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陶行知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并一生积极推动平民教育运动。他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一 草根少年
二 改名“知行”
三 留学美国
四 平民教育
五 乡村师范
六 艰难办学
七 妙取名字
八 晓庄生活
九 勒令停办
十 创工学团
十一 国难教育
十二 海外呼吁
十三 育才学校
十四 三个不是
十五 每日四问
十六 肝胆相照
十七 育才五年
十八 力主和谈
十九 社会大学
二十 重返晓庄
二十一 民主战士
二十二 连环惨案
二十三 万世师表
附 陶行知年谱
陶行知的父亲吧嗒吧嗒地吸着大烟,思量后,说:“这孩子的姐姐宝珠那么小就夭折了,咱们陶家人丁不兴旺呀,都说庙里的菩萨福慧圆满,不如让这孩子沾点佛家的福荫,就叫‘小和尚’吧,以求庇护。”
家里人都认为这个小名起得好。这个“小和尚”外表看起来还真有点“名如其人”:他宽宽的额角,细长的眼睛,鼻梁儿挺高,五官长得周正、斯文,头也总是被母亲剃得光光的。原来,母亲治家非常勤俭,为了节省家用,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几十年以来她都亲自“操刀”,把家中丈夫、子女的头理得有模有样。那把刀已用过三代,所以有“一把剃刀剃三代”的说法。陶行知后来长大成人后,一直把母亲用过的剃刀视为传家宝小心珍藏,母亲逝世后,他还特地写了一首诗:“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
陶行知的父亲曾经也读过书,是个厚道人,原来在休宁县万安镇经营一家酱园。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将祖国践踏得山河破碎,同时所带来的洋货倾销,也使本就不发达的农村经济越发萧条,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将酱园盘给亲戚,自己回家乡继续种田务农,靠卖柴卖菜养活一家人。母亲除了和父亲一样每日干农活、操持家务外,还做女佣替人缝补浆洗,日子过得非常艰辛。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陶行知从小就知道为家里分担家务,长大后,他和奶奶一起搓麻线,跟母亲一起种菜,随父亲砍柴、卖柴和卖菜。作为劳苦大众的一员,他深切地体会到底层农民的疾苦。
陶行知小时候非常聪明。大人们回忆说,他五岁时就总是趴在地上,有模有样地对着人家厅堂的对联描字儿。蒙馆的方秀才听说这个事情后,好几次上门劝说陶行知的父母:
“你家‘小和尚’是个读书苗子,又这么好学,趁早送他人私塾吧,别耽搁了孩子的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