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卖点
◆ 本卷收录沈祖棻多年书札和离世前两年余的日记,记录了其多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提及多首旧体作品,为其创作系年和背景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与《涉江诗词集》参校阅读。
◆ 新增书信六十九通,日记首次整理出版,借由作者的交游、日常琐记,看到她诗词之学背后更多的人生细节和所思,为沈先生作品研究增添重要的文献资料。
◆ 沈祖棻日记闲谈种种家常琐事,看似随意道来,却对生活观察细致,淡而有味。书札述抗战逃难之状,忆师友亲朋交游之乐,咏诗寄远,可窥见其诗学理念之一斑,亦可见师友间的酬唱之兴和眷眷深情。
◆ 封面装帧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书法家周小英题签。内附作者珍贵留影、书信手稿等精美彩插,值得收藏。
编辑推荐
◆ 本书所收的沈祖棻日记首次整理出版,并补遗多通书信,是了解这位现代李清照珍贵的一手资料,极具文献研究价值。
◆ 书札收入自20世纪30年代沈祖棻婚后至离世前所写书札,寄送对象包括老师汪东、汪辟疆,友人施蛰存、孙望、王淡芳,学生卢兆显、宋元谊、刘彦邦,亲戚沈甲宪等。文辞温雅素朴,叙寒温,录琐事,或有殷殷之托,或忆文酒之乐,或切磋诗艺,多附诗词近作。从书札中,可一窥沈祖棻的平生交游,以及她尊师重道、提携后进、关爱友人之情。
◆ 日记部分收入沈祖棻离世前两年余的日记,首次整理出版。简述个人一天起居,不避琐碎,举凡烧水、买菜、做饭、洗濯、写信、读书报、弄孙、治病、出行诸事,均略加记录,多直叙而少抒情,看似简略平淡,却是日复一日认真细致地生活的印证,文字雅洁亲切,素淡自然,如见其人。
◆ 个中记录多首旧体诗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尤详细叙及其写外孙女的名作《早早诗》的写作全过程,提供了研究沈祖棻创作历程的宝贵线索。
后记
《书札拾零》原收于河北教育出版社版全集第二卷《微波辞(外二种)》,收录书信三十六通。其中上两汪先生书原有底稿,上刘先生书,在刘先生逝世后,由其女茂舒寄还。其馀与友朋、学生的通信,均由受书人保存而以复印见寄。
此次增补六十九通,遂和《子苾日记》合为一卷,书信与日记多有相互印证之处。增补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补遗,如致王淡芳书十四通,为原全集未曾录入。一种是新收,其中有的来自受书人后代,如致孙望书一通、致萧印唐书十一通、致高文书三通等,有的来自藏家的慷慨提供,有的据网络拍卖图片辑录,如部分致施蛰存书。在此特别感谢沈建中、李经国、陈晓维、王鹏、赵明诸位先生的热心帮助和大力支持。
散落四方的书简终于得以部分汇聚,使沈祖棻的行谊生活藉此存十一于千百,这是我们所深为欣幸的。
张春晓
于杭州之江浙大高研院
二〇二三年五月
▲ 作者简介
沈祖棻(19091977),字子苾,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原籍浙江海盐,出生于苏州。现代女词人、诗人、文学家。兼擅新旧文学创作,尤以词名,因名句有斜阳处有春愁,有沈斜阳之称。20世纪30年代先后毕业于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师从汪东、吴梅等耆学老宿。1949年以后,先后任教于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著有《涉江诗词集》《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等。
▲ 主编简介
张春晓,沈祖棻外孙女。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暨南大学文学院。著有《贾似道及其文学交游研究》《两宋民族战争本事小说戏曲故事演变》《有斜阳处有春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