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立体构成概述
我们生活在三维世界中,日常所接触的各种物体,小到生活用品,大到生活的环境空间,都具有三维的立体形态。构成具有组合、拼装、构造的意思。立体构成就是在三维空间中,把具有三维的形态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拼装、构造,从而创造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全新的三维形态的过程。
除了平面上塑造形象与空间感的图案及绘画艺术外,其他各类造型艺术都应划归立体艺术与立体造型设计的范畴。它们的特点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由此,人们给了它们一个称谓“空间艺术”。
通过对立体构成的学习,掌握观察立体、创造立体、把握立体的方法,培养立体创造的创新意识,熟练运用各种材质,创造出富有美感和实用功效的立体造型。
了解立体构成的起源与发展,掌握基本的设计史理论。
初步掌握立体构成的概念及特点,具备立体造型的审美判断力。
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灵活有效地把握立体造型各要素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表达立体造型的形态关系。
第一节立体构成起源与发展
构成教育起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它开启了20世纪工业文明时代的设计教育新纪元。立体构成作为研究空间立体形态关系的学科,它的形成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雕塑、建筑、绘画及技术等的发展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对立体造型的形态空间的认知与塑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到20世纪的现代派艺术表现形式,都经历了“抽象一具体一抽象”的演变过程。
随着技术、材质和设计观念的发展,20世纪初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使立体构成成为一门专门研究空间形态和空间关系的系统课程,为环境艺术设计、产品造型设计、雕塑等奠定了基础。从宏观上来把握其脉络,立体构成的由来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德国包豪斯—解构主义。
一、立体主义——分解与重构
立体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用几何形体来表达客观对象,即把外部世界以一系列不同平面,在不同时空中的构成方式,进行不同的视觉解析和表现。
1908年,在巴黎秋季沙龙的展览上,当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那些风格新奇独特的作品时,不由得惊叹道:“这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同年,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借马蒂斯的这一说法,对布拉克展于卡思维勒画廊的作品评论说:“布拉克将一切都缩减在立方体之中。”他首先采用“立体主义”这个字眼。后来,作为对毕加索和布拉克所创的画风及画派的指称,“立体主义”名字便约定俗成了。
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亚维农的少女》(1907年,油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如图1?1所示。这幅画可谓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这标志着立体主义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开端,它打破了西方绘画传统中明暗幻觉造型和透视空间表现。这在当时掀起了巨浪,一些年轻的艺术家纷纷对“立体主义”进行探索。
图1?2为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年)创作的《埃斯塔克的房子》(1908年,布面油画,73 cm×59.5 cm,波恩艺术博物馆收藏),他与毕加索同为立体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他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比毕加索小。“立体主义”这一名称还是由他的作品而来的。立体主义运动中有多项创新皆由他作出,例如,将字母及数字引入绘画、采用拼贴的手段等。布拉克的作品多数为静物画和风景画,画风简洁单纯,严谨统一。他比所有其他的立体派画家带来更多的、不可缩减的、具体和一针见血的分析,带来少有的和谐色彩和他的任何同伴都无法比拟的典雅、流畅的线条。
图1?1《亚维农的少女》
图1?2《埃斯塔克的房子》
二、未来主义——速度与力量
未来主义扎根于柏格森和耐茨奇的哲学思想。未来主义描绘运动着的人物形态,并将其进行解析、映叠、重构,通过色线、色点、色束表现光的闪耀与动感。其与立体主义在理念上的最大差异就是它反映的是运动过程中的物体的不同面的重构与解析,同时表现流动中一刹那的光与色。
图1?3《空间连续的独特形体》
未来主义对20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构成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然而,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主义对年轻、速度、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模式中得以体现。
