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根据高校理工科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要求编写,全书主要分三个部分,共10章。第1部分为化学理论,包括第1~5章,主要内容为物质的状态、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化学平衡、电化学等。第2部分为物质结构,包括第6~7章,涉及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和晶体结构等。第3部分为描述化学,包括第8~10章,主要阐述了元素与化合物、生物大分子和高分子化合物。本书在保证科学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本书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将书本知识和学科前沿相互联系,使广大理工科学生在掌握普通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培养正确的思维理念。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和高等理工科院校土木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车辆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材料控制与成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水利水电等专业学生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普通化学是一门普通的化学,不是专门的化学,编者想尽量向学生展示化学学科的全貌,因此教材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内容。希望学生在短时间的学习过程中注重了解课程内容的精神,而不要在解题细节上做过多追求,更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的是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化学知识本身。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有人称化学为中心科学,因为化学为部分学科的核心,如材料科学、纳米科技、生物化学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交叉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需要不断的调整和跟进,非化学类的专业也经常会遇到化学问题。普通化学是高等学校为非化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具有启迪性和开拓性的基础课程,是非化学类理工科各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广大理工科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近代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了解这些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或工作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化学的规律。本书以数学资源的形式讲述了伟大化学家的重大贡献,引入学科发展前沿,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增加了实验操作的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技能。全书共有十章,内容包括绪论,概述了化学的发展史;第1章,讲述物质的状态;第2章,讲述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动力学;第3~5章,讲述酸碱平衡、配合物与配位平衡、溶解沉淀平衡以及氧化还原平衡;第6~7章,涉及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和晶体结构等内容;第8章,讲述金属元素化学、非金属元素化学及元素性能的变化规律;第9~10章,讲述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和高分子化合物。本书旨在向广大理工科学生介绍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反应等化学基础知识,介绍基本的化学理论及其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并将化学的思维、方法和原理应用于物质结构、材料、能源、环境、生命、信息、通讯等工程实践中,使学生具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 本书在内容上既保持了科学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增加了伟大化学家的重大贡献等拓展内容,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青年人的责任担当等价值理念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中。本书在内容编排上有三条主线。第一条是化学理论,从宏观热力学开始,引入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础内容,水溶液中的单相和多相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在电化学中的应用等。第二条主线是化学结构,从微观的物质结构基础开始,引出元素周期律,再到分子成键,形成晶体,阐述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第三条主线是描述化学,讨论了各族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阐述了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和高分子物质的性质和应用。这三个部分互相关联,全书内容体现了理工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在阐述物质性质时,从其应用出发,重基础、强应用,为专业服务。由于工科类各专业对化学知识的要求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也有差异,因此在使用本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专业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 本书是由昆明理工大学和海南大学的老师共同编写完成,他们是曹梅、韩秀萍、成会玲、王小红、马永平、王明玉、陈云龙、朱莉、韩磊、朱文靖、张嫄媛、郑学荣。本书的实验视频由海南大学的冯建成、王小红、朱莉、张绍芬、刘江、朱文靖、林苑等7位老师完成,在这里特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的审核工作由昆明理工大学的杨万明老师、字富庭老师完成,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的编写过程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书籍期刊,从中吸取和引用了部分内容,对此特别致以感谢。 由于时间紧迫,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和读者们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和改进。
曹梅,博士、副教授。2005 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13年获博士学位。2005年以来就在昆明理工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任教,一直从事材料表面处理、惰性阳极材料方面的研究,参与4项*项目,其中2项排名第二,昆明市项目4项,主持了云南省科技厅和教育厅基金各一项;一直参与电子浆料与贵金属粉体材料、金属表面处理等电子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发表论文十余篇。合作出版专著两部,参编工具书一部。获得专利授权8项,其中发明专利2件。获得表面工程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 1项 ,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昆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6年获得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称号
