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思集(增订本)》由钱伯城著。
《问思集(增订本)》收录了《话说严嵩——兼说明朝至今的气节观》、《端直骏爽风骨峻增——我认识的朱东润先生》、《子展先生二三事——为陈子展先生百年诞辰作》、《预期诚信社会出现》、《细节决定真实:一个立起或坐下的事例》等文章。
钱伯城是古典文学研究家、编审。笔名钱东甫、钱冬父、阳湖、成柏泉、辛雨。常州人。1937年后,曾任上海生活书店练习生,上海《文汇报》社资料人员,中学语文教员。《问思集(增订本)》是其杂著选集,收录了《话说严嵩——兼说明朝至今的气节观》、《端直骏爽风骨峻增——我认识的朱东润先生》等文章。
切问而近思(自序)增订本题记上编都市旧闻江南城市的评弹书场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旧书摊与地摊馄饨担及其他苏州美专的校歌武汉掠影韶山行三访天一阁感受东京日本访书记汉城采风奎章阁看书文明的进步舆论的批评与监督说意识《讳辩》的启示法律与道德——历史上的复仇案例关于史官的辩论贾谊与《过秦论》《阿房宫赋》二题读《封建论》闲话《柳文指要》一次关于政权问题的大辩论——《大义觉迷录》书后“名教罪人”:最早的政治帽子——雍正敕编《名教罪人》书后由《诸神复活》谈郑超麟再谈郑超麟[附录]郑超麟致钱伯城函《从苏联归来》出版说明翻译家郑超麟[附录]郑超麟翻译书目为颜文梁先生写年谱[附录]钱伯城著《颜文梁先生年谱》记余振记潘伯鹰——兼论潘著文言小说《蹇安五记》宋云彬北京日记读冠以“红尘冷眼”之称的宋云彬三十年日记李平心之死老报人徐铸成沧桑饱经征交谊——怀陆澹安先生[附]陆澹安诗抄三首1961—1962年:知识分子的短暂春天——一个出版社编辑的回忆半个世纪的雪泥鸿爪——琐忆新文艺出版社一点往事郑振铎1957年日记纪事清官、贪官和清官戏——电视剧《忠诚》观后武侠小说丛谈看戏杂谈看戏续谈关于大字本诸话题口述史平议话说严嵩——兼说明朝至今的气节观回看“四人帮”覆亡之日下编亦开风气亦为师——为胡适一辩四角号码七十年——兼论王云五的发明权《潘光旦文集》札记梁漱溟为“雅量”而争细节决定真实:一个立起或坐下的事例读《马寅初传》札记端直骏爽风骨峻增——我认识的朱东润先生往事回首怀罗老桑榆闲话——兼怀苏渊雷先生子展先生二三事——为陈子展先生百年诞辰作怀故友杨廷福怀老报人许君远为《胡道静文存》出版写的推荐书说气节——兼说有关伯夷评论气节问题漫谈“遗民不世袭”:一条被遗忘的历史规律预期诚信社会出现[附录一]黄晓峰钱伯城谈八十年代的“出书热”(附录二]朱鹤汀谈谈新华书店改制对出版业的影响
韶山是圣地,诞育了一代伟人毛泽东。据说今年的观光人数可超过六十万。我也是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这里。果然,青山竟秀,层峦叠翠,真是好风光,好山水。过惯都市尘嚣生活的人,到此都会感到耳目一清。山冲里,良田连片,刚割过晚稻,稻根还留在田间,好像密布的棋子,形成一盘盘整齐的棋枰。毛主席故居枕山面水,宅前是一方大大的池塘,绿水掩映,更增景色绮丽。故居一排前后进,约十多间房舍,土木结构,朴素简单,不加修饰。室内几件老式家具,仍是当年原样。故居不收门票,任人进出参观,我很欣赏这种分清义利之别的做法,这里当然是不宜收费的。
故居内有讲解员,我见到的是一位年轻的姑娘,面带笑容,口齿清晰,一面引路一面讲说:这是客堂,这是卧室,毛主席就在这里出生;这是横室,毛主席在这里看书,有一盏油灯,这张木桌就是主席在上面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来到灶间,有一个烧火的土坑,中间竖一根铁杆,杆上一个铁圈,架茶炉用,但在上方又有一张竹片编成的竹篦。她便像电视里节目主持人那样发问:“大家猜一猜这做什么用?”大家乱猜一气,她才说这是薰青豆用的。烧茶炉用木柴,烟上来同时可薰食品,湖南的特产腊肉也是这样薰成的。