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加工学科是华中科技大学创建*早的学科之一,从1953年开始筹建金属压力加工专业,至今也经历了70个春秋。从1953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塑性加工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现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学科之一。本书撰写的塑性加工学科发展简史,涵盖了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两个方面,包括了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和党建工作等内容。本书的出版要为了让广大学子铭记塑性加工学科艰苦奋斗的发展历史,传承和发扬宝贵的锻压精神,促进本学科高水平的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积极支持,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图片、数据和信息,是一本严谨科学、信息量大的系发展简史。
2022年华中科技大学迎来了建校70周年。塑性加工学科是华中科技大学创建*早的学科之一,从建校次年开始筹建金属压力加工专业,至今也经历了70个春秋。塑性加工学科本科生教育的专业名称前后改过多次,压力加工锻压工艺及设备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都曾是*认定的专业名称。1989年以后,铸造、锻压、焊接三个专业合并,成为现在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塑性加工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名称,1998 年之前为金属塑性加工,1998年之后与其他几个专业合并,称为材料加工工程。本书撰写的塑性加工学科发展历程,涵盖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方面,包括了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和党建工作等内容。从1953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塑性加工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现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学科之一。勇于创新、敢为人先,诠释了本学科的发展历程,本学科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个国内第一。本学科在国内率先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研究,建立了第一个模具CAD/CAM系统,开发了第一个塑料注射成型过程模拟系统;在国内*早开始锻压设备计算机控制的研究,将数控技术应用于折弯机、剪板机、锻造液压机、通用液压机、伺服压力机、电动螺旋压力机、板料渐进成形机等多种塑性加工设备;在全国机械类金属塑性加工专业中被评为第一个重点学科;本科生教学有口皆碑,多年来一直雄踞全国高校同类专业榜首;建立了本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即现在的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塑性加工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每一个脚印都是那样地坚实、厚重和深刻,无不体现出同心协力,团结奋斗千锤百炼,坚韧不拔异军突起,出奇制胜的锻压精神。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要铭记塑性加工学科艰苦奋斗的发展历史,传承和发扬宝贵的锻压精神,促进本学科高水平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华中科技大学塑性加工学科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从这里走出了大学校长、院士、知名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楚天学子……华中科技大学塑性加工学科是一个培育优秀人才的地方,莘莘学子从这里奔向祖国四面八方,成为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和骨干力量。本书在校友光荣榜上列出的校友,仅仅是他们之中的一小部分,由于多种原因,许多优秀校友未能上榜,在此深表遗憾。本学科全体教师和员工大力支持编写《华中科技大学塑性加工学科发展历程(19532023)》,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图片、数据和信息,使编写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主要人员及编写分工如下:周士能、夏巨谌、严泰、王新云、胡国安、黄早文、张祥林、黄亮、金俊松、邓磊(塑性加工工艺部分);肖祥芷、李志刚、李建军、黄志高、柳玉起、张宜生(数字化模具设计制造、工艺过程模拟与高强钢热冲压成形部分);王运赣、陈国清、骆际焕、莫健华(塑性加工设备部分);王运赣、周钢、刘洁、张海鸥、王桂兰、叶春生、莫健华(增材制造部分)。毕业后离校多年的孙友松、李从心和冯炳尧校友,在编写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在此谨致谢意。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李志刚2023年12月20日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享受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曾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助理。曾主持锻压设备的计算机数控、板材折弯柔性加工单元等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致力于快速成形及快速模具的研究,近年来着重研究微滴喷射技术在电子工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中的应用,特别在喷墨打印技术应用于印刷电路板制作、生物组织工程支架和义齿的制作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研发了多种国内首创的三维打印机。
第一章历史沿革001第二章教研室与实验室的创建007第三章教职员工队伍发展壮大019第四章教学与学科建设结硕果027第五章科研成果介绍047第六章党的建设不忘初心171第七章国际合作显风范175第八章专业杰出教师与校友光荣榜193附录怀念导师肖景容教授锻压为魂,皓首穷年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