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乌托邦批评:深度诠释(修正版)(心怀“乌托邦”理想人士不得不看的中国读本!)
定 价:48 元
- 作者:李小江 著
- 出版时间:2013/7/1
- ISBN:9787208114531
-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07.425
- 页码:57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以《狼图腾》为批评平台,试图建立一种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分析范畴:后乌托邦批评。作者从符号学、语言学、宗教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哲学、民俗等十二个领域全面诠释分析了《狼图腾》所蕴含的复杂寓意系统,力图通过对《狼图腾》这一充满复杂寓意的文本的批评,还原“问题”,“让语言还乡”;并将文本“纳入历史的认知序列”,得以“重返现场”,“呼应并成全我们曾经的社会实践和历史作为,为那些朝向乌托邦的探索而长久失语的经验找到尊严而得体的话语平台”。
心怀“乌托邦”理想人士不得不看的中国读本! ——修复“乌托邦之舟”,在“理想”破灭的地方架起续接理想的桥梁 ——《狼图腾》:一本毁誉参半的“后时代”长篇寓言小说 ——《后乌托邦批评》:一本将“诠释学”和“对话批评”相结合的中国读本。
李小江,1951年生于江西九江。先后在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大连大学任教。曾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系、美国国家自然博物馆、美国东北大学历史系、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和日本御茶水大学性别研究所特聘教授。主要著有《夏娃的探索》(1987)、《性沟》(1989)、《女性审美意识探微》(1990)、《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2005)、《对话汪晖:现代中国问题——管窥中国大陆学术风向与镜像(1990—2011)》(2013)等。
前言:“寓言式书写”与“后乌托邦批评”
上篇:文本分析
一 《狼图腾》讲述了怎样一些故事?
——作为寓言:“狼图腾”的品质与特点
1.关于寓言和现代寓言
2.关于狼的母题寻踪
3.《狼图腾》的叙事策略
二 《狼图腾》为什么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作为小说:后现代语境中的主体易位
1.主题草原逻辑:元自然生存
2.主角 草原狼:元自由精神
3.情节小狼的故事:自由之死
4.悲剧草原末日:自然之死
三 《狼图腾》是怎样抓住人心的?
——作为美学:后现代移情效应的示范读本
前言:“寓言式书写”与“后乌托邦批评”
上篇:文本分析
一 《狼图腾》讲述了怎样一些故事?
——作为寓言:“狼图腾”的品质与特点
1.关于寓言和现代寓言
2.关于狼的母题寻踪
3.《狼图腾》的叙事策略
二 《狼图腾》为什么拥有广泛的读者群?
——作为小说:后现代语境中的主体易位
1.主题草原逻辑:元自然生存
2.主角 草原狼:元自由精神
3.情节小狼的故事:自由之死
4.悲剧草原末日:自然之死
三 《狼图腾》是怎样抓住人心的?
——作为美学:后现代移情效应的示范读本
1.生态体系
(1)结构:位所与“异位”
(2)节奏:自转与“突转”
2.生命语系
(1)场景:动作性词语
(2)细节:感受性词汇
下篇:寓意索隐
四 《狼图腾》承载着多少寓意?——乌托邦之舟:难以抵达彼岸的救赎之旅
1.从符号学看:狼书中潜伏着多少“意味”?
2.从语言学看:“翻译”与“代言”是否可能?
3.从宗教学看:狼是怎样成为图腾的?
4.从人类学看:人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5.从性别学看:无“性”,还是“有性的”?
6.从生态学看:人类还有多少选择空间?
7.从文化学看:文明的较量中谁是赢家?
8.从经济学看:“劳动”距“富强”有多远?
9.从政治学看:你用什么武器征服草原?
10.从史学看:“自然”的故事在哪里终结?
11.从哲学看:“自由”的前方是什么?
12.从民俗学看:有限利用还是有限生存?
五 《狼图腾》何以引出截然相反的情绪和意见?
——后殖民批判:寓意在“思想”中自我消解
1.关于对话(1):战争与和平
2.关于对话(2):国民性问题
3.关于“讲座”:中国与世界
4.关于作者:告别革命?
