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适应教师教育的新形势,保证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全力推动教育创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只央作出了建立开放式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英明决策,是对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创新,应 该看到,这种变革对当前的高师院来说,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是严峻的挑虞,高师院校必须认清形势,坚持解放思想只有这种,才能在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中与时俱进,才能圆满完成党和政府交给高师院校培养优秀教师的历史重任。
序
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总书记又明确提出“教育创新”的号召,
把教育创新提高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江总书记关于教育创新的论述高屋建瓴、意蕴深邃,对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在为之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备感肩上担子的沉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师范教育理应成为推进教育创新的生力军。然而,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体系正进行着重大的变革。高等师范院校必须与时俱进、顺时应变,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重要思想。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适应教师教育的新形势、保证高质量的教师的培养,全力推动教育创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中央作出了建立开放式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英明决策,是对教师教育培养体制的创新。应该看到,这种变革对当前的高师院校来说,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高师院校必须认清形势,坚持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中与时俱进,才能圆满完成党和政府交给高师院校培养优秀教师的历史重任。
第二,对教师教育进行创新,需要指导思想、教育理论的创新。目前国内的许多高师院校正在尝试多种改革,如有的院校提出由师范院校向综合大学的转型,有的学校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有的学校提出构建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所有这些都是带有创新性质的改革探索,对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对教师教育进行创新,要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当今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教师教育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如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等问题,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找出创造性的解决办法。因此,教师教育要取得新的发展,就必须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目的,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培养体制,在坚持中求发展,在继承中求创新。
第四,教师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要达到江泽民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24字要求,使教师在知识背景和学科结构上跨越传统的学科专业界线,贯通理论素养、实践技能和教学技术三个层面,成为一个在学校教育领域全面发展的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再现者,而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善于传递知识并创造性地生产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教育必须建立在广阔而深厚的学科和文化背景之上,必须着重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师范院校应该拓宽学科领域,提高学科水平,为未来教师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高师院校的教材建设必须突破原来单一、封闭的学科训练方法,改变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为培养既有丰富的教育专业基础,又有扎实而宽广的学科专业基础的未来教师,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江西师范大学牵头编写高等师范教育系列教材,作为学习江泽民同志“教育创新”讲话精神,积极探索教师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措施,是高教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实践教育创新的有益尝试。愿该系列教材在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中赢得愈来愈高的声誉。
洪三国
2002年9月于南昌
序
前言
绪论 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 教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教育学的学以致用
第一编 教育功能篇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出现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及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 教育的功能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育人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二编 教育模式篇
第四章 教育思想
第一节 教育思想概述
第二节 现代教育思想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述
第二节 世界学制改的趋势及原则
第六章 素制教育
第一节 素质教育概述
第二节 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三编 教学工作(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概述
第八章 教学工作(下)
第一节 教学组织式与课堂管理
第二节 教学实践
第九章 德育工作
第一节 德育工作概述
第二节 德育过程
第三节 德育实践
……
第十章 课外教学与课外活动
第四编 教育管理篇
第十一章 教师
第十二章 学生管理
第十三章 校园文化
第十四章 教育科研
主要参考文献
(三)要学、思、练结合
学习教育学时,一方面要认真读书,聆听教师的讲解,努力吸取前人已取得的教育科学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努力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好教育学还必须进行一定的练习,完成必要的作业,为此本书的每一章后面配备了相应的复习思考题和实例分析题。这既有利于帮助同学们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练习,自觉完成作业。
(四)要努力掌握理解教育问题所必需的有关学科知识
教育现象十分复杂,与其他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教育学又是在不断地综合其他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为了深刻理解教育理论,就必须具有其它有关学科的知识,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理学、教育史等学科的知识。现代科学发展的特点是不断综合、不断分化。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学不仅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而且还广泛运用数学统计方法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认识方法进行教育研究。因此,努力掌握有关学科的知识,已成为学好教育学的客观要求。
?电考题
1.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内容?请对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作一个安排。
3.请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学的学以致用。
4.结合实际谈谈你准备怎样学好教育学?
实例分析
1.通过以下实例,看看具有教育理论素养的教育工作者与社会中的一般常人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的差别。①
一个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给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这个母亲不解其意,老师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迭。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故事中的那位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2.阅读以下文章,结合实际谈谈你将如何度过几年大学时光,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①
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今你的头顶上.照耀的已是一轮21世纪的太阳,那么太阳底下的你,该是一道怎样的风景?你能否做到“最光辉”?
你应该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作为教师,校园就是你的“大地”,你“充满劳绩”,但更应该充满着诗意。诗意的本质是情感。过去,你也许看起来还非常具有爱心,但你不妨无情地解剖一下自己,是否狭隘、庸俗、伪圣,是否是以学生智商的高低、分数的多少决定你情感的浓淡。诗意来源于憧憬,对明天的憧憬会使你美丽无比。诗意的生存,会使你感觉到趣味和美,感觉到校园风景如画。于是,你与学生的每一次诘难问疑,都会唤醒彼此心中的眷恋与期待。
你应该开阔你的教育视野。除了文化视野,你还要具有时间和空间视野。关于时间视野:你紧抓住学生在校的时间当然没有错,但你若看不到他们更长的未来乃至一生,那么你肯定只会睁着葛朗台般的眼睛,把分数当做金子,并疯狂地占有它,贪得无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的追求。”所以,你的眼光应该穿透学生的一生!关于空间视野:学校的围墙可隔断安全隐患,但你假如用它把社会也隔断了,那么学生就如同置身山巅上的庙宇,心中只剩下与实际相脱离的虚幻;你更不能筑起你心中的围墙,以你对分数(实际上是对奖金、饭碗)的片面的疯狂追求,胁迫学生回归校园、死守校园,而不让他们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所以,你的眼光应该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你应该追求教育附加值。认知活动是教育的核心、最主要的部分,然而在过去,你却把它看做教育内容的全部或本身。这样,面对课本,你教在这头,学生学在那头,而在教与学的漫漫路途上,进行的仅仅是冰冷的智慧:正确以及纠正错误。但是,课堂上惟有是与非?没有美与丑?善与恶?学生只要智商而不要情商?否!你应该树立新的理念: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借认知活动,共同发生着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这样你与学生完成认知活动的同时,也体验了心灵的丰富、情感的震撼、友谊的碰撞、伦理的力量和意志的砥砺等。
你应该富有创造力。在信息闭塞得连一本书都难买的过去,你仅凭一本教参就能使自己的话语充满权威,但当今是一个信息便捷的时代,而更重要的是创新已成为时代之精神,你要让学生富有创造力,你得先有创造性。
姚鼐《登泰山记》云:“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东海)动摇承之。”新的世纪,金光照耀,你是否做好“动摇承之”的准备了呢?太阳底下,你是否能够“最光辉”呢?
第一编 教育功能篇
本篇纲要
教育。并非是风、雨、雷、电之类的自然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人类为什么要创造被命名为“教育”的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呢?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教育在产生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本质特点?这是本篇第一章要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