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细胞生物学》以当代真菌细胞生物学前沿论题的新观点和新理论为基础,以丝状真菌和单细胞酵母的细胞生长和发育的分子生物学为主线,从细胞的骨架系统、内膜系统、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极性生长、发育分化、性激素、有性生殖的交配系统、分生孢子的分子生物学、植物致病性和侵染生长的生物机制,以及近年来关于真菌细胞的程序性凋亡和自噬等不同的领域,从分子、结构和生态领域交叉贯穿起来,基本构成了当代分子真菌细胞生物学的新理论和新观念。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本书以当代真菌细胞生物学前沿论题的新观点和新理论为基础,从分子、结构和生态领域交叉贯穿起来,基本构成了当代分子真菌细胞生物学的新理论和新观念。
邢来君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微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云南大学和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多年来从事微生物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首先开设真菌学系列课程而享有较高知名度,天津市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明春 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菌物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真菌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普及和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菌物学会医学真菌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微生物学会理事。微生物学通报编委,中国真菌学杂志编委。现任教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目录
序
前言
缩写表
1 真菌的细胞骨架 (1)
1.1 微管细胞骨架 (2)
1.1.1 微管细胞骨架的构成 (2)
1.1.2 微管的装配 (3)
1.1.3 微管正极末端 (5)
1.1.4 微管上的马达蛋白 (6)
1.1.5 细胞末端的蛋白标记 (9)
1.2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 (10)
1.2.1 肌动蛋白骨架的构成和功能 (10)
1.2.2 依赖肌动蛋白的马达蛋白 (13)
1.2.3 肌动蛋白细胞骨架与极体 (14)
1.3 胞裂蛋白骨架 (14)
1.3.1 胞裂蛋白复合物的结构 (14)
1.3.2 胞裂蛋白的组装 (16)
1.3.3 胞裂蛋白的功能 (18)
1.4 讨论 (20)
参考文献 (20)
2 真菌细胞的内膜系统 (24)
2.1 真菌内膜系统及其研究方法 (25)
2.1.1 关于真菌的内膜系统 (25)
2.1.2 内膜系统的研究方法 (27)
2.2 内膜系统的细胞器 (30)
2.2.1 内质网 (30)
2.2.2 高尔基体 (34)
2.2.3 液泡/管状液泡 (37)
2.2.4 过氧化物酶体 (43)
2.2.5 沃鲁宁体 (45)
2.3 真菌内膜泵统的分泌途径 (50)
2.3.1 真菌的分泌途径 (51)
2.3.2 囊泡的形成与转运 (52)
2.3.3 囊泡融合 (55)
2.4 真菌内膜系统的胞吞途径 (61)
2.4.1 网格蛋白与披网格蛋白囊泡 (62)
2.4.2 质膜内陷和丝状小体 (63)
2.4.3 内体和多泡体 (63)
2.4.4 液泡与胞吞途径 (65)
2.5 讨论 (67)
参考文献 (68)
3 真菌细胞壁 (74)
3.1 真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 (75)
3.1.1 细胞壁组分的分离技术 (75)
3.1.2 细胞壁的组成和真菌的进化演变 (76)
3.1.3 细胞壁的多糖结构 (78)
3.1.4 细胞壁的蛋白结构 (84)
3.2 真菌细胞壁多糖的生物合成 (89)
3.2.1 几丁质 (89)
3.2.2 β-1,3-葡聚糖 (91)
3.2.3 α-1,3-葡聚糖 (92)
3.2.4 β-1,6-葡聚糖 (93)
3.2.5 β-1,4-葡聚糖和甘露聚糖的合成 (94)
3.2.6 小结 (94)
3.3 细胞壁蛋白的重构和运输 (95)
3.3.1 概述 (95)
3.3.2 GPI锚定蛋白的生物合成和重构 (96)
