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汽车的四大组成部分为主干,分别讲述各部分涉及的节能技术,同时又添加了许多新能源汽车特有的知识。本书力求反映汽车节能技术的最新成果,结合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将节能理念与汽车技术紧密结合,展示汽车技术与节能技术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相关院校汽车工程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前言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能源与环境1
一、能源定义1
二、能源现状1
三、汽车的能源消耗4
四、环境污染6
第二节 节 能基本原理7
一、节 能的定义7
二、节 能的内容8
三、节 能基本理论10
第三节 节 能技术评价12
一、生命周期评价方法12
二、经济性评价方法14
三、能源效率评价16
第四节 汽车节 能的评价指标和方法17
一、汽车节 能的定义17
二、汽车节 能评价和方法17
三、汽车节 能影响因素和途径18
第二章 汽车发动机节 能技术19
第一节 概述19
第二节 发动机节 能影响因素20
一、影响发动机热效率的因素20
二、影响发动机轻量化的因素22
第三节 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22
一、减少进气系统的流动损失23
二、减少整个进气管道的流动阻力25
三、减少对新鲜充气量的加热25
四、减少排气系统的阻力25
五、合理地选择配气相位25
第四节 汽油机稀薄燃烧技术26
一、均质稀薄燃烧技术27
二、分层燃烧技术28
第五节 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37
一、概述37
二、涡轮增压器的基本构造和原理40
三、径流式涡轮的性能42
四、压气机的性能43
五、涡轮增压器和发动机的匹配44
六、涡轮增压器匹配的调节 46
七、新型涡轮增压系统47
汽车节 能技术目录第六节 汽油机燃油喷射与点火系统电子控制51
一、概述51
二、电子控制汽油喷射的基本概念51
三、微处理器控制的点火系统54
第七节 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57
一、直列泵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58
二、时间控制式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59
三、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60
第八节 替代燃料汽车动力系统62
一、天然气汽车64
二、液化石油气汽车67
三、醇类燃料汽车70
四、氢气汽车73
第三章 汽车底盘节 能技术76
第一节 变速器节 能技术76
一、机械变速器76
二、液力自动变速器76
三、机械无级变速器77
四、自动机械变速器79
五、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80
六、各种形式变速器的比较81
第二节 发动机与传动系的匹配对燃料经济性的影响81
一、最小传动比的选择对燃料经济性的影响81
二、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匹配对燃料经济性的影响83
三、发动机、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对燃料经济性的影响84
四、考虑到燃料经济性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性能匹配86
五、汽车的起-停系统88
第三节 汽车运用与燃料经济性的关系88
一、汽车技术状态对燃料经济性的影响88
二、驾驶技术对燃料经济性的影响90
第四节 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91
一、概述91
二、制动能量回收92
三、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94
四、制动能量回收产品举例98
第五节 低阻轮胎技术101
一、轮胎滚动阻力的基本概念101
二、降低轮胎滚动阻力的对策措施104
三、低滚阻轮胎设计107
第六节 动力转向技术110
一、液压动力转向系统110
二、电控液压动力转向系统112
三、电动助力转向113
四、动力转向能耗对比分析116
第七节 振动能量回收117
一、概述117
二、汽车减振器消耗的能量119
三、馈能式减振器系统121
第四章 汽车车身轻量化技术128
第一节 低风阻车身设计128
一、汽车车身气动六分力128
二、车身气动阻力130
三、车身气动减阻节 能技术137
第二节 汽车车身结构轻量化技术141
一、轻量化材料142
二、轻量化结构设计151
三、轻量化制造157
第五章 汽车电器节 能技术161
第一节 汽车电压体制161
一、汽车电源系统概述161
二、汽车电源电压的演变161
三、14V汽车电源电压面临的问题162
四、42V汽车电源系统164
五、汽车电源系统电压体制的展望167
第二节 车用空调节 能技术168
一、车用电动空调的功能168
二、汽车空调的发展历程169
三、汽车空调性能及评价170
四、电动汽车空调的特点171
五、电动空调系统类型172
第三节 汽车车灯节 能技术181
一、概述181
二、汽车照明节 能技术182
第四节 汽车整车控制技术185
一、整车控制技术简介185
二、整车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185
