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书试以文化哲学这一人文理念, 研治中国美学的文脉历史。 某种意义上, 中国美学是一种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海因茨·佩茨沃德语)。Context, 原为德国学者索绪尔所创构的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哲学范畴,曾被汉译为语境、 涵构。 Context, 本义指上下文关联域。 本书新译为文脉, 试以此为主题结构全书。 文脉一词, 已然成为书刊报章的流行词。
中国美学文脉史, 分彼此相系的八个历史时段。
一、春秋战国之前, 原始审美意识在以原始巫文化为主导、 伴随以原始神话与原始图腾文化形态的中国上古文化中孕育。 之后, 原始巫术文化向中国式的史文化而不是向宗教方向发展, 决定了此后中国美学的文化品格与基本路向。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美学在诸子学的建构中发展,作为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酝酿期, 主要体现了原始巫学向人学的祛魅与解放。 先秦心性论, 蕴含于儒家的仁学与道家的哲学之中, 前者从人伦(人与社会, 人与人)关系说心性, 以人与社会合契为善美; 后者从人与自然关系说心性, 以人与自然合契为善美, 都以成就民族与时代的健康(审美)人格, 即做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做人为终极关怀。
三、秦汉时期, 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华民族文化, 建构起一个经学一统的精神世界与制度世界, 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全民族的审美奠基期。 从汉初黄老之学到东汉谶纬神学(实为谶纬巫学), 从儒学经学化到经学谶纬化, 从人心社会(先秦儒家)与人心的向往自然(先秦道家), 发展到秦汉的宇宙论, 中华民族的审美视野显然拓宽了, 这是企图将人间种种严肃规矩与向往自由的合理性与神圣性, 拿到天上去加以证明。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玄、佛文化的冲突调和与儒学的潜行之中, 完成了自先秦心性说、 秦汉宇宙论到此时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建设, 仅此而言, 这是中国美学的建构期。 政治哲学意义的名教自然之辨, 语言哲学意义的言意之辨, 本体论哲学意义的有无之辨和生命哲学意义的才性之辨, 拓深了这一时代以玄为基质、 以佛为灵枢、 以儒为潜因的中国美学的思想深度。
五、 隋唐时期, 一方面是才情洋溢的、 敏锐的审美感觉及其意象、 意境磅礴于美丽的诗魂之中, 证明其感悟尤佳而且是一个思虑趋于深沉的时代, 另一方面, 大致自两汉之际印度佛学的东渐, 经汉魏南北朝的时代锤炼与熔铸, 到唐代佛学的中国化, 以意境说为代表的中国美学, 实现了它的历史性的深入。
六、 宋明理学时期的中国美学, 具有儒道释三学综合的文脉特点。 如果说隋唐三学的综合, 尚较多具有文化政策的意义, 那么宋明三学的综合, 则出于这一民族文化哲学之思想的自觉。 其美学主题, 是道德作为本体如何可能。 至此, 做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做人的中国人格美学才告完成。
七、 到了清代, 起于王夫之的实学的美学思潮, 具有尚物、 尚事与尚实的思想与思维
特点, 是源自原始巫学而属儒家的实用理性 意义的中国古代美学的终结。 在西学影响下, 又兼以国学之深厚学养, 以王国维为代表的美学思想兴起, 既是中国美学古代意义的总结, 又是其趋于现代的标志。
- 西方文化、 哲学与美学思想的东渐, 促成 20 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化, 其基本格局为: 文化守成主义 文化自由主义与属于文化激进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三大思想、 思潮的冲突、 融合, 推动了现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与发展。
中国美学的八大历史文脉时段, 可概括为前后贯通的四部分。
一、 史前至秦汉, 为中国美学文脉史的前美学时期, 是伴随以原始神话与图腾文化、 以原始巫文化为主导的原始审美意识的酝酿, 又以心性说、 宇宙论的前美学为重点。 二、 从魏晋至宋元, 为中国美学文脉史的建构期。 晋宋时的哲学本体论, 为中国美学的建构奠定了文化哲学基础。审美艺术著论的趋于成熟, 使得民族与时代的中国美学逐渐理论化了。 儒道释三学走向融合, 是中国美学文脉史得以建构的重要标志。 三、 明清时期, 为中国美学之古代意义的完成。 其主要的文脉特点, 从儒道释三学的逐渐融合中, 回归、 提升以儒学为基调的实学的美学。 四、 大致从 1919 年五四开始, 为西学东渐后 20 世纪现代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 以文化激进主义(主要为马克思主义)、 文化守成主义与文化自由主义三者矛盾冲突、 对应调和的中国美学, 构成了中国美学文脉的文化美学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
本书试从中国文化哲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问题, 将相应的文化、 历史、 哲学等作为中国美学的思想、 思维的根因、 根性与背景来加以论析, 以图揭示中国美学文脉相续的原型、 传承与新变的本质、 内在机制与规律, 并非通常文艺美学的研究路子。 试将中国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课题纳入文脉历程这一时空框架来加以阐析, 是本书的基本论证方式。
是为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