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 “APP 时代的媒介化生存” “APP 时代的内容生产” “APP 时代的 用户行为与社会化交往” 三部分内容。 借助案例的呈现与分析, 深入阐释了用户 行为影响因素以及现实世界的真实情感与利益动机是如何在媒介化生活空间中得 以投射, 进而探讨 APP 如何实现用户需求的满足。
魏超,北京印刷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获文艺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批教授任职资格。曾任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等职位。2006年调入北京印刷学院,现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和广告学,曾出版《网络广告》《微博与微信》《广告文案写作教程》等著作,公开发表网络传播领域学术论文数十篇。
谷征,北京印刷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传播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青年教学名师。中国新闻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兼职研究员。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阅读研究、受众研究等。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北京市社科、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等课题多项,出版《美国受众研究的历史轨迹——一个知识社会学的视角》等专著,《多屏时代的收视调查:历史、现状与趋势》等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第一篇
APP 时代的媒介化生存
小红书 APP 颜值博主数字劳动异化研究 | 刘雨聪 / 003
旅游目的地小红书传播策略研究
———以故宫为例 | 周娟娟 / 024
“学习强国” APP: 社会化传播模式下的知识服务
| 苏 琴 / 040
运动类软件社区功能对于健康传播效果影响研究
———以健身软件 Keep 为例 | 高诗晴 / 055
声音景观在中文播客平台的构建
———基于对小宇宙 APP 的实证分析 | 段 然 / 068
第二篇
APP 时代的内容生产
拟剧理论视域下小红书中图文博主的自我呈现策略探析
| 张 露 / 087
媒介可供性视域下青年短视频创作情感诉求研究
———以抖音 APP 为例 | 徐纪雪 / 101
拍同款: 抖音用户对于短视频的模仿与创新研究
| 杨金洁 / 116
海外华人抖音博主对中国东北文化呈现的建构
| 张子依 / 134
社群、 差异、 发展: 抖音社群的受众自我呈现分析
| 胡方杰 / 146
UCG 模式下 IP 二次创作的社交化生产动机研究
———以 LOFTER APP 为例 | 夏恩涵 / 162
第三篇
APP 时代的
用户行为与社会化交往
自我呈现视角下 “90 后” 微博用户的自我消除行为探析
| 李 瑶 / 181
扎根视阈下匿名社交价值探析
———以 Tape APP 为例 | 鲁月嘉 / 194
中老年人使用快手 APP 的行为及影响研究
———基于知沟理论 | 王 琪 / 214
碎片化情境下学习类 APP 用户打卡行为的动机研究
| 高龙梅 / 233
大学生在社交平台的自我呈现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以哔哩哔哩为例
| 崔严文 马梦君 王亚萍 邵琳茗 / 250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用户互动行为探究
———以 “微信运动” 功能为例 | 孟依璘 /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