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与中国诗史》为作者博士后出站报告改写而成,分为三编十二章。其中第一、二编以三曹为主要着眼点,集中论述了三曹诗本身的艺术特点及诗史意义。第三编则从庄子对中国诗歌美学的影响入手,论述中国诗歌风气的转变已在此转变中三曹诗歌的意义和作用。
绪论
内篇
第一章 中国诗史流变大势
第二章 建安气象
第三章 建安时代“文的自觉”说再审视
外篇
第四章 曹操的主导思想
第五章 曹操对原始儒学的诗化
第六章 曹丕诗歌的生命意识
第七章 《典论·论文》甄微
第八章 对曹植人格建构的动态考察
第九章 曹植诗歌的情感特征
杂篇
第十章 原始儒学的真谛与歧变
第十一章 庄子哲学中的三重人格境界
绪论
内篇
第一章 中国诗史流变大势
第二章 建安气象
第三章 建安时代“文的自觉”说再审视
外篇
第四章 曹操的主导思想
第五章 曹操对原始儒学的诗化
第六章 曹丕诗歌的生命意识
第七章 《典论·论文》甄微
第八章 对曹植人格建构的动态考察
第九章 曹植诗歌的情感特征
杂篇
第十章 原始儒学的真谛与歧变
第十一章 庄子哲学中的三重人格境界
第十二章《庄子〉〉与中国诗史之源
附录一 45年(1949—1994)来三曹研究综述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第一章 中国诗史流变大势
一 问题的导出
欲准确地界定时代诗人在二千年诗史上的地位,首先需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诗史流变大势。不论是否承认,不论是否自觉,对中国诗史分期的看法是每一位文学史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本世纪以来它已成为文学史论家所关注的主要课题之一。今日流行这样一种模式:依据历史朝代的变迁,将文学史划分成不同的段落。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这是一种僵化的模式,并不契合诗史自身流变的规律,不能揭示诗史内在本质。于是’从上世纪初期开始,就有一些学者尝试按照诗歌嬗变的内在规律进行新的归纳。这样的探索百年来持续未断,近年来尤为突显。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问题的必要性、歧义性和艰巨性。在众多的有关诗歌史的宏观透视之中,闻一多先生的见解格外引入注目。闻一多先生首先将中国文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近代两个阶段。古代起于周成王时止于汉建安五年(前1063—200年),历时约1300年;然后又将近代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为建安五年至唐天宝十四年(200—755年),历时555年;后期为唐天宝十四年至民国九年(755—1920年),历时1165年.闻先生还说:“如将中国诗划分阶段,《十九首》以前是原始期,建安迄盛唐为第二期,晚唐以下为第三期。”o应该承认闻先生的见解迄今仍然未能被学界广泛接受。许多探讨中国诗歌内在衍变规律的学者都提出了各自的互不相同的观点。人文学科往往会因研究者思维、方法、观念、视角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界定确切。当然,这并不是说在此领域内一切呈无序状态,不会有统一或接近统一的认识,我相信对于中国诗史之流变大势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大多数学者间形成一定的共识。不过深刻而准确地反映诗史规律的共识,不会在等待中自然降临,相反,它要求我们每一位文学史研究者应该在前修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反思、不断求索。基于这一认识,我谨将一孔之见呈献于大方之家。
本书对中国诗史分期的看法近于闻一多先生而又有所不同。首先,本书赞同闻一多先生以建安为界将中国诗史分为两大时期。事实上,许多分期说亦不约而同的将建安视为中国诗史的重要转折点;其次,在从建安迄近代的这一时间段中,以盛唐为界又分为前后二期,并以建安至盛唐为中国诗史的“黄金时代”。稍有出人的是:本书所谓的“建安时代”的上限以汉中平年间曹操进入诗坛始,其下限以曹植魏太和年间忧愤而逝止。而本书所谓的“盛唐”则以李白唐开元年间步人诗坛始,以杜甫大历年间病死舟中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