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熟作家作品,文本质量有保证。李青松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曾获新中国六十年全国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北京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呀诺达生态文学奖。
2.区域性内容的独特性,描写对象的丰富性,阅读趣味的多样性。《看得见的东北》笔触涉及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的森林、湿地、河流、荒野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修复,也涉及伐木人、森铁司机、猎人、捕鱼人、护林员的命运和爱恨情仇,如森林小火车的运行与转型、鳇鱼的生长与捕捞、东北林区冬季的伐木作业、猫头鹰与人之间的故事等等,看点十足。
3.结构上的圆融一体。从森林小火车出发,到哈拉哈河等河流中的鳇鱼、大马哈鱼,再到森林以及森林里的黑熊、紫貂、红松等树木以及伐木的历史人文,全方位构筑一幅人与自然生息绵延的图景,这一条内在的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线索串联起了十九篇散文,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让本书点面俱全。
4.生态文学的积极导向与纯熟的写作手法。《看得见的东北》浸润作者的体温、呼吸、心灵呼唤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对自然的热爱背后也饱含着对林业工人的人文关怀,冷静的文笔隐藏着深深的温情。全书气象雄浑壮阔,具有浓郁的生态伦理思想和生态美学追求,行文风格不拘常调,或激昂慷慨,或奔腾起伏,或灵动飘然。全书较为详尽地描绘了伐木工人记忆中辉煌的伐木时代以及伐木时代过去之后人们的生活现状,从不同层面详尽描绘了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东北林区独特的生活,为读者揭示东北林区不为人熟知的一面。
一代人的梦想之地,一域经济的腾飞之地
看得见的东北,是绿,是红,是生命,是起源
后记
该说的话都在书里说过了,还说什么呢?责编打来电话说:总要说点什么吧。比如,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是呀,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唉,这个问题就像人为什么要活着一样难以回答。然而,对于责编提出的问题,作者没有任何理由说不。何况,未曾谋面的责编老师的语气和态度是那么真诚、 那么温暖。
那就说说吧
这些文字开笔于若干年前。起初,边走边看边想,感而思之,感而悟之,漫无目的,断断续续;写着写着,便隐隐约约有了目标,想法也就清晰起来了。
此书总共写了十九章,每章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又有一条看不见的线将每章串起来,最后就成了这样一部作品。掀动书页,那感觉就像林区人家秋天晒蘑菇 一样把一朵一朵的蘑菇穿成长串,一串一串,一嘟噜 一嘟噜,挂在屋檐下,风拂之,悠悠荡荡,荡荡悠悠,秋意和欢喜的气氛就弥漫开来了。
东北在哪儿?看看中国地图就清楚了东面的北面,北面的东面,合而并之,乃谓东北也。具体来说,包括辽吉黑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东北是一个地理概念,大兴安岭山脉、小兴安岭山脉和长白山脉构筑了东北的骨架轮廓,而辽河、松花江、嫩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额尔古纳河、鸭绿江、图们江等江河水系,像血液和气脉一样,哺育并滋养着东北大地,使之生生不息。
回想起来,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皆行履于东北的山岭和森林中。我所书写的东北,远离城市,远离喧嚣,跟通常所说的东北可能不完全一样。我所书写的东北是被人遗忘或者忽略了的特定地域,它有另外一个名字林区。 是的,这本书呈现的就是东北林区的故事。书中的内容涉及林区的历史与文化,林区的荣耀与辉煌,林区的困惑与迷茫,林区的温情与悲歌,林区的变革与新生。当然,也涉及物产、风情、语言、民俗等等。
早先,林区人靠伐木、狩猎和采集为生,并且以此安身立命。那个年代,森林是林区的硬道理, 木头决定 林区人说话的底气。林区鲜有轰轰烈烈的事情发生,林 区人的日子过得很慢、很简单、很随意。我喜欢林区人家的烟火气息,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意外和惊喜,让林区人的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温温暖暖、有滋有味。这里有野性的建筑,有简单的食物,有豪迈的风情,有直率有趣的灵魂。
林区,似乎就是另一个东北了。
我不关注热点,也不追求热闹,却向那里的蛮荒冷寂的原生态之地,投去热切的目光。林区创造过繁盛与辉煌,我知道那份荣耀不属于林区与林区人自己。如今,光荣已经消歇,林区人没有了当年的万丈豪情。然而,我无法理解的是,它为什么积累了诸多问题。当然,暂时不会有答案。森林无语,森林之上的云朵无语,森林底部的苔藓无语。万物串通一气了吗?对我缄口不言。好吧,让答案在风中飘问题的尽头一定是转机。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从林区人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某种期盼和希望。
忽然,就想起了毛姆的那句话极端的幸福与极端的绝望之间只隔着一片震颤之叶。
告别了伐木时代后,该怎样重新认识自然?该怎样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我在写作过程中一直思 考的问题,也是本书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在林区, 置身森林,我渐渐有了一种归属感,这种感觉能帮助我建立起与森林及自然的联系。通过观察森林的细微变化,我感知到脚下的东北大地涌动着的能量。
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汤文辉先生,是他偶然看到这部书稿,并力主出版的。感谢文艺分社社长罗财勇和责编朱筱婷,其审美眼光和敬业精神, 令我敬佩和感动!贺凤娟老师手绘的具有版画意味的插图,与本书的气质和风格很是匹配,一并致谢了!
当你看见森林,你已经在森林之外了;当你看见河流,你已经在河流之外了;当你看见山峦,你已经在山峦之外了。
然而,书则不同。
当你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也许在书中你看见另一个东北的同时,还会看见自己。
李青松
二〇二四年九月九日 写于北京
金句选摘
1.告别伐木时代之后,东北及东北林区,正是凭借坚韧与美的力量,灵魂得以存活,并且生生不息。
- 何谓美?美就是去甚去奢去泰;美就是稳健平衡。
美即自然。复杂和多样是自然的本质,自然拒绝一致和相同。因为一致和相同,意味着灾难和崩溃。黑熊、紫貂、猫头鹰、鲟鳇鱼和大马哈鱼等不同的物种,以各异的角色演绎着传奇。
自然中的事物,既是看得见的,又是看不见的。看不见的决定看得见的或许,那个看不见的东西就是根本。
- 历史,总是在自相矛盾中结束, 又在自相矛盾中开始。没有了鳇鱼的江河, 便没有了神秘感,没有了故事和传说。
李青松,生态文学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第六届、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委。
长期从事生态文学研究与创作,发表生态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主要代表作品有《北京的山》《相信自然》《塞罕坝时间》《穿山甲》《万物笔记》《粒粒饱满》《一种精神》《茶油时代》《大地伦理》《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等。
曾获新中国六十年全国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北京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呀诺达生态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