记承天寺夜游》六大美点的总结。周文杰老师让学生仿“康肃忿然曰”一句,先代之以其他神态描写,再加入心理描写,顺利实现了生命融合的目的,既将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一下子打开,也将学生的审美创造融入其间了,堪称“悟—仿—创”的浓缩版。前些日子,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很多朋友在转南京师大附中的“一句话语文”,也就是格言式写作,如“青春就像湍急的河流匆匆逝去,但青春的回忆却如小溪在心中细水长流”(薛曼宁),其实也是“悟—仿—创”的积极实践。可见,这种学习方式深得人心,如果有意识加以训练,是能蔚然而成大观的。盐城李仁甫老师的微博式作文,不就已经开始扬芳吐蕊了吗?
至于说文本解读的创新,对话语文名师的教学设计创新,这种于无声处的精神影响,对学生来说,应该是更深入骨髓,因而也是更具教育价值的。那位对“泉香而酒洌”质疑的学生,不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吗?——应该是“泉洌而酒香”才对,作者为什么要写成“泉香而酒洌”?这种审美纤敏感的养成,谁能说与老师长期独具匠心的审美熏陶毫无关联?
值得一提的还有教育评价,有不少老师已经有意识突出创新的价值和地位了。如张静雯老师对学生从狼的角度梳理情节(遇屠—追屠—诱屠—被杀)赞赏有加,认为“很善于思考问题,能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学生对《三峡》的写景秘妙有精彩的感悟,王蕾老师激动地赞赏:“我真的被你们折服了,写景必杀技,大家都给我概括出来了,我们再来强化下:(1)色彩搭配;(2)俯仰生姿;(3)动形点睛;(4)主次分明;(5)突出特征。”这样的评价看似寥寥数语,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对学生的言语表现与创造,无疑是一种高屋建瓴的引领。有了这种自觉为学生,也是为自我言语生命赋势赋能的追求,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形散神聚,走向更高远、博大的境界。至于教学相长,使古典文学学养的积淀、审美的会通化为现实,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总之,照着教与接着教相统一的追求,由这一类到这一篇再到这一人的审美聚焦,还有为言语生命赋势赋能的旨归,言语表现与创造的至高统设,让这本书满蕴了虎虎的探索生气。就我而言,虽然从专业视角,也能对他们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活动开展挑出不少刺来——如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感受到苏轼的豪侠之气显然失之偏颇;告知学生某种情感的基调,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去诵读,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体悟的权利;仅从外在形式视角(如押韵、骈散结合)揭示“铭”这一文体的特色,忽略其内容上自警自励的特点,无疑不够全面……但这些“术”或“法”方面的问题,与他们践行的“存在式”教学之道比,实在是微不足道。想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大行其道,再优秀的经典作品都能被肢解为各式知识点,语文的审美、言语人格教育、言语表现与创造一直戛戛乎其难哉,还有那么一群人能笃定地沉浸于语文教育,会通古今、中西、内外、我他,孜孜以求地进行教育创造,心中唯有绵绵不绝的感动与崇敬!
汲安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
岳亚军,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常州市首批初中语文教育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常州市首批特级校长,江苏省语文整合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著的《兵法策略与语文教学》入选《中国教育报》2009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主编的《教育不简单》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信息技术支持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荣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 录
序 从生命融合到教育创新1
读巾帼英姿 诵女儿柔情 牟文磊1
秋风破茅屋 少陵野老心 李月菊17
吏呼何怒 妇啼何苦 周 玲34
岑参笔下的雪景别情 庄 烨47
范式秋思:哀而不伤,悲而能壮 庄 烨66
穿井何以能得人 周文杰80
杞人的旷古之忧 曹 鹏91
愚公何愚 智叟何智 石梦娇111
邹忌的讽谏智慧 张静雯131
怒怼天子的布衣 石梦娇149
诫子的情与理 张 铃161
心中的桃花源 刘 怡178
与友期行的是与非 王 蕾195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刘 怡215
赏三峡风光 叹大好河山 王 蕾230
策“马”诉哀情 “文”“言”不分离 周 玲251
身居陋室 心怀远方 曹小凤268
醉翁之意不在酒 牟文磊284
油翁之能与射箭之技 周文杰298
“噫”味深长说爱莲 李月菊315
别样的闲人闲情 张 铃332
湖心亭的雪与人 曹小凤346
河中的石兽去哪了 曹 鹏367
狼心与人性 张静雯381
后 记395
秋风破茅屋 少陵野老心
名师案例
一、导入新课
师:提起唐诗,有一个人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老师先来吟诵几句,看看大家熟不熟悉。
(屏显。)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师:这几句诗写出了李白的豪放洒脱和他的才华横溢、蔑视权贵,可谓李白的精神画像。是谁对李白这么推崇,这么了解呢?
