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刻分析了学科发展规律和趋势, 以大跨度的历史视角阐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提出了面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科战略思路, 对新科技革命的学科基础与准备作了论述, 并针对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建议。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本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学部历时两年多联合开展研究的重要成果,凝聚着600多位院士、专家的智慧和心血,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洞悉学科发展规律、了解前沿领域和重点方向及开展科技创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本书深刻分析了学科发展规律和趋势,以大跨度的历史视角阐释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提出了面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科战略思路,对新科技革命的学科基础与准备作了论述,并针对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不仅对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师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科技管理者和社会公众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权威读本。
目录
总序(路甬祥陈宜瑜)/i
前言/v
第一部分 2011~202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总论
第一章 导言/003
第二章 学科发展规律性认识/005
第一节 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005
第二节 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012
第三章 学科发展趋势/015
第一节 学科发展整体趋势/015
第二节 各学科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016
一、数学/016
二、物理学/017
三、化学/018
四、天文学/019
五、地球科学/020
六、生物学/021
七、力学/022
八、农业科学/023
九、医学/024
十、资源与环境科学/025
十一、能源科学/026
十二、工程科学/027
十三、材料科学/027
十四、信息科学/028
十五、脑与认知科学/029
十六、空间科学/030
十七、海洋科学/031
十八、纳米科学/031
十九、管理科学/032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034
第一节 历史的启示/034
第二节 面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科战略思路/036
第五章 新科技革命的学科基础与准备/038
第六章 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042
第一节 我国学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042
第二节 政策建议/043
第二部 分延伸阅读
1.学科知识体系的演变/047
2.中国学科知识体系的转变/053
3.科研机构/056
4.大学与技术学院/059
5.科学共同体/061
6.学术团体/065
7.中国科学院学部/068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部/071
9.力学世界观/075
10.工程技术的科学化与学科发展/078
11.从生物学到生命科学/082
12.大科学/085
13.学科交叉的范例:核磁共振/088
14.曼哈顿工程/089
15.阿波罗登月计划/090
16.创新密集期案例/093
17.《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097
18.拉瓦锡与《化学纲要》/099
19.学科分布的变化态势:世界SCIE论文产出的计量分析/100
20.量子调控/102
21.源自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创新——以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为例/104
22. NBIC会聚技术/106
23.基于引文网络的学科交叉关系/110
24.数据密集型的科研范式/114
25.电磁理论、电力技术与无线通信/118
26.后IP技术/120
27.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121
28.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24
29.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优势学科结构比较/126
30.伽利略/129
31.废科举与学制改革/132
32.我国与国际上的学科分类/135
星系中央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和星系核的剧烈活动;银河系的结构、子结构和形成历史,大质量恒星的形成机制,超新星、伽马射线暴及致密天体的爆发机理,极端贫金属星的搜寻和性质,系外行星系统的搜寻、形成和演化,系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和探测;太阳大气的磁场、结构和动力学,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以及这些物理过程对日地空间环境的影响;太阳系小天体的性质、构造和运动过程,以及对近地小行星探测进行危险评估;微角秒精度多波段参考架的建立和参考架连接,行星系统的动力学等。
3.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暗物质与暗能量,宇宙结构的形成与演化,星系和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与演化,银河系结构与演化和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包括地外生命)的搜寻,恒星的形成和结构与演化,太阳内部结构、磁场和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及其应用,新一代地面和空间天文技术方法等。五、地球科学1.发展趋势国际地球科学正向宏观与微观、单学科深入与多学科系统集成、最新观测分析技术与数值模拟和模型预测,以及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相结合的研究转变。提高对行星地球的认知水平和解决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问题,成为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将行星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交叉集成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新技术体系与观测和模拟平台成为地球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支撑;全球和区域大型合作研究计划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面向社会、服务用户、实现有序地球管理及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