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水安全与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系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系列丛书之一《水安全与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近几十年来,“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一直严重困扰着我国民生、制约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解决我国的水安全问题,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两个层面直面重大水科学问题;如何将水问题的解决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紧密结合、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紧密结合,是当前迫切需要在战略高度上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水安全与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旨在通过高层论坛平台,从战略高度交流和探讨保障我国水安全和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为国家水安全战略决策提供高端的科技智力支持,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保障。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水安全与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战略制定学者、技术人员及研究生阅读。
中国工程院编著的《水安全与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旨在通过高层论坛平台,从战略高度交流和探讨保障我国水安全和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为国家水安全战略决策提供高端的科技智力支持,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保障。《水安全与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适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战略制定学者、技术人员及研究生阅读。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
第二部分 致辞
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王玉普院士致辞
大连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郭东明院士致辞
第三部分 主题报告及报告人简介
我国坝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溪洛渡水电站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突破
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与水资源高效利用
混凝土高坝抗震分析的新技术
关于我国防洪情势的认识和思考
第四部分 特邀论文
中国大水电系统调度挑战及应用实践
河库连通下的特大水库群供水联合调度
松辽流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雅砻江流域水电安全统筹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稳河势、提水质、促生态——辽河保护区生态治理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创新
从我国水电的遭遇看倡导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贵州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对全省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
贵州乌江干流梯级电站联合生态调度可行性及总体思路研究
黄河泥沙资源利用整体架构及时空效应
基于可变模糊算法的塔里木河流域干旱风险评估
黄河下游河道不抬高的可行性研究
高面板堆石坝面板高应力区分布特性及抗震措施研究
大坝加高:实现水利水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滇中引水工程关键技术综述
省水船闸建设技术和进展
促进水库大坝更好发展的几点思考
社会转型期水电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工程结构两层面承载能力设计与优化
第五部分 青年论坛纪要
青年论坛纪要
附录 参会人员名单
后记
(三)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一定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是建立在对生态资源统一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基础之上。体制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是否科学,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和功能的发挥。先进的、符合实际的管理体制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反之,将阻碍和滞缓生态文明前进的步伐。
辽宁省从2010年开始,陆续组建了辽河、凌河保护区并成立了管理局,对辽河干流及大、小凌河干支流河道全面系统的治理和保护,从根本上改变了“多龙治水、分段管理、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坚持政府主导、生态优先、民生优先、标本兼治,同时成立辽河、凌河保护区公安局进行专项执法。辽宁在河流治理保护的实践上进行了“划区设局”的体制创新,并探索初步形成了新体制下的运行管理机制,从而创造了生态河流治理保护的新模式。
2011年,辽宁省政府又组建了辽宁省森利资源保护局,全面实施青山工程,主要是通过矿山生态治理等八项强有力的措施,让青山恢复生态。
大力实施蓝天工程。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推广地源热泵。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全运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工程。到2015年,确保全省人民呼吸上清新的空气。
辽宁省积极探索,逐步在重要生态功能区、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2007年出台了对东部生态重点区域实施财政补偿的政策,对东部承担水源涵养林建设与管护和水环境保护的16个重点县(市)实行生态补偿。
2007年,先后颁布了《辽宁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辽宁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凡在辽宁省行政区域内开采矿产资源的采矿权人,必须依法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义务,与负责采矿许可登记的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书,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并交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2008年,辽宁省颁布了《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规定市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有法定职责,根据国家、省水污染防治规划目标和省、市政府环境保护责任书目标要求,各省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流的出市界断面水质未达到考核目标值,应缴纳超标补偿资金,这笔补偿资金作为辽宁省水污染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污染减排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重视、体制机制健全、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让生态环境更优美、人与自然关系更和谐,不仅是人民的共同愿望,更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流域机构协调监督,使地方政府责任主体、行业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得到健全完善,从而形成生态治理保护工作上下一盘棋的良好局面。
(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新
生态文明是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单纯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其内涵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重要环节,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与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和实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基本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辽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注重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培育城市亮点,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成效显著。辽宁许多城市正在按照生态要求,综合设计河流、湖塘、湿地、林带、草坪等,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实现绿地空间从传统形象规划向功能规划的转型。其中,鞍山.阜新、抚顺、本溪等矿产资源型城市通过建设绿化隔离带,解决工业区与商业区、居住区、文教区交错布局的结构性问题,并充分利用本地物种,通过连贯的生态廊道网络,调节局部气候和疏通水文循环,将多样性的生物群落引入城市腹地。按照《辽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规划,到2025年,全省将有80%以上的市、县将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同时,还将构建生态经济、资源支撑、环境安全、自然生态、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6大体系。重点建设辽东山地生态区、辽东半岛生态区、辽河平原生态区、辽西北沙地生态区、辽西丘陵生态区、近岸海域与岛屿生态区等6大生态区。这些亮点不仅成为辽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更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生态产业既可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同时还可以获得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的造血功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