三、整车控制器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定义189
第六章 替代动力系统194
第一节 纯电动汽车194
一、概述194
二、纯电动汽车结构组成及关键技术195
三、纯电动汽车特点197
四、电动汽车应用实例197
第二节 混合动力汽车198
一、概述198
二、混合动力汽车类型199
三、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201
第三节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202
第四节 太阳能汽车203
参考文献207
第一章 车身概论@
第一节 引言@
一、概述@
二、车身的功能2
三、车身技术特点2
四、车身设计要求及原则3
第二节 车身结构基础知识4
一、车身及其名词术语4
二、车身承载类型6
三、轿车白车身构造1@
四、客车车身构造19
五、货车车身构造20
第三节 车身结构设计中的“三化”问题22
一、系列化、通用化与标准化22
二、平台化22
三、模块化24
第四节 车身结构的轻量化25
一、概述25
二、车身结构轻量化的方法与途径26
第二章 车身开发流程和设计方法32
第一节 现代车身产品开发流程32
一、传统车身开发流程与方法32
二、现代车身产品开发流程33
第二节 现代车身设计方法与技术37
一、数字化设计(CAX)38
二、CAE驱动的性能设计4@
三、并行工程42
四、逆向工程44
第三章 车身总体设计47
第一节 车身总体布置47
一、概述47
二、车身总布置设计辅助工具48
三、车身硬点尺寸65
四、车身部件布置设计70
五、车身总布置图79
第二节 人机工程学在车身总布置设计中的应用8@
一、车室内部布置8@
二、视野校核86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目录第四章 车身概念设计9@
第一节 车身美术造型设计9@
一、概述9@
二、车身造型发展历程与趋势94
三、车身造型方法和流程99
四、车身造型的美学基础102
五、车身造型特征108
第二节 汽车空气动力学基础117
一、概述117
二、汽车空气动力学基础118
三、车身空气动力学设计129
四、汽车空气动力学试验135
五、汽车空气动力学仿真计算139
第三节 计算几何理论基础139
一、概述139
二、三次样条曲线140
三、贝塞尔(Bezier)曲线和曲面14@
四、 B样条(B-Spline)曲线和曲面144
五、非均匀有理B样条(NURBS)曲线和曲面146
第四节 曲面测量及计算机表面建模方法148
一、车身曲面测量148
二、车身表面建模方法155
三、车身曲面质量的评价方法159
第五章 车身结构力学性能分析计算167
第一节 车身结构力学载荷工况条件167
一、动载荷系数与安全系数167
二、垂向对称载荷工况(弯曲工况)167
三、垂向非对称载荷工况(扭转工况)169
四、纵向载荷工况172
五、侧向载荷工况174
六、组合载荷工况174
第二节 车身弯曲性能分析计算175
一、车身弯曲性能的强度和刚度设计要求175
二、车身弯曲强度“简单结构面法”模型180
三、车身弯曲刚度“三组分”模型184
第三节 车身扭转性能分析计算187
一、车身扭转性能的强度和刚度设计要求187
二、车身扭转强度“简单结构面法”模型19@
三、车身扭转刚度“方盒”模型194
第四节 车身结构耐撞性能分析计算206
一、概述206
二、汽车碰撞时的乘员伤害207
三、车身结构耐撞性的设计要求209
四、正碰结构性能设计212
五、侧碰结构性能设计225
第五节 车身NVH性能分析计算233
一、车身振动噪声性能的设计要求234
二、人体对振动的反应235
三、单自由度振动模型236
四、振动源-路径-接收体模型24@
五、发动机悬置系统振动分析244
六、悬架系统振动分析249
七、车身声学模态分析256
第六章 车身结构设计258
第一节 概述258
一、车身结构拓扑设计258
二、车身骨架结构设计26@
三、车身板壳零件设计268
四、车身结构耐撞性设计269
五、车身结构的防腐设计278
第二节 车身结构材料279
一、普通低碳钢279
二、高强度钢28@
三、铝合金283
四、镁合金286
五、复合材料287
第三节 车身结构制造工艺性289
一、车身结构的划分289
二、车身生产工艺29@
三、车身产品尺寸精度308
第四节 车身减振与降噪设计310
一、车身振动与隔振310
二、车内噪声与降噪313
第五节 车身结构CAE分析320
一、基于有限元技术的结构CAE分析基础320
二、车身结构刚度分析330
三、车身NVH特性分析334
四、车身结构碰撞安全性分析343
第六节 车身结构试验方法简介349
一、车身结构刚度测试349
二、车身结构强度测试354
三、车身结构模态特性测试357
第七章 车身部件结构与设计359
第一节 车门359
一、车门简介359
二、车门的结构与组成360
三、车门布置设计370
四、车门性能分析及耐久性试验375
第二节 前、后闭合件376
一、发动机盖和行李舱盖376
二、后背门380
第三节 风窗38@
一、风窗表面形状38@
二、风窗玻璃的种类38@
三、风窗的密封382
第四节 座椅383
一、概述383
二、座椅的结构384
三、座椅的静态特性388
四、座椅的动态特性390
五、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394
第五节 乘员约束系统396
一、安全带396
二、安全气囊40@
第六节 空调系统408
一、概述408
二、通风换气系统41@
三、暖风装置412
四、冷气系统413
五、自动空调418
六、空气的净化419
第七节 其他附件420
一、保险杠420
二、天窗422
三、外饰件424
四、内饰件426
参考文献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