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谋古卷》共分六章,两千余字,文本中所言尽采集于“二十二子”。且颇得其义理之精要,既有用谋之大道,又有运谋之法术。最后一章中,又有“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等语,阐述的则是不用权谋的权谋,都是用权使谋的指导思想,告诉人们权谋之术应该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要用,以及用权使谋应该侧重于哪个方向。同时,书中又不乏具体的法术。
在中国人的传统世界里,有一种神秘的东西,虽然表面上为人所避讳,实际上却每个人都想掌握它的精髓。这个东西,就是权谋术。
早在很古老的时候,像鬼谷子、韩非、孙子这些伟大的先辈们,就设计了一套又一套适用于各种环境的策略和手段,在他们所建构的世界里,趋利避害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且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利用的东西,于是人们自然可以因利乘便,不受羁绊。
其实,2000多年来,权谋思想早就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骨髓里了,所以到了今天,权谋术不但没有绝迹,而且在我们的政治、经济乃至日常生活中总能看到层出不穷的、花样翻新的权谋故事在上演。
权谋术在实际中大行其道的同时,并没有妨碍人们在表面上予以避讳。为什么要避讳呢?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孔孟的儒家思想才是主导。儒家思想,重伦理,讲道义,认为&"巧诈不如拙诚&",所以正统的社会风气,从来都是指导人们以孔孟自励。另外,权谋之术也确实为不少阴谋家所利用,他们不但有失光明磊落,有时甚至是严重违背道义。这也是事实!
然而,作为人们为趋利避害而运用的策略和手段,权谋术,本质上只是一个工具而已,必有其双重性。如果将权谋术与道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好好地利用其积极的一面,巧妙地运用到正当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中去,那一定也是相当&"善哉&"的事情了。
我们都知道,易学分为理、象、术、占四大部分,而其中的&"占&",也就是占卜术,是四大部分里的应用技术部分,然而技术就是技术,尽管其应用较多,但总有其能力有限的一面。所以,高人们其实更看重&"理&"的部分,比如《易经》里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说的就是趋利避害的大道理:事事谨慎小心,最终不用占卜,也是吉利的。因此古人说&"善易者不占&",说的就是善于运用易理来为人处事的人,本身也就用不着占卜了。
权谋术其实和易学里的&"占&"是一类东西,都是工具、技术而已,只不过权谋术还并没有像易学那样形成一个很系统的学问,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人深入地研究,要不然历史上也不可能出现那些家喻户晓的权谋大家了。当然,这些权谋大家虽然把权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但常常把它们当成秘籍,绝不示人。这就为后人研究权谋术制造了不少障碍,也带来了不少遗憾。
《权谋古卷》是李卫东先生所编,文本中所言尽采集于&"二十二子&"。且颇得其义理之精要,既有用谋之大道,又有运谋之法术。最后一章中,又有&"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等语,阐述的则是不用权谋的权谋,都是用权使谋的指导思想,告诉人们权谋之术应该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要用,以及用权使谋应该侧重于哪个方向。同时,书中又不乏具体的法术。比如,第二章有&"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等语,阐释的又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采取最适合的权谋技术的文字。读来不但有所顿悟,而且感觉极其实用。
《权谋古卷》共分六章,两千余字,虽不能说对权谋术的运用原则和技术阐述的非常详尽,然而读来又确有道法恢恢,疏而不漏之感。因此,笔者珍爱之余,不顾自己水平浅陋,尽量采集古今之实例,为该书作注,并对运用权谋的道理和技术加以浅显地阐发,希望能对读者理解权谋术的精髓有所助益。
本书书名由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李纯博先生题写,敬谢!
王晓明
2010年9月于北京
前言
权谋古卷白文
人和第一
用智第二
奇正第三
度势第四
决疑第五
去谋第六
权谋古卷释评
人和第一
用智第二
奇正第三
度势第四
决疑第五
去谋第六
【原典】谋者,所以远害就利,巧者有余,而拙者不足。
【王氏注】巧者,与时兴废,因势动静,故有余;拙者,木讷呆板,致于人而不能致人,故不足。
【释评】谋略,是用来帮助我们远离祸害和获得利益的手段。智慧的人运用谋略的时候游刃有余,可是愚蠢的人却因为不能灵活有效地运用谋略而处处碰壁、事与愿违。
祸害是人们所厌恶的,利益是人们所喜爱的。如何能够尽可能长久地得到利益,以及在祸害面前,如何逢凶化吉,就成了每个人的必修课。这个时候,谋略,就有了用武之地。有谋略的人善于应变,不计毁誉,有时甚至能把祸害本身也利用起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并把它们神奇般地变成让自己尽快走出低谷、进而再创辉煌的资本。
可惜的是,正人君子们往往只能伸而不能屈,倒是经常认为是&"小人&"的人,总是能真正把谋略之术做到身体力行。
温体仁就是个小人,他是明朝崇祯时的辅政大臣,为人外表谨慎,内心凶狠,屡兴大狱,劣迹昭昭,因此,后来不断遭到那些正直大臣们的弹劾,尤其是崇祯二年,温体仁因为贪污受贿的罪名。被多位高官联名控诉。消息传出,温体仁的家人都以为温体仁这次必死无疑。
但是温体仁却神态自若,他将计就计,直接跑到崇祯皇帝那里,声泪俱下地说:&"臣办事一向直率,所以得罪了很多大臣。现在臣在朝廷里十分孤立。那些表面上忠心的大臣们不把我整死,肯定是不罢休的。与其让您看着我被活生生地整死,不如您可怜可怜我,免了我的官,让我回老家讨个活路吧。&"一边说着,一边又继续放声大哭,悲恸欲绝。崇祯皇帝平日里最恨群臣结党,听到温体仁的哭诉,不但没治他的罪,反而对他更加怜爱,一年后,竟然把他提升成了礼部尚书。大奸臣逢凶化吉的本事,真是绝了!