3.3.3 GPI锚定蛋白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选择性转运 (98)
3.3.4 从高尔基体外侧网络到质膜的运输 (99)
3.3.5 细胞壁蛋白的运输途径 (99)
3.4 讨论 (100)
参考文献 (101)
4 丝状真菌的有丝分裂 (106)
4.1 细胞周期循环 (107)
4.1.1 细胞循环周期概要 (107)
4.1.2 细胞周期的调控因子 (108)
4.1.3 细胞周期的过程 (109)
4.1.4 单细胞酵母的细胞周期 (112)
4.1.5 丝状真菌的细胞周期 (114)
4.2 丝状真菌的有丝分裂 (115)
4.2.1 染色体和纺锤体的结构 (116)
4.2.2 有丝分裂的起始调控 (117)
4.2.3 有丝分裂结束的调控 (122)
4.3 丝状真菌有丝分裂后的功能调控 (125)
4.3.1 马达蛋白和有丝分裂 (125)
4.3.2 后有丝分裂的核运动 (126)
4.3.3 多核菌丝细胞中有丝分裂活动的协调 (126)
4.3.4 有丝分裂与分支形成的协调 (127)
4.4讨论 (128)
参考文献 (129)
5 丝状真菌的减数分裂 (133)
5.1 减数分裂过程的概述 (134)
5.1.1 前减数分裂间期 (135)
5.1.2 减数分裂期I的几个主要时期 (135)
5.1.3 减数分裂期Ⅱ (138)
5.2 减数分裂前核配和DNA复制的“检查和清理”机制 (139)
5.2.1 减数分裂前的核配和复制 (139)
5.2.2 减数分裂前“检查和清理”机制 (141)
5.3 减数分裂期的重组 (146)
5.3.1 起始重组 (146)
5.3.2 重组产物的形成 (147)
5.3.3 减数分裂交换受到高度调控 (149)
5.4 同源染色体的识别与配对 (150)
5.4.1 同源染色体配对过程中的彼此识别 (151)
5.4.2 配对是如何发生的? (151)
5.4.3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特殊结构——花束期 (152)
5.4.4 染色体连锁 (154)
5.5 联会复合体与联会 (154)
5.5.1 联会复合体的形成 (155)
5.5.2 联会复合体的形态特性 (156)
5.5.3 联会复合体与重组过程 (156)
5.5.4 重组结与同源交换型的关系 (156)
5.6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分离 (157)
5.6.1 染色体分离的三个先决条件 (157)
5.6.2 染色体和姊妹染色单体分离受到黏聚蛋白复合体的调节 (158)
5.6.3 与姊妹染色单体黏聚及分离相关的其他重要蛋白 (159)
5.6.4 从减数分裂到孢子形成 (160)
5.7 讨论 (161)
参考文献 (162)
6 真菌的极性生长 (167)
6.1 引言 (167)
6.2 决定极性生长的蛋白因子 (168)
6.2.1 极性分泌 (169)
6.2.2 Rho型GTPase (170)
6.2.3Cdc42的极性定位与激活机制 (172)
6.2.4 Cdc42的效应因子 (176)
6.2.5 关于“脂筏” (181)
6.3 酵母的极性生长 (182)
6.3.1 芽殖型酵母极性生长的概貌 (182)
6.3.2 出芽位点的选择 (183)
6.3.3 交配型细胞接合引起的极性生长 (184)
6.4 丝状真菌的极性生长 (185)
6.4.1 顶体 (186)
6.4.2 菌丝生长过程中极性蛋白的定位 (187)
6.4.3 菌丝生长过程中极性蛋白的作用 (188)
6.4.4 细胞骨架在顶体功能发挥过程中的作用 (189)
6.4.5 顶体与极体 (190)
6.5 讨论 (192)
参考文献 (193)
7 真菌无性繁殖—分生孢子的形成 (197)
7.1 从生长到生殖的转变 (198)
7.1.1 分生孢子繁殖过程的诱导 (198)
7.1.2 余生孢子形成的细胞学 (202)
7.2 分生孢子形成的相关基因及其功能 (203)
7.2.1 突变体 (203)
7.2.2 分生孢子形成相关基因及其功能 (204)
7.2.3 小结 (216)
7.3 构巢曲霉无性生殖的中心产孢途径 (216)
7.3.1 生长期 (216)
7.3.2 孢子产生的初始化时期 (217)
7.3.3 孢子生成 (219)
7.3.4 小结 (219)
7.4 分生孢子形成的信号转导途径 (220)
7.4.1 信号转导途径的遗传学 (220)
7.4.2 信号转导途径 (225)
7.4.3 遗传路径的保守性 (227)
7.5 讨论 (228)
参考文献 (229)
8 低等真菌和卵菌有性生殖中的性激素 (233)
8.1 壶菌和接合菌的性激素 (234)
8.1.1 壶菌门 (234)
8.1.2 接合菌门 (236)
8.2 卵菌门的性激素 (244)
8.2.1 性激素的结构 (245)
8.2.2 生物合成 (248)
8.2.3 作用模式 (249)
8.2.4 相关基因的研究 (250)
