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师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在数字化时代应加强数字技巧和胜任力,才能更好地培养中职学生面向未来数字社会的综合能力,进而支撑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研究聚焦以下四个关键问题:(1)中职教师数字胜任力概念与内涵;(2)中职教师数字胜任力构建的理论基础;(3)中职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的应然结构;(4)中职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的培育。
本研究以科学的方法构建了中职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模型,拓展了模型的应用范围,为中职学校校本培训与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提供了使用模型的操作方案。
本书可指导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单位开发教师数字胜任力相关课程,提供的量表可为中职学校测量教师数字胜任力水平提供工具,为教师能力培育提供操作方案。对于职业教育工作者,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书籍。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当代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数字技术的应用深刻地改变了教育教学方式,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它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增强了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性和参与度。由于技术推动教育迈向颠覆性的变革,数字教育从关注应用驱动和融合发展,向注重创新引领和生态变革转变。教师作为推动教育技术创新与生态变革的关键,其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最新的研究表明,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完成日常任务,如评估、纪律管理等,从而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课程设计、个性化教育和实践创新等方面,但这需要教师具备更高更全面的专业素养,包括数字素养、科技素养、跨学科素养、社交素养等。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应对未来教育的变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职业教育教师的角色也在不断演变。首先,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主导者。职业教育教师更加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通过实践课程、实训环节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提升其职业素养。其次,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成为产教融合的桥梁。职业教育教师将教学与实际需求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需求。再次,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成为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需要更加注重专业技术创新和教育教学数字化探索,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应用。职业教育教师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最后,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和教育研究者。职业教育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科技变革和社会需求,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和发展专业,提高自己的数字教育教学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随着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的多元化,数字胜任力这一体现公民核心素养的概念逐渐进入我国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体系。它强调更全面的、多维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能力。职业教育教师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在数字化时代应加强数字技巧和胜任力,才能更好地培养职教学生面向未来数字社会的综合能力。基于此,本书聚焦以下四个关键问题:① 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概念与内涵;② 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构建的理论支撑;③ 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的应然结构;④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本书力图做到学术内容与学科视角的创新。研究以胜任力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现实主义能力观等为理论基础,以设计研究法为总体指导思路与框架,首次针对职业教育教师开展数字胜任力模型研究,评测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与教育硕士的数字胜任力水平,提出了详细的数字胜任力模型的应用方案,以此支撑职业教育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发展,构建了理论模型,提供了实践范式。在学科视角上,本书从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视角对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及其应用方案进行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化解了学界普遍存在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操作的鸿沟。本书运用教师数字胜任力这一管理学概念而非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数字素养是为了接轨国际,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提法。本书通过现状调研、归因分析、课程体系构建为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开展数字胜任力培养提供实践范例。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也试图做到严谨,采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进行指标检验、模型构建和课程体系构建,有效解决了职教师资数字胜任力研究不足与现有培养无法支撑其能力要求的问题,同时有助于解决模型至实践缺乏标准和依据,不具备科学性、系
统性和可信度的问题。
本书分为八章。第一章通过分析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研究动态,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的研究应实现由模型向培育映射这一价值取向。模型的研究遵循概念与内涵的研究理论框架研究维度要素筛选与赋权数字胜任力模型构建模型应用的技术思路。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数字胜任力相关概念的梳理与分析,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的操作性定义,为构建数字胜任力模型奠定基础。第三章采用比较分析法,总结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标准与框架,分析其共性与个性,并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构建了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理论框架。第四章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法,通过多轮凝练确定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维度、要素和描述;通过专家咨询法,对指标和框架进行修订和完善;通过主观赋权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体系到操作模型的确定,实现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指标体系及其相互关系的定量刻画。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自评工具得到顺利开发,进而使用该工具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与修正,确定了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第五章通过发放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自评问卷,了解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总体水平与影响因素,为各地区构建分层分类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案提供了依据。第六章、第七章以职教领域教育硕士为例,整体展示了建立职教领域教育硕士数字胜任力培育方案的过程,为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使用该模型提供了实施范例,进一步明确了模型的应用范围与步骤。第八章对全书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对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局限和不足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可开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在惊叹于全国不同地区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水平差异与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的同时,也欣喜地看到教育bu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行以来,各地区在三全两高一大(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缩小区域间教师数字胜任力水平的差距,不断更新教师数字能力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式将是我国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难题,也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唐瑗彬,女,1988年2月出生,助理研究员,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学专业,先后主持了教育Bu课题1项,省级课题1项,区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3项,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获得创新项目5项,出版教材1部,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自治区社科联第六届广西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三等奖(第一作者)。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概念界定;
第三章 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的国内外对比研究;
第四章 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模型构建;
第五章 全国职业教育教师数字胜任力现状调研;
第六章 职教专硕数字胜任力现状调研;
第七章 职教专硕数字胜任力的培育;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