当然,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权谋之术只存在于古代的朝堂当中,以至于我们只能远远地瞻仰它。其实,权谋术离我们非常接近,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只是我们并没有把它当成是权谋术而加以注意而已。
比如,华为的任正非在经营管理中就是权谋术的高手。华为的副总裁很多,而每个副总裁的权限都受到了严格限制,互成犄角之势,这看起来颇有些鬼谷子的&"飞箝&"意味。其实,这正是任正非从有利于公司发展的角度刻意做出的安排——高官们的功高镇主,最终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另立门户。所以,这些年来,华为的副总裁们倒还真没有什么功高镇主的,而在整个华为内部,当然也就找不出几个足堪大任的人。
可见,善用权谋之术,在某种程度上,总还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的。可遗憾的是,很多所谓的君子们一直受孔孟之道的深刻影响,常常对权谋之术不屑为之。姑且不谈运用权谋之术时的手段是否卑劣,以及运用权谋之术时对人格是否有贬损,君子们的行为虽然可敬可佩,但他们不懂屈伸、&"视权谋如敝屣&"的同时,又确确实实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原典】然谋之大要,不在智计。人和为贵。
【王氏注】人之穷通,不必尽赖心机。虽显迂讷,而众心向之,时扶助之,便不为弱。
【释评】运用谋略的关键,不在于计谋本身是否高明,而在于是否能够得到或驾驭人心。
想要得到或驾驭人心,总以保持人心安定、维护局面稳定为首要的任务。如果过分依赖机巧之心,想通过高明的计谋,使得人人露出&"马脚&",其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能够适当地收起自己那份机巧,难得糊涂,这才叫做高深的谋略。
想当初,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可以说是势力盛极一时,可是曹操用兵如神,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奇迹般地灭了袁绍。战后,曹操发现手下一些官员与袁绍往来的书信,知情的官员都劝曹操把这些私通袁绍的人全部逮捕。谁知,他看也不看,命人将书信一把火烧掉,不再过问。侥幸地逃过了这一劫,大伙在心中对曹操感激倍至,纷纷拜伏在地。此后,再也没有谁敢对曹操怀有二心了。
其实,受到利益的驱使是难免的事情。因此,很多人经常首鼠两端,希望左右逢源,谁的势力强大,就想依赖谁。这是人的本性所在,很难改变。如果不顾及这种人性的真实,非得要设计来揭发这些所谓的&"阴暗面&",结果只能是造成人心浮动,影响大局的稳定。曹操在这种事情上做得非常漂亮,他明白,那些官吏们未必真的想背叛他,无非是错误地估计了当时的敌我形势,想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这种事情要是追究下去,本没有多大意义,而且还会丧失人心。如果宽容大度,反而会让他们心存感激,这比那些机关算尽的小谋略不知道要强过多少倍了。
相比之下,蒋介石虽然是公认的权谋家,但是说到&"人和&",他显然就逊色多了。在他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的历程中,充满了狼子野心和尔虞我诈。他从来不把任何一个人当做自己人,但凡对自己的权力有一丁点的威胁,他都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自己的权力,可以把任何一个东西当做牺牲品.包括国家安危、民族命运。因此。尽管在国民党内,他通过他的政治手腕得到了最高权力,但是最终在党内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局面,再加上他还失去了人民的支持,真正的内外焦困了。那么,最终在革命的浪潮中,他以一个反革命独裁者的身份,从中国历史上退出政治舞台,显然就是顺理成章、没有一丝悬念的事了。
当然,我们如果留心的话,不难发现我们周围还有很多所谓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他们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毕业之后,境遇并不理想。这些高才生,如果从智力上来讲,都无疑是佼佼者,然而,他们都过分地依赖自己的聪明才智,忽视了与周围搞好人际关系这一重要原则,在事业上遭遇低谷,也属正常。很多时候,我们要想获得成功,苦心钻营固然重要,但是众人的支持,也绝不能轻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