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第17辑《北大讲座》文集,内中具体收录了:《北京大学精神的解读》、《重温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蔡元培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五四”后至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北京风物与北大精神》等文章。
讲座是北大最别致的一道校园风景,讲座如果在大学里消失,校园文化便会成为戈壁上的涓涓细流。虽澄澈,但孱弱且短暂,并且,讲堂上智慧的闪光不应只局限于校园,而应该走出去,给所有爱智慧的人,以聆听大师的教诲的机会,去亲身体会细流是如何变成汹涌的波涛奔腾至海的。
北京大学精神的解读
重温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
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蔡元培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
一所大学和一个国家——北京大学的故事
毛泽东与北京大学的三段情缘
电影中的北大与北大人的电影
“五四”后至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
马寅初精神对我学术生涯的启示
温故知新——追寻哲学系前贤们的足迹
支撑起西南联大的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北大校园近代建筑
北京风物与北大精神
快速成长期北京大学校园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传统最深厚的大学
浅议北大精神
北大生存心态的形成和再生产
北大的源头在哪里?
重温蔡元培先生的大学理念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学,今天这个场地使我感觉又回到了教室,是一个平常上课的地方,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我可能讲起来比较自然一点。
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要重新温习一下在北京大学历史上一位开创性的人物,我们看看他在九十年前是怎么办大学的。北大的同学,你们在这儿受教育一定要知道蔡元培先生,他是我们20世纪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界的贡献可能是无人能比的。他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人,你们不能够想象,在清代,他是进士,并且做过翰林学士。在那个年代,像梁启超、康有为等人,他们都是在这科举时代转建来的,但是就没有人像蔡元培有那么高的地位,他当时是翰林学士,可以算翰林院数一数二的学者了,也可以说在那个年代,他已经得到学术界、政界、社会各界的认可,可以说他做任何事情的条件都是最优越的。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如果有人做到进士,到了翰林院,那么他的人生就到达巅峰了,从此以后便可以高枕无忧地做大官了。但是,虽然蔡元培先生在旧社会已经有了这样的地位,但是他后来完全没有沉溺在如此优越的外部环境中而不思进取。蔡元培先生二十几岁开始学日文,三十几岁到四十岁左右到欧洲游学。他在德国柏林学习德文,然后到德国的大学里听课,他在德国呆了整整四年,完完全全地把他过去在旧社会得到的所有的荣誉全部放弃,开始了全新的人生。对于他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京大学几乎脱胎换骨,彻底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