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原稿本)》分为两部分:中文导论和英文原稿。导论部分为四位凯鲁亚克研究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路上”系列小说的解读。英文原稿部分,为杰克·凯鲁亚克1951年花三个星期在八张粘成一条的绘图纸上,打出的《在路上》原稿。这一英文版本中的主人公们均使用真实姓名,1957年维京出版社出版《在路上》(大陆中文版即依据这一版翻译)时,为符合当时出版要求而作的修改和删节,在这一版中也全部恢复和保留。文本中的遣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英文编辑卡纳尔在处理时,都力求能最大程度体现作者写作时的节奏,表现其主张的自发式写作和思绪的自然流动。这不仅是凯鲁亚克的标志性成就,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最重要、最著名和最具启发性的文本之一。“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原书是他1951年4月用三个星期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上一气呵成。2007年《在路上》出版50周年之际,维京出版社首次将未经编辑修改的原稿完整出版,当年被删剪的部分得到还原,人物也一一恢复真名。除英文原稿外,本书还加上了导言和简单注释,完整将《在路上》用原汁原味的凯鲁亚克式英语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自传性代表作,原书是他1951年4月用三个星期在一卷30米长的打字纸上一气呵成。2007年《在路上》出版50周年之际,维京出版社首次将未经编辑修改的原稿完整出版,当年被删剪的部分得到还原,人物也一一恢复真名。除英文原稿外,本书还加上了导言和简单注释,完整将《在路上(原稿本)》用原汁原味的凯鲁亚克式英语呈现给读者。
杰克·凯鲁亚克(JackKerouac,1922-1969),1922年3月12日,凯鲁亚克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父母为法裔美国人,他是家中幼子。他曾在当地天主教和公立学校就读,以橄榄球奖学金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结识爱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尔·卡萨迪等“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大学二年级退学从事文学创作,并辗转于美国海军和商用航运公司等处。1950年,第一部小说《乡镇和城市》出版。1957年的《在路上》问世后,他成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跻身二十世纪最有争议的著名作家行列。他还著有《达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独的旅人》和《孤独天使》等作品。1969年10月21日,凯鲁亚克在佛罗里达圣彼得堡去世,享年47岁。
导论 这一次快了:杰克·凯鲁亚克与《在路上》的创作 重写美国:凯鲁亚克的“地下怪兽”之国 “深入事物的本质”:尼尔·卡萨迪与寻找真实 “直线反而引领你走向死亡”:卷轴打字稿与 当代文学理论致谢文本说明参考文献在路上:原稿本 附录
小说的核心是凯鲁亚克的追求,他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让你夜晚为之辗转反侧、白日为之耿耿于怀的同样的问题——什么是生活?当死亡,那个伪装起来的陌生人,追到你的脚后跟的时候,活着又意味着什么?上帝到底会不会露脸?欢快会不会赶走黑暗?这样的追求是内心的,但是在路上所获的教训,领略到的如诗如画的美国景色的魅力,足以用来启迪和深入阐述精神旅程。凯鲁亚克写作是要让人读懂:这路即是生活之路,生活就是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