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建设意义重大,国家有关部门也已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部署。我们必须认识到,良田建设是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共同责任,需要高层高度关注、基层做好统筹、群众有效参与,需要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一是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按照国家监管、省级负总责的要求,建立起职责明确、各有侧重、上下联动、监管和实施有力的新型管理体制和机制。二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统筹安排、各计成效”的原则,聚合相关涉地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土地整治特别是良田建设,充分发挥资金集中使用的综合效益。三是加强高效利用和科学管护。按照“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护、高标准利用”要求,积极探索管护工作模式,落实建后管护补助资金,组织开展后续地力培肥和农业产业发展工作,切实发挥良田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四是大力推进公众参与。坚持走“群众自愿、群众参与、群众受益”的群众路线,切实维护项目区域农民土地合法权益,把良田建设办成真正的“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五是统筹考虑土地整治、增产增收和土地流转问题。着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村深化改革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出发,大力推进土地平整工程、着力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切实做好土地权属调整,让良田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良田工程建设研究》内容包括:大都市区土地整治与农田水肥管理模式探讨;农用地质量基础数据管理、更新与应用信息化建设;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界限和作物产量潜力的影响;中国农村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良田工程的质量因素与过程;农田土壤质量及其要素空间变异研究进展;现行农村土地政策视野下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变化初探等。
第一章良田工程的科技基础
第一节对坚守耕地红线的再认识
第二节大都市区土地整治与农田水肥管理模式探讨
第三节农用地质量基础数据管理、更新与应用信息化建设
第四节气候变化对我国种植制度界限和作物产量潜力的影响
第五节中国农村发展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第二章良田工程的质量因素与过程
第一节农田土壤质量及其要素空间变异研究进展
第二节现行农村土地政策视野下的国家与农民关系变化初探
第三节县域土壤质量评价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
第四节新型现代农业区建设与城乡一体化
第三章良田工程的多功能诊断与评价
第一节暗管改碱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
第二节高标准农田建设理论技术体系探讨
第三节农村人居环境存在问题和建设对策
第四节我国中北部农区树种结构变化及其生态影响初探
第四章良田工程的质量调查与监测
第一节高标准基本农田网格化监管平台建设构想
第二节耕地质量监测布样方法研究进展
第三节耕地质量等级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
第四节耕地质量野外调查系统开发和应用——以达拉行旗为例
第五节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网络构建初探
第六节基于面向对象方法的线状农田基础设施提取
第五章良田工程的质量与产能提升
第一节服务于耕地保护的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核算研究
第二节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研究
第三节土地整治工作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第四节对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的思考
第五节土地复垦发展与趋势研究
第六章 良田工程的质量保护与管理
第一节构建耕地质量等级考核的技术支撑体系
第二节土地整治应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第三节我国土地整治规划体系构建与“十三五”时期重点展望
第四节加快转变土地整治重数量、轻质量、忽视生态的传统观念——德国土地整理的启示
第五节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进展与探讨
第七章 良田工程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第一节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建设现状与发展规划
第二节 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耕地保护科学与技术”科普基地介绍
附录1 良田建设是富民安邦的基础——访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
附录2加快良田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版权页:
通过寻找耕地质量等级的变异半径初步布设样点,并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土壤、等别面积比例等因素加密样点,针对大兴区布点也达到了较高的监测精度;庄雅婷,陈训争等。通过比较不同插值方法的插值精度,得出Kriging插值精度最高,并基于Kriging插值对建瓯市布设了67个样点;孙亚彬,吴克宁等在划分监测控制区的基础上,根据影响耕地质量的主要土壤特征,建立“自然等别一主导因素”理论模型,并用所建模型对控制区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进行监测样点的布设,但该种方法的不足在于,其中“主导因素”的属性值均为现状值,是否适用于以监测未来变化为目的的布点还有待探讨;杨建宇,汤赛等提出基于Kriging估计误差的布样方法,通过分析样本量与抽样精度的变化趋势确定最优样本容量,在泰森多边形限制下对监测网优化增密,并选用部分标准样地作为监测点,对大兴区布设了48个样点,并得到了高精度的预测效果。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出发点研究了耕地质量监测中如何布点,并经过验证均取得了较高的预测精度。但总体来说,以上研究方法均从耕地质量等级现状数据出发,利用现状的监测样点等别值估测现状的耕地质量等别情况,这种思路只能证明监测样点能够代表现状的耕地质量等别的分布,对于未来耕地质量等别的变化是否能够代表均没有给出说明。监测样点布设的目的在于反映耕地质量的变化情况,以耕地质量等别现有数据为背景场,将背景场与监测所得的变化情况相结合获取每年的耕地质量等别,以此思路考虑,监测样点的布设应该从寻找区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的驱动因素出发,而不是寻找耕地质量等别的主导因素,因为大部分主导因素是非易变因素,对于长期不变的因素实施监测是没有意义的。通过国土资厅函60号文件可知,耕地质量监测评价的主要任务在于对渐变区域进行监测评价,所以在监测点布设时,应主要针对耕地质量等别的渐变区域进行,对于因各种土地整治项目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突变区域不予考虑。
四、监测样点信息获取
各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监测样点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多种科学的手段,使得数据的获取更准确、更快速,充分利用便携式设备、物联网及遥感技术获取监测样点信息。
(一)便携式设备采集样点信息
便携式设备一般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等特点,可实现对数据的实时采集、自动储存、及时显示等功能,为现场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实时性和可用性提供了保证。近些年随着便携式设备在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针对便携式设备的开发平台也迅速发展,如Android平台、IOS平台等。将便携式设备应用于监测样点数据的获取,在便携式设备装入样点采集所需的软件,便携式设备便可将采集的数据以要求的格式存储在设备中,并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将数据实时上报至中心服务器。使用便携式设备也正是当前耕地质量监测中获取野外监测样点数据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