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生产性城市理论,建构了既有住区生产性更新的基础理论,从空间和社会两个维度阐述了住区生产性更新策略体系,并探讨了住区生产性更新的设计方法。通过对住区生产潜力的系统挖掘,引导既有住区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地变为生产地,以实现住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从而为城市生态转型和既有住区更新提供新的思路。
本书深入挖掘城市生产潜力,致力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需求,为我国城市生态转型和存量优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城市生态系统的超负荷运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与资源问题,并威胁国家粮食与能源安全。未来城市的承载力能否支撑其居民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住区这一城市基本单元进行生产性更新,是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有效途径。因而,亟须对既有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的理论、策略和方法展开研究。 本书共有4章。第1章既有住区生产性更新基础理论在生产性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建构既有住区生产性更新基础理论,阐释其概念内涵。第2、3章分别从空间和社会两个维度阐述了住区生产性更新策略体系。第2章资源设施系统与住区建成环境重构策略,分别从系统设计和设施布局两个方面,探讨了住区食物能源水循环支持系统的设计策略,以及生活圈尺度下住区物质循环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优化方式。第3章社会关系重构与生活方式重塑策略,包括宏观管理制度与运行模式、以社区农园为典型代表的项目参与机制,以及以社会资本培育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发展策略三个方面。第4章为住区生产性更新设计方法,分别从开放空间、建筑屋顶和建筑立面三种空间类型探讨了不同目标下的生产性更新设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在住区尺度上进行整合多空间与多资源的综合设计应用与多目标设计优化。通过系统挖掘住区生产潜力,引导既有住区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地变为生产地,实现住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为城市生态转型和既有住区更新提供新的思路。 城市生态系统的超负荷运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与资源问题,并威胁国家粮食与能源安全。未来城市的承载力能否支撑其居民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住区这一城市基本单元进行生产性更新,是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的有效途径。因而,亟须对既有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的理论、策略和方法展开研究。本书共有4章。第1章既有住区生产性更新基础理论在生产性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建构既有住区生产性更新基础理论,阐释其概念内涵。第2、3章分别从空间和社会两个维度阐述了住区生产性更新策略体系。第2章资源设施系统与住区建成环境重构策略,分别从系统设计和设施布局两个方面,探讨了住区食物能源水循环支持系统的设计策略,以及生活圈尺度下住区物质循环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优化方式。第3章社会关系重构与生活方式重塑策略,包括宏观管理制度与运行模式、以社区农园为典型代表的项目参与机制,以及以社会资本培育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发展策略三个方面。第4章为住区生产性更新设计方法,分别从开放空间、建筑屋顶和建筑立面三种空间类型探讨了不同目标下的生产性更新设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在住区尺度上进行整合多空间与多资源的综合设计应用与多目标设计优化。通过系统挖掘住区生产潜力,引导既有住区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地变为生产地,实现住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发展,为城市生态转型和既有住区更新提供新的思路。
郑婕,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建筑学方向教学,研究领域为生产性城市、住区更新及绿色建筑。张玉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民居建筑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丁潇颖,博士,副教授。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中国分会会员,人居环境与生命健康学会会员。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1 既有住区生产性更新基础理论1.1 城市背景城市转型与生产性城市1.2 概念内涵住区绿色生产性更新概述2 资源设施系统与住区建成环境重构策略2.1 系统设计住区食物能源水循环支持系统设计策略2.2 设施布局住区物质循环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3 社会关系重构与生活方式重塑策略3.1 制度保障渐进的城市更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模式 3.2 参与机制共建共治共享的住区更新项目参与机制3.3 建设策略面向邻里社区重建的社区农园设计与发展策略4 住区生产性更新设计方法 4.1 开放空间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闲置用地生产性更新方法 4.2 建筑屋顶基于资源潜力的建筑屋顶生产性更新决策方法 4.3 建筑立面基于适宜性分析的建筑外部垂直空间生产性更新方法4.4 综合设计基于食物能源水关联的住区生产性微更新设计方法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