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了建国初期,一家农业机械厂创造并传承 红犁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
一九四九年初,北平刚刚和平解放,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在东郊建立了华北农业机械总厂。故事讲述了十七年间,这个厂是如何在一片废墟上诞生,从改革旧农具、创制新农具起家,几经努力,成为了一家著名的国营大型企业。其间,在党的领导下,干部、工人们为实现我国农业的机械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行设计制造了几十种农机具。其红犁更被广大农民赞誉为北京红犁,其自力更生、大胆创新更发展成为一种企业精神。全书歌颂了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开创我国农业机械制造历史的业绩。
本书以时间发展进程为主线,以工厂真实发生的主要大事件为基础,采用虚中有实的手法进行创作,书中虚构了厂名、人名,但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均脱胎于真实人物。
这个厂是我国当年千百万国营工厂企业的突出代表,在国家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一伟大进程中,自觉甘当一颗发挥积极作用的螺丝钉。
故事梗概:北平农业机械厂任厂长鲁梓原代表北平军管组来到一处旧厂区,他实地考察,带领原厂剩下来的工人们一道在残垣断壁的土地上把工厂的厂房建起。在总工程师李中功的配合下,响应建国初期国家的农业机械化号召,开始了新一代的农业机械研究与开发。全厂领导与技术人员及工人们日夜奋斗,在细致入微、实事求是的作风中,人们奋不顾身、以一种像红犁一样头拱地、一往无前的精神,使产品终获得了成功与认可。
《红犁》讲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家农业机械厂里,人们创造并传承了红犁艰苦创业精神的故事。
故事内容源自一九四九年初,北平刚刚和平解放,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在北平东郊建立的华北农业机械总厂。故事讲了这个厂是如何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从改革旧农具、创制新农具起家,又是怎样经过人们的努力,用了十七年的时间,于一九六五年开始批量生产现代化产品 内燃机,建起了一个国营大型企业的内燃机专业厂。
书中讲这个工厂的故事用的是虚构厂名、人名,但故事中的每一个人也许代表了当时厂里的很多人,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能够更好地反映工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该书以时间发展为主线,在写作中既选择了虚中有实的手法,又以工厂真实发生的主要大事件为基础,同时, 也融合了相关人和事的各种活动,终加工、串联编成故事。
这本书是二零一四年版《红犁》一书的增订版, 时间跨度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六年,比初版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的时间跨度加长了。它的增补内容更集中在着重表现有关工厂的生产活动上,主要讲述这个工厂的人们,为国家工业化、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奋斗经历。
建厂伊始,人们凭着建设新中国的炽热激情,把农民需要什么农具工厂就有什么农具作为工厂生产产品的方向。由于产品与实际需要不符,造成过退货事件,摔了一个跟头后又找到了正确的路。认识到必须从我国农业生产落后的现实出发,再适时抓住机遇,一步步把先进工业技术带进工厂生产中。于是,他们把现实农业生产仍在使用的,与两千年前秦汉时期几乎一样的耕犁作为重点,改革旧农具,创制新农具, 从铁柄犁到木柄犁,再从五寸犁到七寸犁,一路走来,直至七寸犁受到农民欢迎,供不应求。但是,他们知道,犁的耕深翻土功能还有很大潜力,而要把这种潜在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那么造犁就必须用到先进的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用,在工厂当时还是作坊生产方式的落后生产条件看来,就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他们抱着完全彻底对农民负责的工作态度,克服了种种的困难,硬是用上了新技术,制造成了新的20号步犁,农民使用后,赞扬它是好的马拉犁,亲切地称呼为北京红犁。
这种犁在地里耕作时,犁头深扎入土,翻土干净彻底,遇有任何乱石头、杂草根,只听咯巴咯巴响,却挡不住它一直前行,有歌唱道:
用这把红犁来开荒
新犁翻新土壤
十寸步犁轻又稳
耕出趟儿来直又长
职工们议论说:红犁这种头拱地一往无前的表现,正是我们决心改旧、敢于创新、造出了红犁的大无畏精神的写照。从那时起,随着工厂里的产品不断更新,现代化生产技术及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每一次进步都始终体现着红犁艰苦创业精神的促进力量。工厂的生产活动讲究规范、科学,一般说不会有什么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的故事,然而这个厂的故事也并不是那么平淡。那时,我国已经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但这个厂没有安于过按部就班的日子,厂党委和领导班子不等不靠,团结带领全厂职工, 为早日给国家生产出更加需要的产品,任务不等上级布置,自己主动提出来,即使困难到连工厂吃饭都成问题时,也决不给国家增添负担,坚定地实行早在建厂时就定下的以厂养厂的办厂方计,任何时候都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工厂生产要发展,就经常会遇到是激进还是保守的两难决定的问题。每到这时,他们总是选择服从国家利益,走创新争先的路。
工厂的生产活动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压力、阻力面前,从不气馁,始终心怀党和人民的事业,那种积极奋斗的初衷从未改变。
这个厂和当年我国千百万国营工厂企业一样,在国家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自觉担当起一颗发挥积极作用的螺丝钉。
本书书名的红犁,不只是一个技术成果,一个产品,它更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时代工农合作的结晶,自然也带有了那个时代精神的印记。书中主人公们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光辉岁月,他们以工厂的真实生活为音符,谱写了一个个传承红犁艰苦创业精神的感人乐章,为我们今天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国营工厂,留下了很有意义的素材。
好故事,写得能否如愿,期待大家批评指正。
张宁麟
二零二一年十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