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大转型的逻辑起点是“传统中国”。“传统中国”是由“小农经济”、“帝国政治”、“儒家文化”与“士绅社会”形成的四位一体互为强化的有机整体。本书首先从“小农中国”、“帝制中国”、“儒教中国”与“士人中国”四个层面,深度剖析了传统中国的构造机理及其运转机制;然后,以泼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了中国社会政治转型与重铸的大脉络,包括:“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从差序格局到平权格局”,“从为民作主到人民民主”,“从权力政治到政治文明”,“从官本到人本的文化建设”,等等。目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现代重铸仍在持续。
《中国社会政治分析》在长期进行农村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当下农村观照传统中国,进而建构起传统中国社会的“理想图式”。这种传统中国的“理想图式”或韦伯讲的“理想类型”,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逻辑起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文本叙事的逻辑起点。
朱新山,1969年生,山东青州人,教授,法学博士。1994年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研究生,于1997年和2000年分别获得法学硕士、博士学位。现在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系任教,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和中国基层政治研究,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开放时代》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三部。
引言
第一编传统中国
第一章小农中国
第二章帝学中国
第三章儒教中国
第四章士人中国
第二编转型与重铸
第五章社会危机与整体转型
第六章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第七章从差序格局到平权格局
第八章从为民做主到人民民主
第九章从权力政治到政治文明
第十章从官本到人本的文化建设
结语
建议阅读书目
问题,事实上就存在皇权与相权之争。由于皇帝是帝制中国的真正中心,因此,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结构中,皇权最终不可避免要占上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能否协调均衡,某种程度上要看君主的雅量。黄仁宇先生引用《贞观政要》的记载说,李世民有一次与臣下商议之后怒气冲冲地自言自语:“有朝一日我要杀掉这老农夫!”他的皇后问他何所指,原来心直口快的魏征,因为皇上的宽容,经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揭举御前的错误。这次皇后机灵应变,趁换着朝服时,庆贺至尊有此不怕死的忠臣,实为社稷之福。黄仁宇先生进而指出,这故事也暴露李唐政体的合理化,其立场仍至为狭隘。它代表着皇帝之意志力,乃是一种人身上的品德,而非组织结构上之力量①。因此,到宋代,较之唐代,相权就有所降抑。唐代是先由宰相在政事堂拟定诏稿,用书面送皇帝用印,皇帝所有的只是一种同意权。宋代则由宰相开具意见,当面先呈请皇帝意旨,再退下正式起草,因此皇帝在颁布诏敕上,事前获得了更大的发言权。但这并不说,皇帝就能乱来,前代皇权与相权分工制约的结构仍大体延续下来②。在皇权与相权关系上发生制度大变的为明朝。朱元璋正式下令废止宰相,改用内阁大学士。钱穆先生指出,照法理讲,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一切最高命令,全由皇帝发布。但皇帝的命令,因于传统政治习惯之束缚,依然必先经过内阁。另外,照法理论,内阁大学士的身份也决非真宰相,但就当时实际情形论,内阁大学士却逐渐变形站到以往传统宰相的地位上去了。然而,有人若以大学士身份而真正执行宰相职权,那在明代的政治法理上讲是越权的,张居正便吃了这个亏③。由此看来,传统中国中枢权力的运行,自有一套言之成理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