小结:《狼图腾》内外的话语空间
——作为批评:诠释与必要的“过度诠释”
1.“后”话语在旅行中遇险
2.“第二世界”的失踪与回归
3.后乌托邦批评与“后”的终结
修正版后记:乌托邦之困
让人做狼的配角,人类社会因此也成为可有可无 的配料,进进出 出都是无足轻重的事,作者因此选择让它整体性的“ 退场”。
退场是省略的一种手法,两者却有不同的审美效 果。省略导致 “联想”,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退场是在不知情的 前提下根本“不 想”——正是因为不知不想,读者才可能把心思和情 绪完全交给草原 和草原狼,不动声色地实现了情感的移出。因此我们 才有可能看到那 种未经人类打扰的元自然生存状态(下章将专门讨论 ):草木花树,虫鸟 禽兽,天空大地,春夏秋冬……而与此无关的人间事 项,轻描淡写,随 时准备退场。只有让地球的霸主“人类社会”全面退 出,我们才可能不 带世间杂念(包括各种价值判断和道德观念),全身 心赤条条地进入草原 (自然),在移情效应的引导下获得新知。
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由此引出了《狼图腾》最主要的寓意:重新命名 ——不同于雅各 布森(Roman Jakobson)的“重新措辞” (rephrase),它不是在语言范畴内 寻找翻译的符号,不是在“意义”层面上做概念转换 ,而是设法回到文 明以前的起点上重新开始:还原到原生态的自然场景 中,借助元自然 的力量,以逼真写实的方法再现“真”。为此,它提 供了一双始终在场 的眼睛:陈阵(等知青)——他(们)有和读者相似 的视角,使用同样的语 言,所有他(们)的亲历和目睹,都会成为读者可能 接受的证词。这一 来,写实的力量凸显出来:在“真实”的场景中“重 新命名”。社会的退 场成为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在“社会”全面退出的前 提下,人们才可能 对“自然”重新命名,这与后现代的方向是背道而驰 的。后现代主义并 不承担“重新命名”这一使命,确切地说,它从不许 诺任何使命。但凡 涉及使命,便与后现代分道扬镳,不经意间上了朝向 乌托邦的暗道。
这时再看《狼图腾》,三大故事其实安排了不同性质 的三种叙事策略: 其一,在以草原和草原狼为主题的生态小说中, 它的叙事策略是 后现代的,可以在后现代主义叙事框架中做到位的分 析。这是本书第 二章(作为小说)和第三章(作为美学)中着力要讨 论的问题。
其二,小狼的故事,有关自由与奴役以及人化自 然问题,涉及游牧 与农耕文明的较量、草原人与外来户的矛盾……是典 型的后殖民问题 (本书第四、五章将逐一讨论)。其叙事策略近乎政 治策略,在后殖民理 论中很容易得到释怀的解说。
其三,难了,有关《狼图腾》中最重要的主题。
作为一本谈论信仰 的书,无论后现代理论还是后殖民批判,在它面前都 无能为力,后乌托 邦批评在这种情况下被迫出台,对应着隐匿在草原故 事背后悄然放行 的乌托邦——狼图腾——之舟。
接下来的问题很有趣: ——“狼图腾”是一个乌托邦符号吗? 如是, ——《狼图腾》会是一部乌托邦寓言吗? “狼图腾”是一个乌托邦符号,放在“草原/文 革”背景上看,在在都 是“后”的印记;无论从自然还是从社会角度,都可 以看它是一部典型 的后乌托邦寓言。
早三十年前,乌托邦作品出现在这里不是什么奇 怪的事。而今, 在“反面乌托邦”(negative utopia)乃至“反乌 托邦”(anti-utopia)昌盛的后 时代,事情不是那么简单。“乌托邦这个主题限制了 作品自身的艺术 含量。”如果仅仅把狼书看作乌托邦写作,不妨应了 朋友劝说,“不必 把牛刀架在鸡脖子上”,任凭作者去成全他“一个人 的信仰”。我们见 多甚至腻味了乌托邦作品,是因为“多数乌托邦作品 对主人公形象的 刻画过于肤浅……至多只是作为某种观念或社会生活 图景的见证人 而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狼图腾》中扑 面而来的乌托邦气 息?在乌托邦范畴中,文学作品又怎么可能获得足够 的阐释空间? “乌托邦”(Utopia)一词始见于托马斯·莫尔 的小说《乌托邦》(1516 年),原意是乌有之乡。乌托邦作品着眼于人的集体 存在模式,表达人 类期盼“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理想社会的愿望”。
