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经验如何塑造我们的大脑?具有文化多样性的行为背后的神经关联物是什么?基因如何与社会文化经验交互作用,以调节大脑的功能组织和我们的行为模式?本书提供了一个关于人类大脑功能组织的新视角,强调了人类社会文化经验及其与基因的交互作用在塑造人类大脑与行为中扮演的角色,基于文化神经科学这一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揭示了一系列认知与情感过程背后人类大脑活动模式的跨文化差异,包括视知觉/注意、记忆、归因、对他人心理状态的推理,以及共情。此外,本书展示了一系列研究,整合了神经成像技术和文化启动方法,以探索文化与大脑功能组织的因果关联。此外,本书探讨了文化神经科学研究对理解人类大脑与文化的实质,以及教育、跨文化沟通、文化间的冲突和相关心理问题的临床干预有何启迪。
为什么来自不同社会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我们如何才能理解这些不同的行为?经典的人类学研究以行为观察为主要方法,对心理过程在文化演化中的作用关注较少。
文化心理学致力于寻找与人类的各种行为相关的心理过程,研究文化传统和社会实践调节、表达和改变人类心理活动与状态的方式。其主要目标之一是揭示支撑人类行为的多种认知和情感过程的文化群体差异,并将不同的人类行为归因于不同的潜在心理过程。
鉴于心理过程本质上是大脑的功能,而在各路文化中能够发现不同的心理过程,这又驱使研究者重新思考人脑的本质。心理学家和脑科学家结合文化心理学、遗传学、脑功能成像等领域的方法和技术,针对人类行为多样性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促成了文化神经科学的诞生。
本书深入探讨了一系列文化神经科学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对文化上熟悉/陌生的信息的神经加工;
不同文化群体的认知/情感过程所对应的神经基质;
特定文化价值观与大脑活动间的关系;
文化如何与基因等生物因素相互作用,以形成人类大脑的功能组织。
前言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行为方式迥异,这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人类行为的文化多样性背后到底隐藏着何种动力?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曾对人类行为的多样性进行过广泛记录,也建立了许多理论从宏观角度说明其观察结果。神经科学家提供了很多实证研究结果,来帮助我们了解动物行为的微观机制(例如:细胞学和遗传学)。我们是否可以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在过去十年里,随着文化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文化心理学家通过探索人类潜在的心理特质、认知或是情感过程,来调查行为的多样性。认知神经科学家运用脑成像技术探索人类的认知、感情及行为的神经关联。得益于文化心理学家以及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尖端脑成像技术,我们拥有了详细的行为范式以及理论框架。而这一切推动着文化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融合发展,文化神经科学也应运而生。
文化神经科学从文化的角度,对许多有关人类行为和大脑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这些问题有趣又重要。譬如,人类行为的文化多样性到底在何种程度上反映大脑特殊的功能组织?来自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他们在认知任务中的表现涉及的神经机制是否为文化经历所影响?大脑活动又能否被短期文化经历所影响?大脑是否以相同过程处理当前熟悉或是陌生的信息?文化经历与基因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大脑功能组织?另外,文化神经科学研究还提出了一些有关大脑与文化的综合性问题。例如,人类大脑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一个纯粹的生物器官还是一个生物社会学器官?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它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结构还是一种社会生物学结构?
