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前言
看看俄罗斯穷人的自由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
这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社会悲剧。
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哲理小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要在这部小说中发掘一切问题 。问题很多,但问题的中心是人人的命运与人的哲学。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俄国。当时,由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行了所谓的农奴制改革,旧的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迅速瓦解,新的资本主义势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以十分野蛮的方式急遽发展;广大农民经受着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剥削,纷纷破产,逃亡城市,出卖劳动力。他们与原有的城市贫民一起,充斥着城市的穷街陋巷,过着啼饥号寒、衣食无着的悲惨生活。彼得堡的干草市场及其附近的大街小巷,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聚居着大批穷苦的工人、手艺人、小商贩、出身微贱的小官吏和穷大学生。这里是穷人的地狱,罪恶的渊薮。这里除了妓院外还充斥着各种酒馆。仅本书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居住的彼得堡木匠胡同,就有十八家大大小小的酒店。穷人除了干活就是到小酒店买醉。他们住在相当于我国北方大杂院的旧公寓楼里,那里又黑又脏,有如圣经中描写的罪恶之城所多玛和蛾摩拉。这里既有放印子钱的高利贷者和催逼房租的二房东,又有一无所有的穷人、醉汉、小偷、妓女、恶棍,甚至杀人犯。但是,君知否:在这表面的贫穷、犯罪和堕落后面,又有多少人间的苦难和难言的隐痛!
一个人总要有条路可走啊!您明白吗,仁慈的先生,您明白什么叫走投无路吗?这是穷公务员马尔梅拉多夫在丢掉工作之后斯文扫地、衣食无着、穷极无奈,只能借酒浇愁时的绝望哀鸣。
穷人在旧俄国走投无路这就是我们在小说中看到的人的命运。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俄国,穷人面前只有三条绝路:一是啼饥号寒,冻馁而死;二是苟且偷生;三是铤而走险。
走第一条路的是绝大多数穷人。在当时的俄国,穷人受到残酷的剥削,过着非人的生活,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弟妹。诚如索尼娅的父亲马尔梅拉多夫对拉斯科利尼科夫所说:
依足下之见,一个贫穷,但是清白的姑娘,靠诚实的劳动能挣多少钱呢?……如果她清清白白,但是没有特别的才能,即使她的两手不停地干活,先生,一天也挣不了十五个戈比啊!
而这点钱既不足以果腹,也不足以养家,他们三天两头见不到一块面包。
本书用浓重的笔触,使人扼腕三叹地描写了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悲惨遭遇。
酗酒,在俄国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数世纪以来,直至当代,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罪与罚》在作者构思之初即名《醉汉》。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65年6月8日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的小说名为《醉汉》,它的内容与当前酗酒问题有关。穷人酗酒的主要原因是穷穷到走投无路,只能借酒浇愁。由于穷,由于走投无路,才酗酒;由于酗酒,就更穷,更走投无路。马尔梅拉多夫在他的浸透了血泪的自白中说道:
贫穷不是罪过,这话不假。我也知道,酗酒并非美德,这话更对。但是一无所有,先生,一无所有却是罪过呀……对于一个一贫如洗的人,甚至不是用棍子把他从人类社会中赶出去,而是应该用扫帚把他扫出去,从而使他斯文扫地,无地自容。这样做是天公地道的,因为,当我穷到一无所有的时候,我就头一个愿意使自己蒙受奇耻大辱。街头买醉,即由此而来!
…………
我喝酒,因为我想加倍痛苦!
不久,这部小说的构思逐渐发生变化。作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俄国的年青一代以及当时热烈争论的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原来构思的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命运,成了《罪与罚》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尔梅拉多夫的自白,不仅是穷人悲苦的号泣,也是对俄国畸形社会的血泪控诉,是小说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为生活所迫走第二条苟且偷生的路的,在当时也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书中的女主人公索尼娅和杜尼娅。
......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级心理描写大师,就国际影响力而言与列夫·托尔斯泰难分轩轾。代表作有《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译者简介:
臧仲伦(19312014),江苏武进人,著名文学翻译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研究生班,历任北京大学俄语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历时数十年辛勤笔耕,臧仲伦翻译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作品,此外,他还译有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俄罗斯经典作家的作品,与巴金合译有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