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测量员K雪夜行路,准备去城堡任职,却被困在城堡外的村子里无法进入城堡。城堡的主人伯爵从未露面,甚至其手下的办公厅主任也神龙见首不见尾,而他们的影响无处不在。K没有进入城堡的许可证,他想尽办法,要从官员的情妇、信使、村长、办事官员等人身上找到门路,但是他的探寻之路陷入矛盾和迷雾之中,永远无法抵达目的地。
这是卡夫卡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文学创作集大成之作和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代表作。小说借一次荒诞而绝望的挣扎,描摹出现代社会中人所处的没有出路、没有希望的生存状态,同时又给人们留下了角度各异的巨大阐释空间。
1. 卡夫卡长篇小说终结之作,作家文学功力的极致呈现,对加缪、村上春树等无数后人影响至深的巅峰经典。
2. 一座惊鸿一瞥的城堡,是权力,是欲望,是理想,是执念……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无比荒诞,却是每个人生命之途无从躲避却也无法抵达的目的地。
3. 著名翻译家韩耀成经典译本,万字长文导读。
4. 特别收录卡夫卡罕见画作与详尽卡夫卡年表。
5. 赠送主题明信片,展示卡夫卡生活剖面。
6. 纪念卡夫卡去世百年,著名设计师廖韡倾情设计,再现卡夫卡精神。
7. 护封精装,开本适中,版式疏朗,收藏阅读两相宜。
译者序
说不尽的《城堡》
一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随着德国和奥地利(奥匈帝国)社会政治的深刻变化,思想文化也异常活跃;作为社会现实和各种思潮的反映,除了世纪末情绪的弥漫,各种文学流派也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涌现出托马斯·曼、亨利希·曼、尼采、霍夫曼斯塔尔、施尼茨勒、格奥尔格等一批具有世界声誉的作家。这一时期,在奥匈帝国治下的波希米亚首府布拉格,也是德语文学的一个重要中心,也闪烁着一批耀眼的星星:赖纳·马利亚·里尔克、弗朗茨·卡夫卡、马克斯·布罗德、弗朗茨·韦尔弗、恩斯特·魏斯……这批蜚声文坛的作家,他们都生活或曾经生活在布拉格,他们说德语、用德语写作,他们都是犹太人,共同的社会境遇使他们成为朋友。尽管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倾向各不相同,但孤独和压抑是他们作品的共同基调。卡夫卡和里尔克就是布拉格德语作家的杰出代表。
卡夫卡,这位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闻名于世的作家,擅长变形、扭曲、荒诞、寓言、梦幻、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情节离奇怪诞,环境陌生可怖,人物的精神状态孤独绝望。他批判现实,但现实又是一种神秘莫测的力量,人只能听任它的摆布。这种神秘悲观主义是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相当普遍的社会思潮。在他的作品中,现实和梦幻、理性和荒诞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扑朔迷离、云山雾罩的甚至阴森可怖的氛围。他的艺术手法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爱尔兰的乔伊斯一起被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把卡夫卡誉为本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赞赏道:我所读到的这位作家的作品中每一行都是以最独特的方式吸引着我,或使我惊讶不已。英国诗人奥登认为,就作家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而言,卡夫卡完全可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相提并论。德国作家黑塞认为,卡夫卡也将永远属于那些把自己对伟大变革的预感创造性地,尽管是满怀痛苦地表达出来的人物之列。
卡夫卡,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他的文学活动时期正值德国和奥地利表现主义运动由兴而衰之时。虽然卡夫卡从未参加过任何表现主义团体,但产生表现主义的社会思潮和环境,以及这场轰轰烈烈的表现主义文艺和政治运动,不可能不在这位年轻而敏感的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上留下鲜明的痕迹;另外,与他交往的一些表现主义作家,或者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作家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卡夫卡的作品是独特的,又有别于表现主义,例如:父子冲突、反权威和专制斗争这个母题在通常的表现主义作家那里,包括反抗父辈在内的各种反抗权威的斗争,一般都是年轻一代新人取得胜利。而在卡夫卡笔下,倒霉的基本上都是儿子或是权威的反抗者,而且卡夫卡作品的冷峻风格,也同表现主义的呐喊与宣泄相矛盾。卡夫卡作品中没有塑造新人,也没有对革命的热情憧憬。