本书并非意在回答上述所有问题。但是,鉴于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数量与日俱增,且这些研究给出了一系列有趣的实证结果,我认为当下应概述一下近10至15年来文化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法及结果,因为这些研究极大丰富了我们关于文化与人脑功能组织关系的认知。这些研究结果显示,脑的功能组织由社会文化经验塑造,以指导人们做出适应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行为。特别要指出,最近的文化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东亚文化和西方文化能对涉及多种认知/情感过程的神经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譬如感知、注意、心理归因、自我反省以及情绪调节。与特定文化特质交互作用的基因同样调节着人脑的功能组织。本书通过总结最近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同时通过强调人类社会文化经验的重要性及其与基因的交互作用,为研究人脑的功能组织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本书共分为九章。第1章通过比较东亚及西方社会个人行为的案例,对人类行为的文化差异进行概述。本章介绍了文化这一概念,即强调共同信念及行为脚本。同时介绍了跨文化心理学的发现,揭示了东亚文化及西方文化中人们多种认知和情感过程的差异。也对文化神经科学简史进行了回顾。
第2章回顾了一系列功能磁共振成像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概述了在面对手势、音乐、品牌和宗教知识时,大脑如何加工熟悉或是陌生的信息。
第3章在理解社会文化经验和认知二者的关系方面,为读者介绍了一个理论框架,同时本章为阐述东亚文化与西方文化成员在感知、注意、记忆、因果判断、数学计算、语义关系和决策方面的大脑活动的差异提供了证据。接着,本章讨论了对情境独立和情境依存的认知策略的文化偏好。
第4章研究了西方文化和东亚文化成员自我观念的差异,阐述了行为和脑成像研究的结果,揭示了西方文化和东亚文化成员自我面部识别以及自我反思背后的神经机制。
第5章展示了针对社交活动背后的神经过程,跨文化神经影像学研究得出了怎样的结果,揭示了东亚文化经验和西方文化经验如何影响面部和表情感知、共情能力、情绪调节、对他人信念的理解、对他人社会地位的感知和对社会反馈的处理等方面的具体认知策略及神经策略。
第6章研究了一种文化知识系统的临时性转向对涉及痛觉处理、视觉、自我面部识别和自我反思、经济回报、同情心以及静息状态时的大脑活动会有何影响,并讨论了文化信念或价值观及人脑功能组织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7章概述了实证研究结果,得益于这些结果,我们可以从进化论角度(例如,基因-文化共同进化)和个体发展角度(例如,基因-文化交互作用)来考虑生物及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而且,本章通过向读者展示几项研究,这些研究调查了血清素转运蛋白功能多态性与催产素受体基因如何调节互相依赖性和涉及自我反思及同情心的大脑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介绍了一种文化神经科学的方法,来揭示基因如何影响脑活动及文化特质的耦合。
第8章基于文化神经科学的发现,介绍了人类发展的文化—行为—脑循环模型(CBB)。该模型假定,文化通过将行为情境化来塑造大脑,同时大脑借助行为的影响适应与调节文化。而且,无论是在个体还是群体水平,基因都是CBB的基础,也是纽带。该模型旨在加深我们对于文化、行为、大脑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理解。
第9章讨论了文化神经科学研究结果的意义,即帮助我们理解人脑的生物社会本质,和理解文化的社会生物学本质。本章还阐释了文化神经科学如何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学校教育、跨文化交流,以及不同文化中的神经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
本书借鉴了众多相关文献以及书籍。笔者对投身于文化神经科学发展的研究者们致以敬意和感激,正是你们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框架推动着科学研究不断前进。若是没有这些研究的帮助,本书将无法问世。在此,笔者要特别感谢朱滢教授,他曾于中国发起了跨文化脑成像研究,并且自2001年起便同我一起工作。除此之外,笔者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后同辈们、毕业生们以及学生们,是他们伴我工作十余载。包括(以下中文人名均为音译):隋杰、毛丽华、马一娜、穆言、葛剑峤、王辰波、盛峰、罗思阳、施峥浩、刘力、Moritz de Greck、Sook Lei Liew、Meghan Meyer、Miohael Varnum、Kate Woodcock、John Freeman等。此外,笔者还要表示对吴玺宏、饶毅、Georg Northoff、Shinobu Kitayama、Andreas Roepstoff、Michele Gelfand、Kai Vogeley、Ernst Poppel教授的感激之情,我们曾一同展开热烈讨论,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工作。同时,本书能够成功出版的最大贡献来自于Glyn Humphreys和Jane Riddoch教授。我们自1996年起便一同工作。2015至2016年,他们邀请我担任牛津大学的客座教授,在那里我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Jane Riddoch教授还帮我审阅了本书的所有章节。此外,感谢王伟强提供图1.2。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妻子,感谢她无时无刻不在支持着我的研究工作。
感谢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21003、31661143039、31470986)对本人关于文化和大脑关系研究的资助,感谢Leverhulme Trust基金会帮助我完成2015年和2016年对牛津大学的访问,我才得以全身心投入到本书的写作中。
写于英国,牛津
2016年6月
韩世辉,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认知神经科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骨干科学家。探索大脑各种认知功能的认知和神经机制,主要利用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多种脑成像技术,研究视知觉、注意、记忆及意识的神经机制。
目录
前沿
术语表
第1章 文化多样性:从行为到思想和大脑
第2章 对熟悉的文化信息的神经处理
第3章 非社会性神经过程中的文化差异
第4章 自我神经认知处理中的文化差异
第5章 他人神经认知处理中的文化差异
第6章 认知及其潜在大脑活动的文化启动
第7章 人类行为和大脑中基因-文化的相互作用
第8章 人类发展的“文化-行为-大脑”循环模型
第9章 社会文化脑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