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正处于历史交替期的中国,涌现了一批巨人,章太炎是其中之一,他有两个非常煊赫的称号:“民国先驱”和“学界泰斗”。
金宏达的《章太炎传》正是以此两点为直足,默章太炎的生平活动为顺片,刻画了章太炎作为革命家以及作为一位大学问家、大国学家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范与独特个性。本书在叙及章太炎为众人所知的活动蝌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此如本书认为章太炎向自己的学术活动注入与革命相关的价值和意义后,使他更有一种强大的使命感和旺盛的热情,这一点也使他与有些曾经有过学术经历的职业革命家不同,他比他们幸运:一直将学术生涯坚持到最后,而且卓有成就。书中对很多历史细节以及人物精神盼刻画都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正如文中所说,“随着本书对章太炎生平的叙述,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幅幅画卷也随之迤逦展开。”
金宏达,文学博士,研究员,资深现代文学学者,著有《鲁迅文化思想探索》、《中国现代小说的光与色》、《太炎先生》等书。关注“张学”多年,主编《张爱玲文集》、《张爱玲评说六十年》、《回望张爱玲》等。
引言
第一章 苦读经学的岁月
第二章 风云初征
第三章 一个斗士的孤影
第四章 《苏报》案与三年牢狱
第五章 在东京
第六章 走向共和?
第七章 “在贼中”
第八章 护法——行走的旗帜
第九章 老骥伏枥
尾声
第一章苦读经学的岁月现在我就来给你们叙述这位伟人的生平。作为一部历史作品,当然最好有一定的形象性,要尽可能鲜明生动地展示人物的活动、语言和心理,不过我们注意到,有关章太炎的几部年谱资料,他在20多岁以前的生活情况介绍,都过于简略,甚至在许多年份,完全付之阙如,有限的一点资料,基本上是章太炎自己所提供的,其中主要陈述了自己的家世,以及排满复汉思想如何在自己的阅读和前辈的教诲中萌生,或许是文字过于崇尚朴质简古,不愿多做铺陈,致使我们无从接触当时生活更多感性细节。鲁迅先生是章太炎的学生,比他要小十多岁,他们有大体相似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而且地域也很接近,也许我们只能借助鲁迅先生对早年生活的回忆,诸如读书的书屋和儿童的兴趣天地,来做一些悬想,但是我想这还是留给读者诸君来做吧,至于本书,只能凭借有限的资料尽力敷叙,绝不敢忤逆真实性的天条。
另外还要说明的一点,是称呼。章太炎最初的名字是学乘,字梅叔,梅与枚同音,所以又写做枚叔,后来他改名炳麟,取义于“炳炳麟麟”,有向往光明之意。投入反清革命后又改名为章绛,字太炎,表明追随清初反清思想家顾炎武的决心。通行的是署章太炎或章炳麟。为叙述的方便,我们这里就一径称章太炎。
一部传记就是主人公一生的故事,从他一落地,他的人生故事就开始了,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传记的开始都会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时、某分,某地、某某家,“呱呱”一声,出生了一个宁馨儿,这就是某某某,后来的一位伟人或奇人,全家都为之感到激动欢欣云云。我们不知道章太炎出生时,家里有何种气氛,以及有何异常的反应,在他之前,家里已经有了好几位仁兄,对他的到来,如果不是有何特别灵异祥瑞的表现,大约总不会引起较为持久的波动的。
所以我们宁可避免这种不约而同的写法,把一开始的场景,移至1883年章太炎16岁时。
16岁的章太炎,在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是他要到县城去参加童子试的前夕,那一天他突然发作了癫痫。
癫痫又叫羊角风,在人群中并不少见,我们在一份材料中读到,美国人约有1%到2%患有癫痫。在有些家庭中患病的百分比,要比这个数字更高。通常这种病发作时,病人会突然摔倒在地,昏厥过去,不省人事,身体僵直或抽搐,往往持续几分钟左右。
也有一种是更轻微的发作,只有几秒钟,而且只是童年时期才有,成人后即不再有。章太炎这次发作的癫痫,可能比较严重,着实让大家为之感到紧张了一阵。余杭县仓前镇面对运河的章家老宅,顿时笼罩在一种忧虑沉重的气氛里。
父亲章漕[1]也从外面被人叫来了,他颇通医道,知道这种病不甚关紧,只待他恢复过来,再给他开一方治晕厥的草药,吃下就可以了。但是,他眉头紧锁,心事重重,夫人朱氏看出来了,便道:“孩子都这样了,我看就不要去应试了吧,万一在考场再发作……”章溶说:“我也是在这样想,但这件事关系太大,他还要不要这个前程,我还真不好一下拿定主意,让我好好想一想。”到县城应童子试就是考秀才,考上秀才而后考举人,考进士,即是一条做官的道路,即所谓仕途,这是那个时代,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一条锦绣前程。县试不完全等于今日的高考,但其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其重要性绝不亚于高考,不应县试,就相当于不再参加高考,从此无缘于做官的台阶,这个决定确实非同小可。当然,这一次县试不参加,下一次也还可以去,但对于患有这种毛病的孩子来说,只要去参加这样一场又一场的考试,晕厥发作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因而家中的这个最小的男孩,或许必须放弃走这条路。
章家在余杭也是一个读书的世家。章太炎的曾祖父章钧,曾经是余杭县学的“增广生”。这个“增广生”,虽然有些类似是“计划外”的,而实际上也有定额,都是经过考试录取的,后来他荣任县学训导,执教于本省海盐县。太炎的母亲来自海盐县,想来与其曾祖父曾经在海盐工作过不无关系。曾祖父不仅自己好学,而且也热心兴学、助学,他曾拿出一大笔钱,在余杭县东门北首白塔寺前,创办了一所“苕南书院”,又兴办过义塾,对族中子弟进行义务教育。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