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体制论是在跨学科视野中产生,并在中外艺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前沿话题。它既是对现当代艺术危机的理论回应,也是对现当代艺术体制的反思与重构。
本书由现代性视域出发,从分析哲学、艺术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三个方面梳理西方的艺术体制论,阐释艺术体制从现代向后现代的结构转型,厘清中国当代艺术体制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深描”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表意策略与艺术界的名利场逻辑。
此书目标读者为艺术领域研究者。
周计武,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艺术史论与美学研究。在《文艺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艺术的祛魅与艺术理论的重构》《艺术终结的现代性反思》等著作6部。
导 论 艺术体制的现代性逻辑 / 001
一、艺术体制 / 002
二、艺术体制的批判 / 006
三、艺术体制的文化逻辑 / 012
第一部分 分析美学中的艺术体制论
第一章 丹托的艺术界理论 / 021
一、某物为何是艺术品? / 021
二、命名、识别与阐释 / 025
三、共同体知识与博物馆的终结 / 027
第二章 迪基的艺术体制论 / 032
一、艺术品的关系属性与类别意义 / 032
二、艺术品资格的“授予” / 036
三、艺术世界的框架 / 040
第三章 卡罗尔的历史叙事论 / 045
一、定义、辨别与解释 / 045
二、实践、传统与叙事 / 049
三、超越美学 / 054
第二部分 艺术社会学中的艺术体制论
第四章 豪泽尔的中介体制论 / 061
一、中介体制概念的提出 / 062
二、中介体制的构成 / 070
三、中介体制的功能 / 080
第五章 贝克尔的艺术界理论 / 088
一、艺术与集体活动 / 090
二、协商与惯例 / 094
三、艺术分配系统 / 098
四、艺术标签与艺术家的名声 / 104
第六章 布迪厄的艺术场理论 / 109
一、反思社会学:超越二元对立 / 109
二、概念框架:资本、习性、场 / 113
三、自主艺术场的生成:双重决裂 / 117
四、自主艺术场的逻辑:双重结构 / 122
第七章 克兰的报酬体系论与后市场制 / 127
一、国家:新赞助者的影响 / 127
二、画廊:从网络到寡头组织 / 136
三、风格的社会化形成 / 144
第三部分 艺术体制的结构转型
第八章 现代艺术观念的生产与消解 / 161
一、艺术家的传奇:使命体制与天才观念 / 161
二、形式的救赎:纯粹与绝对 / 166
三、趣味的区隔:艺术消费与文化资本 / 171
第九章 自主性艺术体制的历史转型 / 176
一、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批判 / 176
二、艺术体制的自主化 / 180
三、艺术体制的自我批判 / 185
四、先锋派概念的危机与论争 / 190
第十章 范式转型与后现代艺术体制 / 198
一、历史先锋派、后现代主义与先锋精神 / 199
二、艺术体制的后现代转型 / 204
三、表意实践模式的转变 / 210
第四部分 中国当代先锋艺术体制
第十一章 当代先锋艺术体制的社会转型 / 221
一、当代文化生产场中的艺术场 / 222
二、当代先锋艺术的体制转型 / 226
三、当代先锋艺术社区的历史演变 / 231
四、当代先锋艺术真实的重构 / 237
第十二章 艺术社区的名利场逻辑 / 245
一、宋庄艺术社区的定位 / 245
二、先锋想象与空间表演 / 250
三、国际拼盘中的春卷 / 253
四、权力场中的名利场 / 258
第十三章 当代先锋艺术的形象生产 / 263
一、形象的还俗 / 263
二、新世相的裸呈 / 264
第十四章 当代先锋艺术的表征策略 / 271
一、传统符号的挪用:重构 / 272
二、政治符号的挪用:反讽 / 282
三、消费符号的挪用:模拟 / 290
结 论 艺术体制的结构转型及其当代意义 / 298
参考文献 /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