图1?3为波丘尼的作品《空间连续的独特形体》。作品塑造了一个没有头和手的人形,展示出了人物步行时的连续性。这个昂首阔步的人物,用青铜雕成的飘然曲面组成,仿佛人体在急速的前行中向后飘动。曲面的体积没有被实际的人体限制,基本上像是在二维的平面里运动,似乎把绘画的人物转化成了浮雕。波丘尼在创作中采取了动态分析摄影的形式特点,这个形象其实正是站在一定的距离上看到的人的形体的直观感觉,在感性的审美观中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有头有手的、正在连续前进中的人的形体。
三、荷兰风格派——理性与秩序
荷兰风格派主张纯抽象和淳朴,外形上缩减到几何形状,而且颜色只使用黑与白的原色,也被称为新塑造主义。荷兰风格派正式成立于1917年,其核心人物是艺术家蒙德里安和画家凡?杜斯堡。
风格派从一开始就追求艺术的“抽象和简化”。它反对个性,排除一切表现成分而致力于探索一种人类共通的纯精神性表达,即纯粹抽象。艺术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简化物象直至本身的艺术元素。因而,平面、直线、矩形成为艺术中的支柱,色彩亦减至红黄蓝三原色及黑白灰三非色。图1?4《红、黄、蓝的构成》和图1?5《百老汇爵士乐》都是蒙德里安的代表作,对现代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于风格派的这种艺术目标,蒙德里安更喜欢用“新造型主义”一词来表达。他把新造型主义解释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自然的丰富多彩就可以压缩为有一定关系的造型表现。艺术成为一种如同数学一样精确地表达宇宙基本特征的直觉手段。
从20世纪20年代起,风格派就越出荷兰国界,成为欧洲前卫的艺术先锋。其美学思想渗入各国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等诸多领域,尤其对现代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图1?6和图1?7是风格派建筑师里特维德设计的嵌入式和可移动家具,在概念上为几何形和抽象形式。如图1?8所示,里特维德所设计的席勒住宅展示了风格派建筑的典型特征。该作品完整地体现了风格派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
图1?4《红、黄、蓝的构成》
图1?5《百老汇爵士乐》
图1?6嵌入式家具
图1?7可移动家具
图1?8席勒住宅
四、俄国构成主义——走向纯抽象
构成主义一词最初出现在加波和佩夫斯纳1920年所发表的《现实主义宣言》中,而实际上,构成主义艺术早在1913年就随着塔特林的“绘画浮雕”——抽象几何结构在俄国产生了。构成主义艺术最初受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影响。它反对用艺术来模仿其他事物,力图切断艺术与自然现象的一切联系,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现实和一种纯粹的或绝对的形式艺术。
构成主义的目的是改变旧的社会意识,提倡用新的观念去理解艺术工作和艺术在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明确提出设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而这种设计运动在艺术领域中被称为“至上主义”。 在设计上他们彻底抛弃从具象形态中提取造型主题,再现自然形象的几何抽象的表现力。如图1?9所示为构成主义作品,构成主义从形态关系出发,更多探索纯粹几何形态的构成性,以感觉性、自由性的方法创作作品。
案例说明如下。
建筑师:符拉基米尔?塔特林。
设计地点:莫斯科,彼得格勒。
时间:1919—1920年。
建筑式样:纪念塔。
塔特林在1919年受十月革命政权文化部的委托创作《第三国际纪念碑》,400多米高的碑身矗立在莫斯科广场,既作为综合艺术的统一,又包含实用的目的。
案例点评:《第三国际纪念碑》是用钢铁制造的一个开放的空间结构。如图1?10所示的模型是《第三国际纪念碑》试图把建筑、雕塑、绘画几种艺术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表现出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建筑师把内部和外部融合起来,由两个圆筒组成一个金字塔,采用铁和玻璃两种材料筑成。圆筒部分以各自不同周长和各自不同速度的回转,组成一个螺旋状高塔。
建筑师以巨大的尺度来表现革命精神的崇高志向,以倾斜式的大胆构图来表现巨大的动感,使得整座纪念碑仿佛有了冲破地心引力的宏伟气势。
图1?9构成主义作品
图1?10《第三国际纪念碑》
案例说明如下。
建筑师: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设计地点:巴伦西亚科学城。
时间:1919—1920年。
Santiago Calatrava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之一。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Santiago Calatrava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委托给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Santiago Calatrava,全世界的建筑师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Santiago Calatrava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
案例点评:由于Santiago Calatrava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源泉。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巴伦西亚科学城如图1?11所示。
