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读宋朝》内容介绍:究竟哪幅《清明上河图》才是张择端的原作?现存的画作是全部还是残卷?宋徽宗为此画题名《清明上河图》是什么意思?图中所画到底是春天还是秋天?一千年前的小吃和外卖是什么样的?画中如何描写汴京城里的女人和官员?画中如何表现大街上的五行八作、世外高人?云南大学苏升乾教授带您品读《清明上河读宋朝》,为以上谜团一一做出详解。您赞同,或者不赞同,图就在那里。
《清明上河读宋朝》以苏升乾在“百家讲坛”所作的讲座为基础润色而成。本书从《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影响出发,详细解读了《清明上河图》的各个细节,并配以原图中的局部细节,使得读者一目了然,形象地了解北宋的风土人情、市井百态。
周一早上去北京隆福寺早市,路过日用品市场时,摊贩招呼着:“买条丝巾吧,《清明上河图》的!”于是花10元买了一条;第二天在劲松小区的农贸市场上,又见到以《清明上河图》为图案的青花瓷茶具,要价仅70元;下午乘坐南方航空公司的飞机,飞机上播放的座位保健操,又是以《清明上河图》作为题图的背景。似乎没有哪一幅古代绘画作品,在今天能如此普遍地深入现代人的生活。 我对于这幅作品的认识有四个阶段。 最初的感觉是“篇幅真长”。那还是中国历史博物馆刚刚开馆的时候,还在上小学的我在那里看到了《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当时除了“长”之外没有别的印象。 第二阶段的认识是“气势恢宏”。十年动乱结束后进入大学,讲授“唐宋经济史”的李埏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使我再一次对《清明上河图》产生兴趣。期末考试前,同学们估计会有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名词解释或简答,于是纷纷去背诵“五百多个人,一百多幢房屋,二十几条船,十几张车,九十几头牲畜”等等。这一堆数字背下来,已经为画卷“气势恢宏”做了铺垫。20世纪80年代人民美术出版社珂罗版的《清明上河图》一问世,我就收藏了一册。尽管只是单色,但画面处理繁杂而有序,人物勾勒简洁而生动,使我对这幅作品有了新的认识。后来在不断地仔细欣赏揣摩中,对画作的体会愈加深入。 第三阶段是体验艺术的“隽永魅力”。2011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 ”栏目邀请我讲一段历史,于是在编辑的支持下,我选择了《清明上河图》作为主讲内容。这时为了加深理解,我把此画的主要部分临摹了一遍,在临摹中又有了新的感受:其一,画面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原型,而是具有精到的艺术概括力,除了对背景环境截取组合以外,还突出地表现为人物之间的联系。画作中的人物不都是孤立的。就像我们今天上街一样,有单个出行,有数人结伴,还有因为进行活动或突发事件而产生各种联系。画中展示了多种情境:有干钧一发地处理险情,也有边劳作边交谈的轻松场景;有见面热情打招呼,也有相逢却有意回避;有商贩的热情邀请,也有官员的矜持作态;有无所事事的围观,也有辛劳后的疲惫。这些场面平实中又具有典型性,难怪时间过了千余年,我们还感觉是那么熟悉。其二,作者的布局既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传统范式,又有对“远人无目远树无枝”法则的突破。 寸许小人,笔画寥寥,但落笔之间,能感受人物的眼神情态。由此而使人物的“人性”更为突出,而不是单个的“人体”。其三,作者精心于细部刻画。如在画幅的中心位置,虹桥上有两个人在向桥下抛缆绳,我在临摹中才发现,这两个人把绳子的一头拴在腰间,又连在桥栏杆上。同在一条漕船上,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职事,彼此的表情动作也大相径庭。没有深入的生活,作者难以刻画得如此细致。由此想到一句关于艺术创作的老话: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第四个阶段是感悟作品的“历史意义”。在为“百家讲坛”的讲座组稿期间,我极力想搜寻一些反映民间社会生活的小故事,其结果却少得可怜。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记载社会状况的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受到时代的局限,这些记载多以政治为核心,以帝王将相为主要人物,只是在延展部分涉及“食货”等项目。虽有《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反映生产生活的专着,但又往往见物不见人。能够像乐府《焦仲卿妻》那样反映老百姓社会生活、像传奇中的《我来也》那样涉及江湖轶事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元代以后,戏曲小说对此种缺欠总算有所弥补。在迷茫之中,《清明上河图》犹如一部清晰的历史纪录片,生动细致地表现出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画中布局公平地对待士农工商,并没有把某位官员摆在突出的中心位置;画中的事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类,没有铭记史册的核心事件,可谓平淡无奇。然而正是这平淡无奇使它流传千年,深入人心;尽管铅华已退,依然墨韵悠长。因为任何时代都离不开老百姓,任何人都有普普通通的生活。只有反映了生活的作品,才能被生活持久地接受。就如同我在湖南乡村买到的一只以《清明上河图》为图案的盘子(4元一只,平民价格),饭菜吃到最后,露出盘底的人物群像,于是“民以食为天”的古训便浮于脑际。设想如果露出来的是《八十七神仙卷》又当如何?那不是在跟神仙抢饭吃吗?