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集(精)
定 价:360 元
- 作者:张衍辉,葛宝庆
- 出版时间:2024/8/1
- ISBN:9787521928433
- 出 版 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S759.992.734
- 页码:698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贵州习水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位于贵州省北隅,地处
习水县西北部,动植物资源
丰富。本书对保护区的地质
地貌、气象、土壤、植物、
动物、大型真菌等30多个学
科集中开展了科学考察工作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包括
综述部分介绍了本次科学考
察的背景、保护区现状;自
然地理概况;真菌物种多样
性;植物物种多样性;动物
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
观多样性;资源状况;社会
经济状况;威胁因素;保护
管理状况;保护区的综合评
价及建议,并附习水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种名录和
相关动植物图片。本书内容
详尽,是对习水保护区多年
保护工作成果的汇总,对相
关林业科研专家的研究是一
份重要的本底资料,对林业
从业者制定保护政策具有重
要的参考价值。
前言
第1章 综述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生物多样性概况
1.3 资源概况
1.4 社会经济概况
1.5 管理现状概况
1.6 生态威胁因素
1.7 评价与建议
1.7.1 评价
1.7.2 管理建议
第2章 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2.1 山地地貌
2.2.2 河谷地貌
2.2.3 红层山地剥夷面及地貌演化历史
2.2.4 丹霞地貌特征及形成条件
2.2.5 红层森林地貌景观
2.3 地质
2.3.1 三岔河-天鹅池中山峡谷区
2.3.2 德盛坝-中桶坝中山台地区
2.4 水文
2.4.1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
2.4.2 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条件
2.4.3 地下水物理化学特征
2.4.4 红层森林的水文效应及生态功能
2.4.5 红层森林的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2.5 气候
2.5.1 地理环境
2.5.2 大气环流背景
2.5.3 研究材料与方法
2.5.4 气候资源分布特征
2.5.5 结语与讨论
2.6 土壤
2.6.1 研究方法
2.6.2 结果与分析
2.6.3 小结
2.7 森林植被
2.7.1 森林植被类型
2.7.2 森林植被特点
第3章 真菌物种多样性
3.1 地衣
3.2 大型真菌
3.2.1 研究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
3.3 主要保护真菌
3.3.1 国家和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真菌
3.3.2 珍稀濒危野生真菌
3.3.3 特有野生真菌
3.3.4 极小种群野生真菌
第4章 植物物种多样性
4.1 种子植物区系
4.1.1 科的区系
4.1.2 属的区系分析
4.1.3 种子植物种的地理分布区类型
4.1.4 小结
4.2 植物物种及分布
4.2.1 藻类植物
4.2.2 苔藓植物
4.2.3 石松类与蕨类植物
4.2.4 种子植物
4.3 主要保护植物
4.3.1 调查方法
4.3.2 结果分析
第5章 动物物种多样性
5.1 动物区系
5.2 动物物种及分布
5.2.1 浮游动物
5.2.2 底栖动物
5.2.3 甲壳动物
5.2.4 蜘蛛类
5.2.5 昆虫类
5.2.6 鱼类
5.2.7 两栖类
5.2.8 爬行类
5.2.9 鸟类
5.2.10 甫乳类
5.3 主要保护动物
5.3.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5.3.2 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5.3.3 贵州特有野生动物
5.3.4 新发现
第6章 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6.1 植物群落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主要植被类型
6.1.3 主要群系的群落调查
6.2 生态系统
6.2.1 森林生态系统
6.2.2 湿地生态系统
6.2.3 农田生态系统
6.3 景观
6.3.1 景观生态体系的组成和特征
6.3.2 景观生态体系稳定性分析
6.3.3 景观生态结构分析
6.4 主要保护生态系统
第7章 资源状况
7.1 遗传资源
7.1.1 研究方法
7.1.2 研究结果
7.2 旅游资源
7.2.1 自然景观资源分析
7.2.2 人文景观资源分析
7.2.3 环境质量评价
7.2.4 主要旅游资源
7.3 森林资源
7.3.1 木材资源
7.3.2 果树类种质资源
7.4 经济生物资源
7.4.1 油料作物
7.4.2 其他经济作物
7.5 观赏生物资源
7.5.1 木本观赏植物资源
7.5.2 草本观赏植物资源
7.6 药用生物资源
7.6.1 药用种子植物的组成
7.6.2 药用种子植物科、属、种的组成结构分析
7.6.3 药用种子植物资源分析
7.6.4 保护与开发利用
7.7 森林蔬菜
7.7.1 种类组成与资源特点
7.7.2 优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种类
7.7.3 森林蔬菜植物种质资源及用途
第8章 社会经济状况
8.1 所在县(市、区)社会经济概况
8.2 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概况
8.3 土地资源与利用
8.3.1 土地权属
8.3.2 土地现状及构成
第9章 威胁因素
9.1 主要威胁因素类型
9.2 主要威胁因素的时空分布
9.2.1 自然威胁
9.2.2 人为威胁
9.3 主要保护对象受威胁因素状况
9.4 外来入侵物种
9.4.1 入侵动物种类
9.4.2 入侵途径
9.4.3 危害程度
9.4.4 保护管理建议
第10章 保护管理状况
10.1 历史沿革
10.2 机构设置
10.3 基础设施
10.3.1 交通
10.3.2 通信
10.3.3 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
10.4 保护管理
10.5 科学研究
第11章 综合评价与建议
11.1 保护价值评价
11.11 多样性
11.1.2 稀有性
11.1.3 自然性
11.1.4 典型性
11.1.5 脆弱性
11.1.6 面积适宜性
11.1.7 科研价值
11.2 管理有效性评价
11.3 社会效益评价
11.3.1 提供公共服务
11.3.2 改善公共设施
11.3.3 传承传统知识
11.3.4 传统产品收入
11.3.5 参与式管理
11.3.6 结论
11.4 经济效益评价
11.4.1 生物物质产品
11.4.2 林业和林副产品
11.4.3 水资源产品
11.4.4 自然旅游
11.4.5 调节服务
11.4.6 评估结论
11.5 生态效益评价
11.6 综合评价
11.7 范围及功能区划建议
11.7.1 边界
11.7.2 功能分区
附录
附录1 地衣物种名录
附录2 大型真菌物种名录
附录3 藻类植物名录
附录4 苔藓植物名录
附录5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名录
附录6 种子植物名录
附录7 浮游动物物种名录
附录8 底栖动物物种名录
附录9 蜘蛛类物种名录
附录10 昆虫名录
附录11 鱼类名录
附录12 两栖类名录
附录13 爬行动物名录
附录14 鸟类名录
附录15 哺乳动物名录
附录16 植被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