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第2版)在保持第1版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坚持继承与创新并存,充分吸收和反映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全书内容分为绪论、哲学基础、脏象经络、病因病机、防治康复等5篇,共20章。其中“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中医学的科学思维”两章是新增内容,对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发展中医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渊源、历代沿革、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并在总结近60年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科研、临床成果的基础,特别是吸取了“国家重点基础理论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所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果,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进展及新成果,成为一部既能深入系统发掘前人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又能汲取历代医家的学术精华,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体现了高级、权威、实用、创新的特点,是现今内容最全、体例最新、论理最深、文献最精丰富且实用的中医基础理论高级参考书。可作为具有一定中医理论水平的中医教师、中医临床医师、中医研究生及高年级大学生强化理论学习的必备参考书。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第二节 中医学文化的精神与特征
一、中医学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医学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一、独特的人文内容和文化根基
二、独特的思维观念和理论体系
三、独特的养生之术和“治未病”思想
四、独特的诊疗方?和临床疗效
五、独特的医疗经验和防治技术
第二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三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基本特点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恒动观念
三、辨证论治
第四章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
第二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
第二篇 哲学基础
第三篇 脏象经络
第四篇 病因病机
第五篇 防治康复
二、独特的思维观念和理论体系
“天人相应,生气通天”,作为天地自然的产物、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应。在传统天人观指导下,中医学注重从天地自然的整体动态时空中去研究人的生命,认为人体是一个与时空自然协调协同的生命系统,人类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人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昼夜寒暑运转、气象物候变化等等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其生命学说强调生发和激活人的生机活力、把握“生生之机”,认为“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汉书·艺文志》),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病”,医学的目标任务是运甩生生之术,把周围环境中的因素转化为有利于“生”的因素,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合其德”。其病理学说也非常重视疾病与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认为疾病就是指与自然界时空不相适应的状态,是人体在内外因素作用下一定时间的失衡,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机体与外界环境对立统一被破坏的结果,治疗上主要着眼于人与生态环境、时节气候的协调,着力于调整人体内外的失衡,力图把人从疾病的时空状态转换到健康的时空状态。其“生生之机”的观点和思路,明显不同于生物医学模式的抑制、阻断和对抗病原病灶的观点,杀灭或切除致病因素的“抗生”思路。名老中医之所以能够药到病除,原因往往正在于抓住“生生之机”的窍门,产生了“蝴蝶效应”的放大疗效,这是中医学思维特色和优势之所在。中医学为人类健康、发展、进化服务的观点,协调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卫生”思路,贯穿于生理、病理等学说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疾病的病因检查、诊断治疗、保健预防各个环节中,全面奠定了中医学大生态、大生命、大综合的医学模式基础。西医也开始汲取中医学的长处,开始了医学模式的转变。
不仅人与自然相统一,人体内部更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医学把人体看作一个由以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构成的整体,各组分之间通过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开放系统,并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纽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内环境与自然外环境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自动调节反馈、平衡协调的系统。衡量健康与疾病则强调从整体功能的紊乱失常与否进行判断,把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重脏腑而兼及精气神,强调十二正经而兼及奇经八脉;疾病辨证上不是简单孤立地看待局部病变,而是把”病人“看作是一个整体,重视脏腑之间病变的传变和影响,并对患者体质、当时反应状态及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治病求本,治疗上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从调整机体整体功能出发,采用一体化的治疗方法和措施,全面恢复人体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