还有一点,在众多移花接木的“清明上河”题材制品中,不一定完全忠实于原作,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没关系,大家还认可“清明上河”的主题。就如同一位豁达的老者,给了世人以极大的宽容。正是这种人民性,使《清明上河图》穿越了朝代—— 不仅仅是宋朝;跨越了领域一不仅仅是美术,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直到今天,我还不能说已经“读懂”了《清明上河图》,故把自己在学习期间获得的一些材料印出来,以期抛砖引玉,赢得更多的讨论以丰富认识,开掘思考空间。这本书与其他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品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表述读图的感受,还介绍与图画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和人物事件,在知识底蕴的基础上品味这幅千古名作,领略它所孕育的精神内涵,从而豁达心胸,丰富涵养。
苏升乾:教授,博导。1950年出生于北京市。1969年下乡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东风农场,1978年进入云南大学历史系学习,得到李埏、朱惠荣等教授的精心指导。1982年毕业后留校工作。多年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长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课程,曾获教育部社政司“精彩一课”教学示范奖。
第一讲 《清明上河图》的人气、才气和运气
第二讲 众说纷纭谜团多
第三讲 大宋朝马少驴多
第四讲 汴河东逝水
第五讲 一千年前的小吃与饭局
第六讲 酒旗招展茶香浓
第七讲 汴京城里的女人们
第八讲 北宋官员的美好时代
第九讲 大街上的五行八作
第十讲 高人汇聚王朝兴衰
附录 《清明上河图》与后世仿本之间的关系
后记 又一次学习
人们在感受生活物质丰富的同时,也体会着随之而来的精神压力。心累了,就想在突破中寻求发泄和放松,于是男人吊女音比唱男声更引人注意,时空穿越比老老实实活着更吸引眼球。那么,假如真的有一部时空穿梭机,能够让您回到中国古代的某个时期生活一段时间,您希望回到哪个朝代?是强盛的汉代还是辉煌的唐朝,或是电视剧里与今天生活趣味相近的“我大清 ”?其实有许多历史学家回答过这个问题,他们的共同指向是——宋朝。 在今天看来,虽然宋朝的疆域有限,但都是富庶地区。加上五代十国战乱之后。社会相对稳定,人心思安,人心思富。据经济史专家测算,宋代的经济总量是明代的十倍;宋代城市发达,,生活不仅富裕而且丰富多彩。我们现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例如拿着纸币、到饭店点菜吃,然后看看戏,听听评书,下两盘象棋,一边喝茶聊天一边读读有花边新闻的小报,在宋代这些都有了;宋朝还有夜市,特别热闹,能一直营业到早晨四五点;逢重大节假日,还连续放七天假,这咱们现在叫“黄金周”。另外重大节日里皇家园林开放,老百姓可以去参观还不要门票。至于宋朝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有一幅图能给我们具体表现出来。这就是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堪称一部历史纪录片,能够让我们形象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市井百态。 要说这幅画也忒有名了。从小学的语文课本到世博会的展厅都有介绍, 200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50周年纪念,《清明上河图》被借出故宫展览,大家从全国各地赶来,排四五个小时队来一睹它的真容。这里我要说明,在中国历史人物画长卷中,《清明上河图》不是最长的——清代《姑苏繁华图》是它的两倍还多,不是最早的——西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比它早近800年,甚至它所描绘的人物也不是最多的。那么为什么长久以来独有《清明上河图》这么为世人所追捧呢?我认为,这幅画的地位是由它特有的人气、才气和运气所决定的。 先说人气。这里说的人气不是指画中的人多,是指受大家欢迎的程度。 一幅人物长卷往往耗时数年才能完成,也就是一个画家一生未必能画出几幅。这么宝贵的时间画谁好呢?对多数画师而言,首先是神仙。传统的中国人物画长卷中画神仙的占了一大部分;其次是皇帝和宫廷生活,豪华级的物质享受加上斑斓的色彩,该是多么适宜绘画的表达。因而以老百姓为主人公的也自然就为数不多了。《清明上河图》的主角是平民百姓,画的内容是谁也离不开的日常生活,所以最容易被老百姓所认识、所接受。《清明上河图》的人气在过去表现在争相收藏,大量临摹,货色越好山寨版才越多。现在它走进干家万户。大家见到最多的是各种瓷器上烧制的《清明上河图》主要片段,此外还有据此创作的根雕版、电子版、话剧、歌舞剧、流行歌曲、邮票等,而且它还特别“平易近人”,移植中谁加点什么、减点什么都没人纠缠。开封、杭州、横店影视城还仿照《清明上河图》的描绘,建立了“清明上河园”、“宋城”等旅游观光项目,过去古人作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现在杭州的“宋城 ”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那是“真把杭州作汴州”。管它杭州汴州,能增加 GDP就好。此外还有大量民间仿本的印刷装裱。谁能想到,生活在一千年前的张择端,能为今天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做出显着的贡献。因此为张择端奉上 “人民画家”的桂冠,也不为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