图1?11巴伦西亚科学城
五、德国包豪斯学院——艺术与技术
包豪斯学院是继“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之后,对现代设计构成重大影响的20世纪早期著名的设计学府。它诞生于工业社会的高速成长期:高速增长的物质和消费需求伴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传统的审美观受到严重的挑战,新旧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层出不穷。包豪斯学院秉承了前人的探索成果,终于破壳而出,在存留的短短13年时间里,培养出了一批遍及各个设计领域的杰出人才,以崭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教育思想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础。包豪斯学院构成教学体系的形成,则间接受益于时代大背景,直接受益于现代艺术运动中出现的荷兰“风格派”艺术和俄国“构成主义”艺术。它们分别从分解和成形两个方面加强了对抽象形象的理解,它们几乎同时对包豪斯学院设计教育产生影响,从而改变了包豪斯学院初期、由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创立的设计初步教学方案,建立了莫霍利?纳吉(Laszlo Hoholy Nagy)提出的新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并通过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得到发展。设计基础的构成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并能够更好地实现包豪斯学院教育家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教育理念。
这种理性的科学设计法则奠定了立体构成教学的基础。围绕着这种思想,形成了一批卓越的艺术教师队伍。其中有康定斯基、扎纳?埃腾、拉兹洛?莫霍利、蒙德里安等。他们对整个社会及人类所作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使包豪斯学院成为全人类共同迈进20世纪工业文明的鲜明标志,是现代造型和设计理念的摇篮和发源地。
六、解构主义——破坏和分解
解构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法国,其领袖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年)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中演化出来的。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解构主义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解构主义是当时非常新派的艺术思潮,将既定的设计规则加以颠倒,反对形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地变化等,认为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给人一种新奇、不安全的感觉。
解构主义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的充分表达,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特征,但是这种破碎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形式,是他对于空间本身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设计的所谓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形式感。
案例说明如下。
建筑师:屈米(Bernard Tschumi)。
设计地点:法国?巴黎的东北角,拉?维莱特公园。
时间:1982年。
建筑样式: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巴黎建造的九大工程之一。
公园在建造之初的目标就定为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自然生态、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开放性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建成后的拉维莱特公园展示了法国的优雅,巴黎的现代、热情奔放,具体到音乐、绘画、雕塑等,甚至还有被认为是最优雅的语言——法语的展示。
案例点评:公园面积约55公顷,乌尔克运河把公园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区展示科技与未来的景象,南区以艺术氛围为主题。公园被屈米用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点就是26个红色的点景物(folie),出现在120 m×120 m的方格网的交点上,有些仅作为点的要素存在,有些folie作为信息中心、小卖饮食、咖啡吧、手工艺室、医务室之用。线的要素有长廊和一条贯穿全园的弯弯曲曲的小径,这条小径联系了公园的十个主题园,也是一条公园的最佳游览路线,徜徉其间,公园的几乎所有特色景观与游憩活动都一一网罗。面的要素就是十个主题园,包括镜园、恐怖童话园、风园、雾园、竹园等。其中的三个:沙丘园、空中杂技园、龙园是专门为孩子设计的。沙丘园把孩子按年龄分成了两组,稍微大点的孩子可以在波浪形的塑胶场地上玩滑轮、爬坡等,波浪形的侧面有攀爬架、滚筒等,还在有些地方设置了望远镜、高度各异的坐凳等游玩设施。小些的孩子在另一个区域由家长陪同,可以在沙坑上、大气垫床,还有边上的组合器械上玩耍。