生:(小声说)杜甫。
师:上课之前,我听说婺源中学出才子、才女,我希望咱们说话声音再大一点,这样才能展示咱们婺源中学学子良好的精神面貌呀!好,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今天的主人公——杜甫。
二、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
(屏显知识卡片一。)
诗圣聚焦:千古诗圣知多少?
师:关于杜甫,同学们能提供哪些相关的信息?
(一生介绍。)
师:你介绍的杜甫的知识很朴实,但很全面。
生: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师:关于“诗史”,大家可以在课后进行归纳总结。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写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他的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因此他的诗被冠以“诗史”的称号。
(屏显。)
他是 ,他 。
师:请尽量用四字短语呈现对杜甫的介绍和赞誉。
(生发言。)
师:他是中国文学浩瀚星河中一颗灿烂的明星。他生于唐朝,却屡经战乱,颠沛流离,饱受饥寒。他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却依然情系苍生,内心向暖。他的“三吏三别”凝聚百姓血泪,成为现实写照。他一生创作颇丰,1500余首诗映射历史沧桑,书写黎民苦寒。他的诗堪称诗史,且沉郁顿挫,朴素自然,咏叹情真意切,经典代代流传。他就是杜甫。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梦回唐朝,去看看杜甫所处的历史朝代。
(屏显知识卡片二。)
梦回唐朝
安史之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
师:唐朝中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公元761年的春天,杜甫已经快50岁了,他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也就是今天的“杜甫草堂”,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八月无情的“风”掀去杜甫屋顶上的茅草,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标题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请同学们把“歌”圈起来。歌是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是由古代的乐府诗歌发展而来的。
(屏显。)
歌行体:诗歌中的一种体裁,格律自由,长短句错落搭配,便于体现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初读,整体感知
(屏显知识卡片三。)
词语积累:认读生字,每个生字读两遍。
(生字略。)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读顺诗句,体会这首诗包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杂)焦急,无奈,痛苦,激昂,悲壮……
师:刚才大家表现不错,能大声准确地朗读全诗,这已经向成功朗读迈出了第一步,但作者的情感似乎没有体会到位。没关系,我们现在对诗歌作进一步分析。
四、研读,把握情感
学习活动一:咀嚼诗句,体悟情感
师:这首诗画面感、镜头感极强,请找出第1小节富有画面感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生: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师:这个秋风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风吹得很狂,刮得很猛。
师:你从哪里能感受到?
生:“怒”是风力很大,“号”是风的声音很大。
师:既有速度,又有声音。很好。同学们有没有找到其他句子呢?
生:(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师:这个画面能不能在你头脑中呈现出来?依靠的是哪些词?
生:依靠的是“飞”“渡”“洒”“挂罥”“飘转”“沉”这些动词。
师:请大家把这些动词圈起来。动词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组成了鲜明的画面,拨动了诗人的心弦,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茅草乱飞的样子。你们平时在写作的时候,特别是描写人物的时候,也要学会运用动词,抓住动作的细节,把人、物的行为动作刻画得淋漓尽致。好,回到诗作。从第1小节,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当时处在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生:家境贫穷,生活痛苦。
师:生活本来已不容易,天气又这样恶劣,诗人内心是何等的痛惜和焦急。请同学们读第1小节,注意PPT上的节奏,“怒号”“卷”“飞”
“渡”“洒”“挂罥”“飘转”等词语要重读,要读出狂风的威力,读出诗人的痛惜和着急。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找出第2小节富有感情色彩的诗句,看看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境况和内心。
生:“欺”“为盗贼”“公然”这些词,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气愤,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心有余而力不足。
师:这真是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呀!诗人这时只能一个人拄着拐杖在那里独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我先来开个头。“唉,这恶劣的鬼天气!老天爷呀,你真不长眼呐!你就这样毫不留情地把我的破草房顶给掀光了,你于心何忍啊!”
