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类型丰富,分析角度多样。本书收录的文章均围绕音乐与认同主题,但研究对象和具体问题各不相同,方法亦各有侧重。研究对象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来自山地、海岛、乡村、城市等不同形态的人类聚居地,文化传统也各不相同;涉及音乐与传统、音乐与性别、音乐的意义、音乐教学等主题;研究方法兼顾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一定的参考意义。
- 收录文章选自民族音乐学专业期刊,切中学科重要议题,呈现出学科发展变化趋势。本书以综述美国民族音乐学学会官方期刊《民族音乐学》中以认同为主题的文章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并置和争论交锋,侧面呈现民族音乐学三十年的发展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音乐和音乐学的跨文化交流。
- 翻译准确,索引全面。两位译者均为民族音乐学专业学者,且有较丰富的翻译经验。注释部份,译者亦补充了一些中文参考文献,有助于中文语境读者理解、检索。
编辑推荐
认同这个词,是我初接触社会学理论时感到十分费解的一个术语。它对应的英文是identity,是名词,但为何译为中文却看起来像一个动词?为什么不能翻译为更容易理解的身份?为什么身份竟然是一个问题?那么身份认同问题就是与之相关的那些历史问题吗?……编辑《世界音乐与文化认同:民族音乐学的视角》的过程,也是我重新理解identity(身份、认同)的过程。如果全景式地去看,通过赖斯教授对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综述和追问,以及其他学者对赖斯的回应,可以看到,书中收录的这些普通美国学者的文章勾勒出了学术界的另一个侧面,与中国学者笔下的问题意识、学术脉络、学术交流、学术传统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比如书中有几篇文章研究宗教活动中的音乐应用,研究者有活动组织者、也有参与式研究者,从他们的角度可以看到,在一些我们以为极纯粹、永远静止的活动中,其实一直混杂着很多世俗的元素,这些世俗的元素是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而且推动着神圣元素发生变化。另外有几篇研究流行音乐的文章,以及美国学者研究上海街坊的江南丝竹社团的文章,则带来通过陌生的目光重新理解熟悉事物的启发。还有一些在我们非常不熟悉的文化语境中展开的研究,比如基于玻利维亚高地歌唱活动的研究和用符号学理论研究音乐接受问题的研究,因为作者写得清晰细致,也会在某些时刻感同身受。所以,这本书做完,环抱identity一词的迷雾也散去一些:首先,通过认识他者的学术圈,我更客观地理解了自己身处的学术环境;其次,通过细读他人的认同过程,我重新审视自己那些身份认同发生和起效的瞬间;最后,这本五百多页的文集,也在学理层面梳理了身份认同这一术语的内涵、理论脉络及其与音乐活动的互动,案例丰富、角度多样,对于进一步理解认同究竟是动词还是名词,以及要在这个领域深耕的学者来说也很有参考价值。
序言
这本关于音乐与认同主题的译文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既囊括关于这一重要主题的一些变革性的尝试,也使得中国与北美国家学者之间进一步交流成为可能。本书中汇编的大多数文章都选自《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美国民族音乐学学会(SEM:The Society for Ethomusicology)官方期刊。作为现任学会主席,我要为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的这项重要创举庆贺,这一努力将有助于加强我们两个学会之间的联系。
音乐与认同的某些方面(例如音乐与国家建构之间的联系)在音乐学研究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认同研究显著增长,已经成为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的重要特征。若论及音乐与认同对我本人及同仁著述的影响,我想这个主题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所接受的以西方为核心的学术训练。关于社会群体研究的新思考在塑造其他社会科学的同时,也影响了我们这个学科。在北美及其他地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的结构性差异,这一意识对社会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引发了诸如黑人权力运动(Black Power)、原住民权力运动(Red Power)或女性主义这些反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运动。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当前日益全球化和媒介化的世界中,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使得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和保罗·杜·盖伊(Paul du Gay)等思想家提出这样的问题:现代社会中那些长久以来在社会与文化世界中起界定作用的身份认同(性别、性向、种族、阶级以及国籍的独特认同感)是否正在衰退?作者们于是开始讨论认同危机,并探索在特定时空生成特定认同的影响因素。北美的民族音乐学家(及相关学科中的同仁)似乎在学术写作上更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备受争议的,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塑造的。我希望这本书中的文章可以激发中国学者加入讨论,关注在中国发生的与我们的经历类似的或与我们的经历有极大差异的学术事件。跨文化的讨论将丰富认同概念理论化的历史。
这本论文集必能触发上述改变,因为中国学者用母语阅读美国学者的研究并以崭新的思路推进认同与音乐的研究,对这个学科来说无疑是新的发展契机。在文集中,蒂姆·赖斯(Timothy Rice)所著的两篇颇具前瞻性的文章,向民族音乐学学科提出了挑战,民族音乐学学者接受了挑战,他们开展了更多关于音乐与认同的综合与分析研究来回应赖斯。在2010年《民族音乐学》第54卷第2期刊载的那篇被我称为土坯砖式的论文中,赖斯建议我们寻找理论,将关于认同的著作结合到更强有力的学科的建筑模块之中,因此他列举出许多通过不同途径对认同进行研究的文章。相应的,本书的汇编者魏琳琳博士也为读者列出了大量的参考文章。在赖斯的那篇文章发表之后,一些回应他的文章也已随之发表。在这些回应中,有人提出,民族音乐学的不同路径还没有被某个支配性的理论统摄,这其实是学科的优势,而非如赖斯担忧的那样是这个学科的缺陷。无论如何,赖斯对于认同与音乐的综合研究已为北美同仁所熟知,对于本书而言,赖斯的这两篇文章亦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译文集中的另一纯理论著作由托马斯·图里诺(Thomas Turino)写就,他运用符号学理论帮助我们建构起研究认同的一种方法。
