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刷新封面 镜头在说话:电影造型语言分析(插图版)
定 价:49.8 元
丛书名:大学堂
- 作者:梁明,李力 著
- 出版时间:2010/4/1
- ISBN:9787510018039
-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中图法分类:J931
- 页码:27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电影专业教学的经验以及艺术创作的实践和总结,以二十余部国内外优秀影片以及重要导演、摄影师为案例,从电影造型元素与视觉效果、电影摄影的创作技巧和方法等角度深入研究,详细剖析色彩、运动摄影、光线、空间、环境、景别、风格等影像语言的各个要素,帮助读者认识视觉语言的规律和解读影像的方法。同时,本书还是对摄影创作的理论总结,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的意见,结构清晰,文字优美,配有大量影片插图,帮助读者把握影像创作的窍门,无论对电影专业的学生,还是对正在电影创作一线工作的创作者,都是一本需要仔细精读的教材和实用的参考书。
电影造型语言分析,色彩、运动、光线、空间、环境与景别、风格第五代导演、金鸡奖最佳摄影获得者带你认识视觉语言的规律、把握影像创作的窍门。这部专著的出版,对于中国电影摄影的创作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对学生学习电影摄影和电影创作有非常多的帮助。
第一章 色彩 《两个人的芭蕾》:将感动视觉化传达 一、整体风格:蓝灰基调 二、有光、有色,就有舞台 三、红色温暖、象征符号 1.红绸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2.红旗袍:母亲心中的美梦 《剪刀手爱德华》:彩色童话与黑白寓言 一、影片主要色彩读解 1.灰黑系列 (1)环境:深灰古堡 (2)人物:爱德华 2.粉色系列 3.绿色树雕的美丽与和谐 4.白色冰雕与雪花 二、色彩双重对比 1.环境色彩的对比 (1)故事讲述与故事发生 (2)灰色古堡与童话社区 (3)古堡、社区自身:内外对比 2.人物色彩比较:服装与内心 (1)爱德华 (2)小镇人 (3)爱德华与小镇人 三、童话性质:忧伤而温情 《暖》的回忆碎片:一块冷一块暖 一、永恒回乡主题与诗意现实主义影像风格 二、冷暖色调交织、前因后果纠缠的双时空 三、秋千与镜子:代表虚幻的造型符号 《我的1919》:一幅历史的写生油画 一、现实主义绘画和电影 二、形式追求:黑白时空与彩色时空 ……第二章 运动摄影第三章 光线第四章 空间、环境与景别第五章 风格跋出版后记
梁明,第五代电影导演、摄影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摄影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78班,后留校任教。1995年获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电影制作最高学位,在美曾创办华夏电视台并任台长。任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电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电影高新科技委员会副会长,北京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导演协会会员,《当代电影》杂志编委,第26、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曾获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4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主要电影作品有:《夏天,有风吹过》、《黑楼孤魂》、《黑眼睛》、《两个人的芭蕾》、《谁主沉浮》、《五颗子弹》、《女帅男兵》等。与李力合著《电影色彩学》(获高教影视协会著作一等奖)、《影视摄影艺术学》,其他译著有《电影和电视制作》、《电影故事板的艺术》等。李力,电影学博士、作家、编剧,中国传媒大学讲师,主讲《影视色彩学》。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家协会会员。曾任《追求》、《时尚》、《深圳都市报》、《人文荆州》等多家报刊杂志专栏作家,发表影评、书评、小说、散文数十万字。主要电影编剧作品:《夏天,有风吹过》、《童话》、《等开花》等。为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大型电视专题片撰稿作品:《新中国、新气象》十集、《新中国、新四季》六集;《北京发现》三十集,《友谊之路》十集等。曾获2004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2009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序言 缜于丰富密于详尽前言第一章 色彩 《两个人的芭蕾》:将感动视觉化传达 一、整体风格:蓝灰基调 二、有光、有色,就有舞台 三、红色温暖、象征符号 1.红绸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2.红旗袍:母亲心中的美梦 《剪刀手爱德华》:彩色童话与黑白寓言 一、影片主要色彩读解 1.灰黑系列 (1)环境:深灰古堡 (2)人物:爱德华 2.粉色系列 3.绿色树雕的美丽与和谐 4.白色冰雕与雪花 二、色彩双重对比 1.环境色彩的对比 (1)故事讲述与故事发生 (2)灰色古堡与童话社区 (3)古堡、社区自身:内外对比 2.人物色彩比较:服装与内心 (1)爱德华 (2)小镇人 (3)爱德华与小镇人 三、童话性质:忧伤而温情 《暖》的回忆碎片:一块冷一块暖 一、永恒回乡主题与诗意现实主义影像风格 二、冷暖色调交织、前因后果纠缠的双时空 三、秋千与镜子:代表虚幻的造型符号 《我的1919》:一幅历史的写生油画 一、现实主义绘画和电影 二、形式追求:黑白时空与彩色时空 ……第二章 运动摄影第三章 光线第四章 空间、环境与景别第五章 风格跋出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