龙园有抽象龙型的雕塑在园中穿梭,孩子在龙的上面上窜下跳。空中杂技园有许多大小各异的下装弹簧的弹跳圆凳,孩子在上面蹦跳,为找身体平衡,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杂技动作。乐园里欢笑不断,为公园带来了欢快、热闹的气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构成教育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得到普及。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才逐步深入,80年代末,基本在大中专院校普及,确定三大构成课程。到现在,立体构成的教学方法规范、教学形式丰富多样。立体构成专门用于多学科交叉的立体造型研究,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美学、数学、逻辑学、物理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为一体,并通过设计形成理想的构成形态,是功能性很强的立体造型。拉?维莱特公园如图1?12所示。
图1?12解构主义代表作:拉?维莱特公园
第二节艺术设计与立体构成
如果说设计属于造物活动,那么它的基本内容就是从构思计划、视觉表达到工艺造型的一个过程。艺术设计与工程设计的不同在于,它不只是从技术的角度考虑造物过程中,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功能合理、机械运转协调的目的;而是把造物过程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放置在首位,在人与物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界面,让人们在使用时感觉到既舒适、方便又美观,因此常被称为“实用艺术”。
一、立体构成的定义
(1)立体——具有三维度的空间。
(2)构成——具有组合、拼装、构造的意思。
(3)立体构成——在三度空间中,把具有三维的形态要素,按照形式美的构成原理,进行组合、拼装、构造,从而创造一个符合设计意图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全新的三位形态的过程。
立体构成既属于基础造型,又属于专业设计,在国际上被称为“构成学”,主要研究如何通过造型观念、逻辑分析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塑造出新造型,提升并加强抽象的造型构思能力和具体实施能力,是一门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立体构成是对形态创造的方法和造型技巧的认知及对造型材料的体验,是运用相应的工具和材料,利用多种造型手段和技巧,通过加工、制作来塑造所创造的立体形态,并以三维的立体空间形态予以表现的过程与结果。
立体构成所创造的形态具有二维空间所无法替代的厚重感和分量感,因其存在真实性和展示性而具备了可信性与观瞻性。设计者因享有全方位的造型空间和展示空间,使得造型的创作具有较大的空间施展余地,并更具有挑战性。人们亦能多视角地观察、感受和欣赏到通过构成的造型原理创造出的三维空间形态,体会和享受立体造型带来审美情趣及实效性。
立体构成可为现代造型设计提供广泛的构思方法和新颖的构思方案,能积极地锻炼立体形象的想象力,对空间范围的直觉判断力,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强度及可塑性、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有效造型形式。立体构成是探讨实际空间和形体之间关系的重要过程,立体造型设计是适应工业化批量生产的重要的有效途径之一。
(1)立体构成是一门研究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的美的立体形态的学科。
(2)整个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任何形态可以还原到点、线、面,而点、线、面又可以组合成任何形态。
(3)立体构成的探求包括对材料形、色、质等心理效能的探求和材料强度的探求,加工工艺等物理效能的探求几个方面。
(4)立体构成是对实际的空间和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过程。空间的范围决定了人类活动和生存的世界,而空间却又受占据空间的形体的限制,艺术家要在空间里表述自己的设想,自然要创造空间里的形体。
(5)立体构成中形态与形状有着本质的区别,物体中的某个形状仅是形态的无数面向中的一个面向的外廓,而形态是由无数形状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二、立体构成的特点
立体构成既是视觉的,也是触觉的,是以材料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造型规律和审美原理,通过对材料的体验和理解来加强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运用。立体构成包含了对材料的质地、肌理、色泽、强度及加工方式与制作工艺等物理效能的了解与探求,是探索和研究在三维空间中以立体形态塑造新型、创造新视觉及构造新的空间环境。
图1?13展示区设计中的运用表现
立体构成以追求创新思维为目的,在纯粹以美的形态为标准或人性化造型的塑造过程中,将美感、人性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塑造出既富有时代的美感特征又散发出人性光芒的立体形态。立体构成的思维训练之重点,是将文化内涵和风格特点等设计理念注入立体造型的表现语言中,其造型设计不受自然形态和人工造型的制约,因此在运用现代科学的造型方法和加工工艺,赋予传统材料以新的造型语言的同时,大胆地尝试对新兴材料具有个性化和专业化造型设计的立体思维训练。