19世纪是乌托邦 理论昌盛的世纪。20世纪人们将各种乌托邦理论转为 社会实践,从 成功到失败,从希望到失望……乌托邦不仅保留了它 原本已经具有的 “空想”、“不切实际”的含义,一时成为“红色帝 国”和“集体暴力”的代 名词。经验告诉我们,倘若仅仅在传统乌托邦(即“ 蓝图派”)范畴内, 一切事物被规范,没有批评的阐释空间。但是,如果 放在“后”语境中, 就像现代主义之后有后现代批评、殖民主义之后有后 殖民批评,在乌 托邦实践和后乌托邦文本诞生之后,是否会有“后乌 托邦批评”相应跟 进呢? 我在这里径自将后乌托邦批评用作分析工具,因 为不能回避《狼 图腾》中那浓郁的乌托邦气息。作为诚实的批评,在 这个书写(草原 狼)“失败”和(草原人)“绝望”的故事里,你不 能不正视它其实企图承载 的人文理想。当你无所牵挂将它置于后乌托邦分析范 畴中,它在获释 的同时,也在逼迫我们追踪一个悖逆的乌托邦问题: 狼怎么可以成为 图腾呢? 图腾是一个信仰符号。
“狼”成为信仰符号,这本身就是对乌托邦理想 的挑战,很有些反 攻战的味道,只在话语转换中便悄然颠覆了乌托邦的 传统王国,让它 原本是“美好”、“善良”的寓意化为碎片;在挑战 传统“善”(如羊)的同 时,也嘲讽了传统的乌托邦理想——这是典型的后现 代风格,由此可 以引出后现代批评。后现代在这里不再是破坏的能手 ,难得它作为建 设性的因素与狼一起从舞台“正面”出场,在为狼正 名的同时担负起 “重建”的使命。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主体的消解 ,而是易位:从人类 移出,转向草原、草原狼和一切自然生灵。主体在这 里不仅没有消失, 其地位反倒更加稳固。不期后现代走到这里,是“后 ”的绝路,像是绝 路逢生!从这个角度看,狼书贴切地迎合了张隆溪给 出的“讽寓”这 个译名,在后现代基础上将后乌托邦演绎到极致。从 讽寓小说角度 看,“狼图腾”是一个典型的“延异”(differance ),通过不同性质的符号 连接,悄无声息完成了对传统乌托邦逻各斯中心的颠 覆,在时间(即历 史)的进程中实现了自我“变异”。由此可见狼书的 第三种(即信仰小 说)叙事策略。它将“后现代/后殖民”的基本要素 糅合一起,借助“两 后”的合力,在“信仰重建”这一后乌托邦命题上做 足了文章,把重新命 名当作超越的手段,在审美领域中不动声色地完成了 自我救赎。
《狼图腾》的叙事策略是狡黠而复杂的,可见作 者在数十年酝酿打 磨中逐渐成熟的匠心与功力。它将乌托邦理想巧妙地 融入后现代意 识和后殖民批判,以写实为手段,在叙事层面上表现 得忠厚,不耍花 招,给人们一个遵循传统的表象;而在内里寓意中“ 后”劲十足,秋风落 叶,横扫千军……对此,阐释的跟进十分必要;不然 ,我们难免就会在 阅读中被写实迷惑,不自觉地落入作者精心编排设计 的“狼式”陷阱, 动情时百感交集,掩卷后却难置一词。
最后的问题是给我自己的:面对这样的文本,批 评的策略是什么? 后现代批评家戴卫·赫尔曼(David Herman)看 到了后批评的困 难:“传统叙事学一贯主要关注文学叙事,但是后经 典叙事学需要将自 然语言的数据也包括进来;而且要阐释这些数据,还 需要借用人种学、 语言学、认知科学等理论模式并且将它们与其他社会 文化实践结合 起来。” 这可难了! P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