8.3 讨论 (251)
参考文献 (252)
9 子囊菌有性生殖的交配型和发育的信号转导 (256)
9.1 营养体的亲和性 (257)
9.1.1 营养体的亲和性与不亲和性 (257)
9.1.2 异核体与营养亲和性 (262)
9.2 性和配偶识别——信息素受体系统 (263)
9.2.1 子囊菌的信息素 (263)
9.2.2 信息素受体系统 (266)
9.3 酵母菌交配型和a/α细胞转换 (268)
9.3.1 酵母交配型转换的同宗配合现象 (268)
9.3.2 酵母的交配型 (269)
9.3.3 a/α细胞转换模式及调控基因 (270)
9.4 丝状子囊菌的交配型 (275)
9.4.1 真子囊菌的有性发育和生殖模式 (275)
9.4.2 子囊菌的交配型类型 (277)
9.4.3 丝状子囊菌交配型的结构 (280)
9.5 交配型基因和蛋白的主要特征和功能 (290)
9.5.1 交配型基因和蛋白的主要特征 (290)
9.5.2 通过异源表达对MAT基因进行功能分析 (294)
9.5.3 受精过程中交配型基因的功能 (296)
9.6 子实体发育中的级联信号转导 (299)
9.6.1 内源和外源信号的感知 (299)
9.6.2 信号转导途径 (301)
9.7 讨论 (304)
参考文献 (305)
10 担子菌交配型基因及信号转导途径 (311)
10.1 引言 (311)
10.2 营养亲和性、异核体和核的迁移 (312)
10.2.1 营养亲和性和异核体 (312)
10.2.2 菌丝融合后核的迁移 (314)
10.3 担子菌交配型基因控制的繁殖和发育 (317)
10.3.1 担子菌的性亲和性 (317)
10.3.2 交配型基因调节的发育途径 (319)
10.4 交配型基因的分子分析 (329)
10.4.1 A交配型基因的分子结构 (331)
10.4.2 B基因座编码信息素和受体 (336)
10.5 真菌交配过程中信号途径及其转导因子 (341)
10.5.1 营养菌丝融合与性交配控制的融合 (341)
10.5.2 担子菌交配过程中G蛋白的功能 (343)
10.5.3 单体GrlPase Ras与Cdc42 (345)
10.6 信息素应答与核迁移 (347)
10.6.1 双核菌丝形成时的核迁移 (347)
10.6.2 A文配型及B交配型基因的下游靶点 (348)
10.7 讨论 (349)
参考文献 (350)
11 真菌和卵菌侵染植物的细胞生物学 (357)
11.1 感染的起始期——孢子黏附 (358)
11.1.1 真菌及卵菌孢子到达植物表面 (358)
11.1.2 黏附 (360)
11.2 真菌在植物表面的生长 (363)
11.2.1 真菌孢子出芽萌发 (363)
11.2.2 真菌在植物表面的菌丝生长 (367)
11.2.3 植物表面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68)
11.3 真菌对植物的入侵 (369)
11.3.1 诱导菌丝分化形成附着孢 (370)
11.3.2 附着孢的形态和表面特性 (371)
11.3.3 附着孢穿透寄主细胞壁 (373)
11.4 吸器和胞内菌丝的形成 (375)
11.4.1 活体营养病原体的吸器和胞内菌丝 (375)
11.4.2 真菌在植物组织中的定居:细胞壁分解酶的作用 (377)
11.5 致病因子和寄主抗病性的识别机理 (379)
11.5.1 寄主与吸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379)
11.5.2 活体营养型真菌和卵菌的无毒力蛋白 (380)
11.5.3 效应蛋白的移位传送 (382)
11.5.4 寄主易位的效应蛋白在真菌和卵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 (384)
11.6 讨论 (386)
参考文献 (386)
12 真菌的细胞凋亡和自噬 (391)
12.1 真菌细胞凋亡 (391)
12.1.1 真菌细胞凋亡的特征 (392)
12.1.2 真菌细胞凋亡与发育调控 (395)
12.1.3 真菌细胞凋亡的诱发因素 (397)
12.1.4 真菌细胞凋亡的途径及调控蛋白 (403)
12.1.5 真菌类凋亡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 (406)
12.2 丝状真菌中的细胞白噬 (411)
12.2.1 细胞自噬概述 (411)
12.2.2 参与自噬的蛋白质 (412)
12.2.3 细胞自噬在致病性及病原体—宿主中的相互作用 (416)
12.2.4 真菌繁殖中的细胞自噬作用 (419)
12.2.5 自噬在不亲和反应中细胞程序性死亡中的作用 (421)
12.2.6 细胞自噬在人类机会性致病真菌发病机理中的独特作用 (422)
12.3 讨论 (423)
参考文献 (425)
拉丁学名与中文名称对照表 (432)
主题索引 (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