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前言
修订版是在原版基础上的更新和扩展。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我国首次提出海绵城市"概念,随后于2014年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0月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 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15年,我国推出第一批共16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后推出第二批共14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很多城市也根据所在地域的自然气候条件、建设力度、发展目标等,分别提出了适合自身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笔者所在的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的武汉市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系列的工程实践。但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纳入试点的30个城市中,共有19个城市发生过内涝,占比63%。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等直辖市,以及福州、武汉、济南、南宁等多个省会城市。北方地区经历了2023年7月28日的特大降雨后,很多人开始质疑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性。海绵城市在超出常年降雨最大阈值时作用是有限的,但其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设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一既可避免洪涝,又可有效收集雨水的规划设计理念值得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根据实地情况灵活应用。
本书拟梳理国内外低影响开发理念中雨水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雨水花园一在小尺度场地中的营建技术和手段,特别注重建筑周围及城市道路的雨水花园构造要求、尺寸特点、植物应用种类筛选,结合笔者所主持的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桥阴海绵体空间形态及景观绩效研究(51678260)"桥阴雨水花园研究--以武汉城区高架桥为例(51308238),以及笔者在华中科技大学雨韵园的建设实践记录,同时总结和梳理国内外优秀雨水花园建设案例,探讨城市雨水花园营建中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1.本书理论部分的写作思路本书第一章通过研究城市与雨水的关系,对城市雨水管理的政策进行综述,尤其是对我国富有特色的海绵城市相关建设和管理政策进行解读,使读者了解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宏观背景;第二章梳理城市雨水花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三章针对城市雨水花园的选址与布局进行中观层面的理论梳理:第四章进行城市雨水花园的生态显露设计研究,探讨雨水花园的生态设计方法;再从第五章立足之基"的隐蔽工程,即雨水花园的内部构造梳理,谈及第六章的植物应用专项筛选与配置方法,制定目标。理论部分关注以下几点。
(1)根据场地环境条件、经济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2)总结用地选择和布局的理论: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3)注重低影响开发技术组合:注重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并与其他专业密切配合。选取适宜当地条件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组合系统包括截污净化系统、渗透系统、储存利用系统、径流峰值调节系统、开放空间多功能调蓄等。恢复开发前的水文状况,促进雨水的储存、渗透和净化。
(4)调研园林对应雨水花园不同位置所用的植物种类、景观效果、养护要求、生长高度等,提出筛选应用种类,并根据当地绿化植物养护定额资料,查出植物需水要求,作为绿化补水量参考依据。针对有树荫、构筑物遮阴影响的场地,利用光合仪以及Ecotect软件模拟分析,进行 PAR(光合有效辐射)匹配,提出满足其生境的植物名录。
2.本书实践部分的写作思路
第七章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及相关资料,探讨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①梳理当地气候、场地建设情况,了解武汉市的自然气候条件,特别是降雨情况:②了解场地周边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水系情况、水环境污染情况;③分析场地及周边环境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的建设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④整理水文、气象等雨水来源资料,结合雨水收集参考公式,计算集水量、汇水面积,结合集水区地形、截流、入渗率,计算汇聚雨量:⑤根据场地大小和雨水收集利用目标,确定雨水储留量及对应的存储设施容量、材料,以入渗为主,改良基底构造,增加入渗率。第八章针对特殊的城市高架桥下空间绿化探讨桥阴绿地雨水花园的构建,第九章则对国内外优秀(获奖)规划设计作品建成雨水花园作品,以点状线状面状进行归类整理,图文并茂地呈现案例集,供读者直接参考。在此一并感谢提供案例的网站、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笔者通过理论梳理文献查阅、实践调研及实证研究,对武汉市基于屋顶雨水收集的点状雨水花园、基于城市绿色街道的线状雨水花园提出建设策略和实证总结,形成一种可供借鉴的理论,并且推广,为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城市雨水花园建设案例。修订版将在原版的基础上完善2018年至今5年内的相关国家海绵城市建设政策着重完善城市雨水花园理论及其实践案例,呈现更多国内外优秀的建设案例。由原六章拓展到现九章,同时对每章内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和完善。本书写作分工:殷利华主要负责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五章至第七章、第九章的写作及全书校对工作;王冠宜主要负责第四章、第八章的写作及校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