生:他叹息自己老了,叹息自己年事已高。
生:他叹息自己的茅屋破了,茅草被群童抢走了,叹息自己快没有地方住了。
生:他还叹息许多和他一样的很可怜的人。
师:年老体衰的诗人无处立足,又得不到周围人的同情、帮忙,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从“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三句,我读出了杜甫面对群童抢茅时的无可奈何与心力交瘁。
师:请同学们读第2小节,“欺”“为盗贼”“公然”要重读,表现作者内心的气愤。“老无力”“呼不得”“自叹息”这几个词要读得迟缓,拖长读音,读出年老体衰的杜甫面对群童抢茅时的无可奈何。
(生读。)
师:不过,到这里诗人的不幸遭遇还没有结束。从第3小节中找出描写杜甫家中状况的诗句。
生: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生: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师:屋子里的情况非常糟糕,用品也陈旧破烂。其实在这之前,他的小儿子已经被活活饿死了,他正忍受着锥心之痛。战乱的漫漫长夜,屋漏床湿,怎样才能熬到天亮?此时的作者内心痛苦,真是度日如年啊!请同学们读第3小节,读出诗人内心的煎熬。
(生读。)
师:这首诗前面都是叙事,语调要轻点,而“无干处”“未断绝”要读出因雨的连绵不断导致心情的无奈和心焦,要延长声音。这一小节的“自经”两句,既有叙事,又有作者内心的呼喊,所以语调要稍微上扬。
(生再读。)
师:在这个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假如你是杜甫,你心中会有什么愿望?
生:我希望有一间温暖的房间,还有家人的陪伴。
……
生:我希望家庭幸福,国家和平。
师:看来在你们的愿望中,不仅包含个人,还包含国家。诗人杜甫的愿望呢?难以入眠的杜甫,并没有沉浸在自己个人的情感里,他并不仅仅因为自己的痛苦而哀叹、失眠。刚才同学说了,他还想到了其他的人,他发出了怎样的呼唤和感叹呢?
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他希望全天下的寒士都能过上好的生活。
师:诗人自己身在困境中,却能够推己及人,为天下寒士振臂高呼,这表现了他宽广博大的胸襟。还有吗?
生: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为了实现理想,宁愿牺牲自己,至死不悔!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情感。
师:这一小节应读出悲壮的感觉。同时这一小节作为全诗的结束,要读得稳定、有力!请同学们读第4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饱含深情,结合老师所说的朗读技巧和节奏,把整首诗歌朗读一遍。
(生读。)
学习活动二:对话诗人,领会主旨
师:同学们不仅读得铿锵有力,而且饱含了丰富的感情。通过刚才的环节,咱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更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以下四个排比句,把它连成一段话,跟诗人进行一番对话。
(屏显。)
在秋风破屋时,你是一个 的人;
在群童抢茅时,你是一个 的人;
在屋漏难眠时,你是一个 的人;
在呼唤广厦时,你是一个 的人。
生:在秋风破屋时,你是一个焦灼悲痛的人;在群童抢茅时,你是一个无奈悲伤的人;在屋漏难眠时,你是一个可怜无助的人;在呼唤广厦时,你是一个心系天下、舍己为人、有博大胸怀的人。
师:说得真好。前面都是在说自身,呼唤广厦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内容,感受到了诗人有血有肉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学习活动三:拓展迁移,提升自我
师:学完这首诗,让老师想起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2018年8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生迈克尔(Michael)申请到了克林顿基金,他很快就要去非洲的塞拉利昂做4个月的义工。对,就是那个爆发埃博拉病毒,前两年才刚刚结束内战,疟疾横生,死亡率超高的国家。他的父母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开始是反对的,充满担心和质疑。但儿子反问他们:“你们认为应该谁家的儿子去呢?”之后,迈克尔又通过与父母再三沟通,最终妈妈给他发了一条这样的短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屏显。)
儿子,由于你的决定,我平生第一次真正开始关怀世界的贫苦和不幸的人,而不是像平常那样仅仅是跟着教会捐款。我目送你走进常春藤学校的时候,是希望你将来有更好的生活,最后却变成你想要一个更好的世界!是我没有跟上你的成长。
师:请同学们就这件事发表一点自己的感想。
生: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只有每个人真正为他人着想,拿出实际行动来关爱他人,才能营造和谐、友好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实现人间处处有真情的美好境界。
师:由自己想到他人,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付出应有的努力。
生:大爱是全天下最伟大的爱,胸怀天下的人是伟大的人,值得后人去敬仰。
师:你是一个心中有爱的孩子,老师希望你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爱,表达爱,感恩爱。
……
六、总结升华
师:听了大家的回答,老师感到很欣慰。孩子们,你们太让我感动了!我更想说的是,作为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我们平时更多的是关注我们自身的悲欢冷暖,比如我们能不能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能不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能不能过上富足美满的生活。是的,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并没有错,但这些都是个人的小冷暖、小追求、小幸福,俗称“小我”。孟子也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我们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那些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人,那些甘愿为世界大同而牺牲“小我”的人,才更令人内心温暖和倍感崇敬,他们才配得上真正大写的“人”字。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的地球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光明与爱!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背整首诗。
(师生齐诵。)
七、布置作业
(屏显。)
搜集杜甫代表性的诗作并背诵。
(任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7—8B期。)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