绪论(1)第1章物质及其变化(2)1.1气体(2)1.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1.1.2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3)1.2液体(4)1.2.1液体的蒸气压(5)1.2.2液体的沸点(6)1.3溶液(6)1.3.1溶液的浓度(6)1.3.2稀溶液的依数性(7)1.4固体(10)本章总结(11)习题(12)第2章化学反应基本原理(14)2.1热化学(14)2.1.1基本概念(14)2.1.2反应热与焓(15)2.1.3反应热的实验测定(17)2.1.4反应热的理论计算(17)2.2化学反应的方向(23)2.2.1熵和吉布斯函数(23)2.2.2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断(26)2.2.3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平衡(29)2.3化学反应速率(37)2.3.1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方程(37)2.3.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40)2.3.3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41)2.3.4催化剂与催化作用(44)本章总结(45)习题(49)第3章水溶液中的单相离子平衡(52)3.1酸碱的定义(52)3.1.1酸碱电离理论(52)3.1.2酸碱质子理论(52)3.1.3酸碱电子理论(53)3.2酸碱解离平衡的计算(53)3.2.1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53)3.2.2多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56)3.3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57)3.3.1同离子效应(57)3.3.2缓冲溶液(58)3.3.3常见缓冲溶液及缓冲对的选择原则(58)3.3.4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59)3.3.5缓冲溶液pH计算(59)3.4缓冲溶液的应用(60)3.5配位化合物(61)3.5.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61)3.5.2配位化合物的命名(62)3.5.3配位化合物的配位平衡及平衡常数(63)3.5.4配位平衡的移动及应用(64)本章总结(65)习题(66)第4章沉淀溶解平衡(69)4.1溶度积和溶解度(69)4.1.1溶度积(69)4.1.2溶解度(70)4.1.3溶度积与溶解度换算(70)4.2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71)4.2.1溶度积规则(71)4.2.2溶度积规则的应用(72)4.3分步沉淀及沉淀分离(72)4.3.1分步沉淀(72)4.3.2沉淀分离(74)4.4沉淀的转化(75)4.5沉淀的溶解(75)4.5.1通过弱电解质的生成使沉淀溶解(75)4.5.2通过配合物的生成使沉淀溶解(77)4.5.3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沉淀溶解(77)4.5.4通过氧化配位反应使沉淀溶解(77)本章总结(78)习题(78)第5章电化学(80)5.1原电池(80)5.1.1原电池的组成(80)5.1.2原电池符号和电极分类(81)5.2电极电势与电动势(82)5.2.1电极电势(82)5.2.2原电池的电动势(83)5.2.3原电池的热力学(83)5.2.4标准电极电势(84)5.2.5能斯特(Nernst)方程(87)5.3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应用(91)5.3.1氧化剂和还原剂相对强弱的比较(91)5.3.2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断(91)5.3.3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衡量(93)5.4化学电源(94)5.4.1一次电池(94)5.4.2二次电池(96)5.5金属腐蚀及防护(101)5.5.1金属腐蚀的分类(101)5.5.2金属腐蚀的防护(102)本章总结(103)习题(105)第6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109)6.1原子结构的近代概念(109)6.1.1原子结构近代概念的发展过程(109)6.1.2氢原子光谱(110)6.1.3Bohr原子结构理论(111)6.2微观粒子运动特征与波函数(112)6.2.1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112)6.2.2波函数(114)6.2.3电子云(118)6.3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分布式和周期系(121)6.3.1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121)6.3.2核外电子分布原理和核外电子分布方式(121)6.3.3原子的结构与性质的周期性规律(124)6.3.4电子跃迁(127)本章总结(128)习题(129)第7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131)7.1概述(131)7.2价键理论(131)7.2.1共价键的形成(131)7.2.2共价键的特征(132)7.2.3共价键的键型(132)7.3杂化轨道理论(133)7.3.1杂化轨道理论的概念(133)7.3.2杂化轨道的类型(134)7.4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137)7.4.1范德华力(138)7.4.2氢键(139)7.5晶体的结构与性质(140)7.5.1分子晶体(140)7.5.2离子晶体(141)7.5.3原子晶体(141)7.5.4金属晶体(142)本章总结(142)习题(143)第8章元素与化合物(145)8.1概述(145)8.2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45)8.2.1氢元素及其化合物(145)8.2.2碱金属及其化合物(147)8.2.3碱土金属及其化合物(148)8.2.4硼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50)8.2.5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50)8.2.6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51)8.2.7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53)8.2.8卤素及其化合物(155)8.3零族元素(156)8.4副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57)8.4.1镧系和锕系元素(157)8.4.2钛族元素(158)8.4.3钒族元素(158)8.4.4铬族元素(159)8.4.5锰族元素(159)8.4.6铜族元素(159)8.4.7锌族元素(160)8.5第Ⅷ族元素及其化合物(161)本章总结(162)习题(163)第9章重要的生物大分子(166)9.1生物大分子简介(166)9.1.1单体和聚合物(166)9.1.2缩合反应(166)9.1.3水解反应(167)9.2氨基酸、肽和蛋白质(167)9.2.1氨基酸(167)9.2.2肽(169)9.2.3蛋白质(170)9.3核酸(172)9.3.1核苷酸(172)9.3.2脱氧核糖核酸的性质(174)9.3.3核糖核酸的性质(174)9.4糖类(176)9.4.1单糖(176)9.4.2二糖(177)9.4.3多糖(178)9.5脂类(180)9.5.1脂肪(180)9.5.2蜡(182)9.5.3磷脂(182)9.5.4类固醇(183)本章总结(184)习题(185)第10章高分子化合物(186)10.1高分子化合物概述(186)10.1.1高分子的基本概念(186)10.1.2高分子的命名(187)10.2高分子合成反应的分类(187)10.2.1按单体高分子结构变化分类(187)10.2.2按聚合机理分类(188)10.3高分子的结构和性能(189)10.3.1高分子的近程结构(189)10.3.2高分子的远程结构(192)10.3.3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194)10.3.4聚合物的热运动及力学状态(195)10.3.5聚合物的物理性能(195)10.4聚合物材料的改性(198)10.4.1化学改性(198)10.4.2物理改性(200)本章总结(200)习题(201)附录(202)参考文献(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