她又指挂在墙上的一只竹篓问:“大家猜一猜这装什么?”大家又猜了几样东西,都不对,她方说这是装茶叶用的,吃茶就从里面抓一把茶叶。整个故居虽然质朴古旧,但保养整洁,给人以真实之感,参观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参观的地方,就无往而不收费了。以故居为中心的区域内,有两个地方是要去看的:一是毛氏宗祠,另一是毛泽东纪念园。宗祠大门是牌坊或门楼,门额两旁分列“韶灵”“毓秀”各二字。两边的对联,上联是“注经世业”,下联是“捧檄家声”。据上联,毛氏始祖可上溯到战国以传授《诗经》闻名的大小毛公(毛亨、毛苌)。据宗祠族谱所载,韶山毛氏最早为明初以军功自云南迁来的毛太华,下联所指即此,至毛主席泽字辈为第二十代。祠内壁间记载毛主席1959年至韶山时来宗祠讲的话:“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作个揖再说。”这话很风趣,但说明对祖先敬而有礼,是革命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态度。宗祠建筑为单间三进房屋,第二进一大间杨开慧烈士曾在此办过夜校,革命火种从这里传播。毛泽东纪念园则是近年兴建的大型景观,复制了井冈山、遵义、长征和延安等十二处革命故地。这几年,各地竞建人造景观,这股风也吹到了这里。当地人介绍,这座纪念园,占地广,耗资数千万,园内景观一天也看不完。既来之当然总得进去一游,门票是25元。游人对这些人造景观,似兴趣不大,游者寥寥。我觉得韶山最吸引人的,仍是它的美丽的自然景物,本地可供开发之处很多,何劳借他处圣地来凑热闹。来韶山的游客对此大概也都有同感。在纪念园大厅,我还看到正在募捐建造毛主席衣冠墓的大片捐款名单,有个人有单位,自数十百元至数万元不等。这衣冠墓不知如何建法,想来规模也将是宏伟的。我只知道历史上为寻不着尸骨的人建衣冠冢,毛主席遗体已有北京纪念堂,再建一个韶山衣冠墓,岂非有点唱对台戏。这是出于对伟人的敬崇,还是商业炒作,有待将来的事实回答。
韶山游的最后一站是滴水洞,离故居约十多里,就是毛主席所说而为人们熟知的“西方一个山洞”。“文革”初期他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到此方知,滴水洞是一个大的地名,毛主席所住是一座仿北京中南海的建筑群。周围山林幽美,泉水细流,空气新鲜。建筑群身后是一座山峰,名韶峰。峰顶有泉眼,这就是滴水洞。现凿开成一大洞,洞口砌龙虎二头像,以供滴水从龙虎口中流出。这凿开的洞和龙虎也是近年所造,不是当年原有的。在各个建筑物内’,参观者可从走廊,隔着玻璃窗观看室内的摆设,想见当年毛主席在此生活起居情况。只是无处不在的播音喇叭,为卖品部兜售录音磁带,用流行歌曲唱法不停地播放革命歌曲联唱,反而与肃穆的气氛不相协调了。
游罢韶山感想只有一个:自然,自然,任何胜地只有自然才是最具吸引力的,也是最有永久意义的。
今年3月间,我应邀参加一个赠书仪式,访问了宁波天一阁。这是我第三次访问天一阁。前两次,都在八十年代。第一次是随上海作协古典文学组的参观团去的,第二次是专程去查阅阁藏明初的登科录,看一些有关的资料。那两次,“文革”十年劫后初定,看得出庭园楼阁还没有来得及修整,老屋旧圃,古貌盎然,令人为阁藏图书未成劫灰而庆幸。那两次登阁看书,还较方便,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我第二次登阁看登科录,从洪武四年(1371)最早的一本开始。书是用旧报纸包的,打开书页,纸质已呈酥松状,须要小心翼翼,轻轻揭起。手指稍重点,就会造成碎裂。我一面看,一面就想到这些藏书如何完好保存看来是个大问题。后来听说,去天一阁看书管得严了,有了许多限制。一般不大容易看了,就是让看也要收费。收费的标准,也逐年增高。这自然是保护图书的防范一法。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