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话:寻找失落的历史年表》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包括:发现“北京人”;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流域:与黄河文明星斗争辉;遐迩一体,率宾归王;中华文明的启航:公元前2070年;古蜀人来自何方;妇好墓的发现与发掘等。《中国史话:寻找失落的历史年表》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中华文明的历史遗存、慷慨万千的断代工程、叹为观止的考古发掘……这本《中国史话:寻找失落的历史年表》它将带领我们考证远古人类的生存方式,解读夏商周的历史年表,述说不为人知的传奇与奥妙!
前言
CCTV10中央电视台社教节日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关于&"教科文行动&"系列丛书的出版活动,标志着巾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借助与兄弟媒体的互动与合作,获得了一个具有品牌效应的传播平台,频道制作编播的优秀科教文化节目的社会影响力也在此平台卜获得了全新的、深层次的扩充。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十分注重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文艺事业和文教事业;同时注重自身建设,以及与各方面社会力量的合作。这几个注重,加.卜多年积淀,就决定了中央电视台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和文化作为,无论业务还是观念都始终处于前沿的电视媒体。科教频道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合作,就体现了几个注重,尤其体现了我们的文化作为、文化抱负,也体现了我们的合作理念。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2001年7月开播,是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应运而生的。三年来,科教频道组织了多次主题突出的大型系列节目制作和播出上的特别编排,在中央电视台已经形成了鲜明的频道特色,&"教科文行动&"的品牌在社会上也获得了良好的赞誉。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的同志一直关注科教频道的成长,关注着科教频道的内容,并且辛苦工作,使电视上一闪即逝的节日,变成可以细读的文字,可以细看的图片,这样,科技、文化、艺术知识的传播就是立体的,深入的,全方位的。所以,双方的合作在文化上看,可以说是善莫大焉。科教频道是中央电视台宣传&"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地,也是展现国内外优秀电视科教作品的窗口。希望我们能以此为出发点,住将来展开更大规模、更高规格、更具影响的合作。这样,我们作为国家文化事业中的一员,就能给互相借力,共同发展,最终把我们的事业做大做强。
最后,祝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合作成功,祝《CCTV教科文行动》系列丛书的出版获得成功!
第一章 文明初始
发现&"北京人&"
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摇篮
长江流域:与黄河文明星斗争辉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第二章 寻找失落的年表
历史的困惑
天再旦
中华文明的启航:公元前2070年
第三章 三星堆
唤醒沉睡的古国
古蜀人来自何方
众说纷纭的&"文化飞地&"
西南丝绸之路
5>通天神树
古国消失的最终猜想
第四章 殷墟妇好墓
妇好墓的发现与发掘
妇好青铜器和玉器
历史大事年表
发现&"北京人&"1929年12月2日下午四点,在萧瑟的寒风中,一轮夕阳挂在北京近郊的周口店龙骨山上,一些人正在紧张地进行考古发掘,最后的发掘时间,希望能够有令人振奋的发现。在巨大的洞口深处,技工们发掘的部位到了窄无可窄的地方,忽然有人发现南方有一段伸展的空隙,难道在这里还会有一个洞口吗?技工们仔细察看,果然是一个洞口,负责现场发掘的裴文中闻讯后决定亲自下洞去察看一下。
裴文中顺着昏暗的灯光慢慢前行,朦胧之中看到崎岖不平的地面上有一个暴露在外的扁圆形东西,仔细观察,不由得惊叫出来,是头骨。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大家都很兴奋,但由于天色已晚,有人主张明天再挖,裴文中还是坚持要把它挖出来,头骨蹦出土层,随着这个头骨的出现,一个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定格在这里。从破碎的部分来看,这个猿人头骨比现代人的头骨要厚得多。远古的北京人穿越历史的风尘重现人间。这一激动人心的画面被拍摄下来,由于泥土的包裹,我们还无法在照片上看到它真实的面目。裴文中把头盖骨化石拿回宿舍,和技工王存义在炉火旁,小心翼翼地将它烘干。裴文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回北平(今北京市)送信的人已经连夜走了,但是为了让北平尽快知道这个消息,裴文中一清早就向北平发了一封电报,电报内容是,&"顷得一人头,极完整,颇似人&"。北京人头盖骨用石膏包裹后,裴文中特意捧在胸前,拍下了一张照片。许多年后,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的裴文中看到这张没有头的照片,开玩笑地说我的头并不重要。裴文中将头盖骨包在行李中带回北平,外国专家仔细观察后确认是猿人头骨。20多天后,头盖骨标本被修复出来,这块约50万年前的北京人头盖骨证明了专家最初的判断。消息一经公布,很快成为全球学术界爆炸性新闻。
由于当时人骨化石极其稀少,这一发现被国外学术界赞同进化论的;科学家们誉为古人类研究史中最为动人的发现。经过专家精心的修复,头骨变得完美无缺,神秘的北京人第一次向人们展示出它的绝代丰姿。这件来自于远古的化石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人类进化的秘密,在科学家的笔下,一幅生动的旧石器时期人类生活的场景呈现在我们面前。那时候的周口店,山上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附近有着广阔的草原,宽阔的河流,一群群羚羊在奔跑着,还有许多今天已经见不到的各种肿骨鹿。北京猿人不懂做衣服,也不会建造房屋,他们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能够用石头打制工具,他们采集树林中的野果和根茎来维持基本的生活,用简单的石器和木棍成群地追逐野兽,吃用火烤熟的东西。为了生存,北京猿人结合成人数不多的原始群落,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用的生活。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的中部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不断地被发现,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居住群落。1921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发现了中国第一个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根据考古学的惯例,这一史前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在此之前,外国考古学界曾认为中国的新石器文化是从西方传入的。仰韶文化距今6100至4400年左右,从出土文物上我们可以得知,那时黄河流域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和手工业。近些年的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陶器的国家,在距今1万年前,已经有了最初的陶器加工,不过那时的生产工艺还十分简单。到了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的制作工艺已经比较成熟了。
仰韶文化的彩陶在早期一般是红底黑花纹,到了仰韶文化晚期,有不少陶器上绘制的是白色、红色、橙黄和灰色的装饰图案。即使从今天人们的审美眼光看,这些图案也已经非常精致。不少彩陶的花纹线条纤细,变化丰富,有的学者认为是用鸟类的羽毛或者人类制作的软笔画上去的,那时很可能已经有了最初的毛笔。仰韶文化晚期还出现了十分珍贵的人和动物的图案,在动物纹饰中,以鱼和蛙两种图案最为普遍,这些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生殖、繁盛的含义,可以看出这是原始先民为了祈求部落人丁兴旺而精心绘制的。
彩陶,表现了中国古代先民朴拙的审美意识和原始宗教观念,他们画在陶器上的彩色花纹注重图案的均衡和韵律,结合陶器本身线条的起伏变化,形成极富表现力的造型美。仰韶文化的另一代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的半坡遗址,一直保存着发掘时的原状。半坡遗址总面积5万平方米,群落中生活的人数推测为五六百人,房屋按面积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类,从15平方米到100多平方米不等,房屋中央的灶仿佛还炊烟袅袅,似乎主人刚刚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