新科技为造型设计开启了新材料、新技术、新时代的新元素之窗,为组合并塑造出新颖别致、富于个性、具备一定借鉴与应用价值的立体构成形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图1?13所示展示区设计中的运用表现。
第三节立体构成的空间意识
一、立体造型与空间构成
这里所指的立体是具有体积或块面的实实在在的形体,它能占据一定的空间和位置,是三维的空间实体。
立体造型是由立体的构成元素相组合而构成具体的立体形态,是具有一定的分量和体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造型构成。它在研究抽象造型的构成理论基础上,以抽象的形式语言去反映和表现社会现象与自然形态。在现代艺术美学中,这种抽象的构成美是对传统的具象艺术美的提炼与升华,是人类在总结了美术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人的心理空间不断扩展所出现的新的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在领悟宇宙及改造世界中的视觉革命和时代变革。
在立体造型中,空间离不开形体的塑造,形体与空间相辅相成,形体塑造于空间,空间又以形体为界定。立体构成塑造的形态形成或创造出了一定的空间,这种空间既可以是实用空间,亦可是艺术的审美空间,其创作往往根据主题内容、应用范围、使用地点及造型材料、制作工艺等情况而决定。
塑造三维立体空间形态的造型方法,是一个由分割至组合,由组合到精练的形态构成过程。任何形态的创造均以点、线、面为构成元素,是对解决材料、材质的强度、形状、色泽及加工工艺等个性与共性问题的探讨,是对综合材料的选择、运用和加工工艺及把握形态表现方式的研究。立体形态的构成材料很多,因此在使用及构造过程中还须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一般材料有纸、布、竹、木、泥、石、玻璃、塑料、金属等,它们的强度、柔软度、韧性、张力、压缩力、可塑性及色彩等因素都会对形体塑造产生影响。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各种现成品和废品去创造各种形态造型。对于不同材料的加工工艺,也有不同的操作技能,如折叠、刨削、锯锉、凿钻、切割、烧烫、拼贴、焊接、镶嵌、勾挂、拧绞等工艺,都须要反复去实践方能熟练掌握,从而培养和锻炼动手能力。
二、立体构成的空间意识
立体空间是以实际的形体为中心而产生的空间,因为能占据一定的空间和位置,故而又存在着实际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本质差异。
虚拟空间是以塑造出的实际形态空间为前提,由实际空间的立体造型相连接围合而产生的空间,如图1?14所示。在设计中通常也称之为虚形和实形,虚形即为虚拟空间,实形则称实际空间。如图1?15所示实体空间的内部设计与图1?16所示日本MIHO博物馆(贝聿铭设计)内部空间设计,在设计中虚实运用得当,获得了事半功倍的造型效果。
图1?14虚拟空间
图1?15实体空间的内部设计
图1?16日本MIHO博物馆内部空间设计
塑造形体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立体形态的本质特征,探索立体形态各元素之间的造型法则,把握造型的体积、块面、空间及力学关系,掌握好各种材料加工的表现技能,理解任何形体都可还原到点、线、面构成中的造型原理。如果对各种形态的造型进行“简化”,那么在繁杂的形态都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将它提炼归纳到几何形中,并以立方体、圆锥体、球体、矩形体等形状来塑造新形。若把某商业区视为一个构成体,其中的建筑、店面、绿化、雕塑、路牌、灯光、广告等都可归纳到点、线、面的构成中。而再“简化”的形体亦可“丰富”其造型,比如将多个相同的立方体或不同形状的几何形体进行组合,即能塑造出造型各异的立体形态。以商业区为例,商业区的建筑多是方形,然而有的建筑则在方形的房顶上添加了三角形或圆形,这就使建筑的外形变得丰富、美观而独具个性。园林绿化更是善于在几何形的基础上滋生出各式各样的造型来,甚至能将几何的抽象造型具象化,塑造出动物、文字等生动的立体植物形态。
如果将立体造型的方式与法则应用于诸多领域,渗透于造型之外的广阔范畴,融入艺术、文学、数学、力学、哲学、宗教、音乐、电影等各门类之内涵,就要熟悉和了解现代艺术发展史,不断地总结积累多方面经验和洞察社会的现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只有将立体构成拓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去,才能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及艺术才能。因此,立体造型不仅能训练抽象思维的表达能力,更能提高解读和识别当代视觉文化,培养形体空间的思维与转换能力。
第四节立体构成与形态创造
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形状”或“造形”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艺术设计尽管也属造型艺术之列,但使用频率更高的词汇却是“形态”。这是因为造型或造形更加注重艺术形象的塑造,表现或再现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既有人物形象也有自然形象。以视觉要素为主完成的空间造型,如服装、器皿、居室及汽车等。虽然也塑造艺术形象,但往往不须要再现生活中的人物或景物,只受功能、材料和工艺的制约,不受形象性因素的束缚,由此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造型方法所产生的形象称为“形态”。
(1)形状——物质形态在特定位置、特定距离、特定角度与特殊环境等条件下,呈现出的物质外貌。
(2)形态——物质形态的整个外貌,是物质的表象。从物质的现实性讲,形态分为自然形态和人造形态。图1?17为自然形态,图1?18为人造形态。
图1?17自然形态
图1?18人造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