除了上述三篇,书中的其他文章都是基于民族志的个案研究,于19822005年的《民族音乐学》中分别刊载。汇编者将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排序,通过这个排列,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过去23年间我们的方法论的变化。虽然一些早期的著作会假设族群是相对单一的,从而认为音乐可以反映出某个族群的特性,但即便是最初期的文章也指出:音乐是定义及重新定义社会关系的微妙途径。例如,克拉德(Krader)探讨在克罗地亚西部地区身份建构的区域差异;沃特曼(Waterman)展示了音乐表演如何有助于协调社会地位;韦慈朋(Witzleben)关于音乐本身(可以取代阶级和职业)就是一种认同(或许是一种面具)的论证令人信服。20世纪90年代的新议题使得音乐与认同的研究复杂化,一方面包括混合性声音元素的吸收与再意指(resignification),另一方面包括认同政治的构建。关于混合性(hybridity),杰弗里·萨米特(Jeffrey Summit)提出疑问,为什么美国的曲调会被认为适于犹太人的节日庆典;劳拉·艾伦(Lara Allen)(文集中唯一密切关注性别议题的文章的作者)则提出,20世纪50年代,商业和政治对音乐选择产生的影响促使南非女性人声摇摆乐出现;曼努埃尔(Manuel)关注波多黎各地区对古巴音乐元素的挪用与再意指。关于权力关系方面,学术研究的范围很广泛:所罗门(Solomon)研究玻利维亚高地歌唱地点与认同主题下的权力争斗,是关注地方问题的重要范例,在殖民地觉醒的过程中,这些地方总是充满争端;格斯汀(Gerstin)调查了音乐家之间的微观政治;格茨(Goertzen)研究了为了获得部落认可而激烈斗争的区域性帕瓦仪式(powwow);哈尼什(Harnish)研究节日的变化,一个节日虽然被声称始终如一,但其实一直在被权力与族群的历史重塑。
当我们关注认同研究时,也许有必要思考一些尚未被探索的事物。尽管地方关系总是被作为认同研究的重要基础,但这些研究的侧重点是不均衡的。有时,想象的地方(例如国家)以及穿过城市和村庄的小路,就是音乐认同研究的景观(scapes)。尽管也有例外,但我们很少能见到对小范围音乐场所(例如,孩子最喜欢的地方、少年的卧室或自然地标等)内的认同进行的探讨。同样,我们也很少会展开关于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的研究。爱猫者或驯兽师有可能界定他们的音乐吗?我们的身份认同是如何通过对其他物种的声音做出回应而形成的?在这本书中,对某些特定群体的研究也显著多于其他。奇怪的是,家庭或非正式群体如朋友关系网络(除了有同样爱好的群体)获得的关注少于受意识形态驱动的群体。我认为,那些最经常被定义为与音乐有关的认同维度之所以被选择为研究的焦点,是因为它们是我们生活中受权力影响最显著、社会争议最多的方面正如这本书中那些文章所呈现的,这也是政治因素在音乐与认同的研究中不断被强调的原因。
如前所述,美国民族音乐学学会乐于授权此翻译项目,不仅是因为该译文集是重要课题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也因为它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它补充了民族音乐学学会通过《民族音乐学翻译》(Ethnomusicology Translations)(由理查德·K. 沃尔夫[Richard K. Wolf]担任主编)发起的翻译工作。《民族音乐学翻译》是经由同行评审、并在公开网络平台上连载的期刊,发表由其他语言翻译成英文的民族音乐学文献。正如民族音乐学学会网站(www.ethnomusicology.org)上的项目描述所说:作为重要的在线资源,《民族音乐学翻译》项目为我们提供了解近年全球范围内音乐学术研究状况的渠道,促使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与交流更加国际化。过去20年中出版的以非英语写作的学术文章都是此期刊翻译和出版的对象,我们可以通过印第安纳大学学术著作期刊(IU Scholar Works Journals)平台获取它刊载的文章。我们希望中国学者所著的杰出作品能够被收录到这一期刊中,并以此提供给英语读者。同样的,这本译文集也是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创举。
民族音乐学学会主席(任期20132015),
贝弗利·黛蒙德(Beverley Diamond)
选自魏琳琳、杨烁:《世界音乐与文化认同: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5月出版
魏琳琳,本书编译者。1980年生,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扬州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有音乐学学术专著1种,先后在《音乐研究》《民族艺术》上发表论文及译文40余篇,编有《音乐与认同: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
杨烁,本书译者。美国匹兹堡大学民族音乐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包括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中国流行音乐、声音研究、音乐与旅游以及民族音乐学学科中的去殖民性等。
总序
序言
1 民族音乐学中音乐与认同的反思
2 呼吁与回应
3 我是一个领导者,不是一个老板:尼日利亚伊巴丹的社会认同与流行音乐
4 斯拉夫民间音乐:演唱类型与自我身份认同
5 上海江南丝竹乐社:语境、概念和认同
6 古吉拉特邦的卡兰:种姓身份、音乐和文化变迁
7 西赫托拉节日庆典上的身份认同和旋律运用
8 波多黎各的音乐和文化认同:从丹扎到萨尔萨对古巴来源的创新性挪用
9 音乐场景中的声誉:音乐、认同和政治之间关系的日常语境
10 竞赛中的景观:在玻利维亚高地歌唱地方和认同
11 北卡罗来纳州皮德蒙克高原和沿海平原上的帕瓦仪式与认同
12 商业、政治和音乐混合性:20世纪50年代南非城市黑人身份认同的发声
13 新的界限,变化的身份认同:对印尼龙目岛林萨尔寺庙节庆变化的解读
14 想象力、认同和体验的符号:皮尔斯符号学音乐理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