卡夫卡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美国》(19121914)、《审判》(又译《诉讼》,19141918)和《城堡》(19211922)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以及大量书信、日记、格言、随笔等。但是作家生前发表的只有《一次战斗的描写》中的两篇、《观察》、《司炉》(《美国》的第一章)、《判决》、《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篇章,还不及他短篇叙事作品的一半,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均未出版。卡夫卡去世前留下遗嘱,要求挚友马克斯·布罗德销毁他所有未发表或出版的手稿,已经发表的作品也禁止再版。但布罗德违背他的嘱托,在作家身后整理出版了亡友的所有著作,为保存和传播卡夫卡的文学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布罗德执行了朋友的遗嘱,也就不会有文学巨匠卡夫卡。
今天,卡夫卡是20世纪的伟大作家之一。但是作家生前并未享有这样的荣誉,这不仅因为当时他的不少主要作品并未发表或出版,而且还因为人们对他创作的独特表现手法与深邃的思想内涵的认识和接受也需要有一个过程。虽然卡夫卡生前也曾引起马克斯·布罗德、卡尔·施特恩海姆和弗朗茨·韦尔弗、罗伯特·穆齐尔等表现主义圈内人士的注意,1915年施特恩海姆还把本来授予他的冯塔纳文学奖的奖金转授给《司炉》的年轻作者卡夫卡,托马斯·曼、黑塞和德布林也都很推崇他,但是,他那时的影响极其有限。纳粹时期,他的作品被焚烧,并被禁止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卡夫卡首先在西方被重新发现。这一方面是因为经过战争的浩劫,人们对他的作品容易理解了,从他作品所表现的孤独、恐惧、失落和绝望中看到了自己生存状态的尴尬和荒诞;另一方面,也因为布罗德编辑出版的六卷本《卡夫卡文集》(19351937)和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九卷本《卡夫卡全集》为研究者提供了作家创作和思想的全貌。卡夫卡对世界现当代文学影响巨大,20世纪的许多流派,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新小说派等都从卡夫卡那里发现或者发掘了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都视卡夫卡为圭臬,奉他为先驱。
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方悄然掀起一股卡夫卡热。然而,那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还依然把卡夫卡看作颓废派。情况的变化发生在 1963年。这一年,在卡夫卡的故乡布拉格举办的卡夫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东西方文艺批评家就卡夫卡研究中的一些热点和重要问题进行激烈的论争,并取得共识:卡夫卡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这次会议推动了世界性卡夫卡热的形成。但是人们对卡夫卡的看法仍存在很大分歧,争论仍在继续,这对卡夫卡热在全世界的蔓延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股热浪也缓缓推向中国。文革以后,卡夫卡成了我国文艺界和外国文学研究界最热门的对象之一,这就大大促进和推动了我国的卡夫卡研究。
…………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作家。生于布拉格犹太商人家庭,与父亲关系始终不睦。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起任职于工伤保险公司,并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病逝于维也纳。作品多呈现小人物在社会重压之下孤独、苦闷、恐惧而又不甘屈服于命运的生存状态,文字简练,风格冷峻,但因作家丰富而玄奥的思想,留下可供多样化解读的巨大空间。卡夫卡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奉为现代主义文学之父。代表作有《城堡》《审判》《变形记》等。
第一章 1
第二章 19
第三章 40
第四章 50
第五章 64
第六章 84
第七章 99
第八章 110
第九章 120
第十章 132
第十一章 139
第十二章 145
第十三章 152
第十四章 181
第十五章 191
第十六章 259
第十七章 267
第十八章 273
第十九章 302
第二十章 318
卡夫卡年表 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