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的人生智慧:服膺启夫子(还原一个真实、复杂的启功)
定 价:38 元
- 作者:李可讲
- 出版时间:2014/8/1
- ISBN:9787513315739
- 出 版 社:新星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825.72=76
- 页码:23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坊间流传的启功轶事颇为可观,而且个个精彩,但这些段子串起来,给人的却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风趣,智慧,但不乏油滑,圆滑,狡猾,总之似乎有点邪气。这跟解读有关。如果不能将本事复原于特定的情境中,必经由他人的附会而走样。对名人,我们习惯于夸张、想象,极而言之,我们也这样杀死了诸多大师。启功先生辞世不过五载,随着字画价格的飙升,本人也迅速成为传奇。一个真实的大师,在市场的哄抬声中悄然变形。如果我们不能了解一个真实的人生,就无法从他的人生经验里获得任何教益。他是真人,一个遵从本性生活着的人;其次,才是学者和书法家。他不是为了成为大师而来到人世的,他也不是为了身家排行榜而挥毫泼墨的。被人诟病的“自谦”与“自贱”集于一身,恰是启功的智慧之处。他要跟俗世保持距离,又不愿伤害别人,就使出了此招,委屈的是仁者自己。在《服膺启夫子》一书里,作为一个目击者,李可讲先生所言应该不虚。启功先生的故事,可以有这样的叙述法,可谓别开生面。文字读来趣味横生,满口留香。虽也有几近拍案而起为大师辩护之处,但作者大体以委婉解读飞白,谨慎小心,生怕误读了大师,误导了读者。如此这番对大师人生的解读,不能不令人敬佩。
全彩印刷;首次披露启功先生珍贵手迹、照片八十余件。
李可讲,出版社编辑。本名李强,却没有什么强的,以故字自胜。因儿子说其无理可讲,遂名李可讲,求所改进。
序:真人生大智慧
题记
称谓
四个生命阶段
“师”之魂
四个口袋
两个定律
痛心
音容宛在
错位或者误会
进入我们的传统
歧路和兰亭
我和夫子
服膺启夫子
后记 序:真人生大智慧
题记
称谓
四个生命阶段
“师”之魂
四个口袋
两个定律
痛心
音容宛在
错位或者误会
进入我们的传统
歧路和兰亭
我和夫子
服膺启夫子
后记
附录
启功先生的书法
启功先生的画作
祭夫子
启元白先生年表
启功先生著作推广辞
序言
坊间流传的启功轶事颇为可观,而且个个精彩,但这些段子串起来,给人的却是一个漫画式的人物:风趣,智慧,但不乏油滑,圆滑,狡猾,总之似乎有点邪气。仔细琢磨后,我发现这跟解读有关。如果不能将本事复原于特定的情境中,必经由他人的附会而走样。对名人,我们习惯于夸张、想象,极而言之,我们也这样杀死了诸多大师。
启功先生辞世不过五载,随着字画价格的飙升,本人也迅速成为传奇。一个真实的大师,在市场的哄抬声中悄然变形。如果我们不能了解—个真实的人生,就无法从他的人生经验里获得任何教益。
他是真人,一个遵从本性生活着的人;其次,才是学者和书法家。他不是为了成为大师而来到人世的,他也不是为了身家排行榜而挥毫泼墨的。
被人诟病的“自谦”与“自贱”集于一身,恰是启功的智慧之处。他要跟俗世保持距离,又不愿伤害别人,就使出了此招,委屈的是仁者自己。
李可讲先生作为一个目击者,所言应该不虚。
启功先生的故事,可以有这样的叙述法,可谓别开生面。文字读来趣味横生,满口留香。虽也有几近拍案而起为大师辩护之处,但作者大体以委婉解读飞白,谨慎小心,生怕误读了大师,误导了读者。如此这番对大师人生的解读,不能不令人敬佩。
本事有案可查,但有系统的解读,此书当算第一本。
在动乱频仍的中国社会里,如何安身立命、保有真性情,启功先生可谓范例。作为中国文化的守护者和符号,他儒雅、内敛,甚至连写打油诗开玩笑的嗜好都去掉了,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在俗世与内心之间设置了一道坚实的隔离墙,治人者即使能感觉到他不驯服的存在,却很难抓到一点把柄。
“和光同尘,与世无违”。在内心里,他是安静的。他会给自己讲道理服从强权,然后说服自己的妻子接受自己独特的逻辑。从不向执政者提意见却被戴上右派帽子后,老伴时常伤心哭泣,他虽心里也有委屈,但他深知革命的逻辑,他对妻子讲的一番道理让人动容——“算了,咱们也谈不上冤枉。咱们是封建余孽,你想,资产阶级都要革咱们的命,更不用说要革资产阶级命的无产阶级了,现在革命需要抓一部分右派,不抓咱们抓谁?咱们能成‘左派’吗?既然不是‘左派’,可不就是‘右派’吗?”
他的超脱通达甚至达到令人诧异的程度。当得知一个素来交恶的人即将西行,他欣然预备了一幅温情的挽联,称两人之间有“缘”。人生如戏,最后都要走下台,善缘恶缘都是无法取舍的缘。谦己让人。启功先生真是可爱极了。
委屈的时候,他自有对付的办法。他先前认为王羲之的《兰亭序帖》为真迹,在接到证明《兰亭序帖》为假的授意后,他先是应付着,在权势者屡次逼迫后,他才按照其意旨撰文附和,但附和的逻辑是这样:你说是那样,按照你的要求,就是那样。把启功“我是非常拥护的!”这句话理解为“曲学阿世”是容易的,但重要的在于能设身处地体会他的态度。他不是个战士,从来就不是。翻译家杨宪益说:“启功有旗人的特点,跟老舍一样是怕事的人。性格上就是怕事。”这个“怕事”讲的就是不与人争的和善,给别人面子也保全自己的尊严。我以为这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尽管在某些追求效果的人眼里,有些“小”罢了。他们不想把自己从人群中张扬出来,变成某种标签供人膜拜或待价而沽。
即使金刚怒目,也是和婉的,进退极有分寸。书中提到一个细节,北师大某会议室挂有巨幅毛泽东诗词《满江红》的影印手迹,后来这张手迹被摘下来,学校请启先生写一幅补空,夫子当面推委了,理由是他不会写那么大的字,作者底下听到夫子的真理由是—那个地方,我不敢写。 关于毛泽东草书的价值,作者请教夫子:“先生,毛主席的草书,刘文杰先生说一件就顶他收藏的全部,是从艺术上说么?”夫子说:“毛主席的草书那当然是好哇。”“那您觉得呢?”夫子说:“我是心服口也服。”“那您也评论一下呵。”夫子说:“要说批评,就是那些人当时搞得就他一人能写了。”这就是他的批评方式。你能妄说启功先生没有态度吗?
不能说话时他一个字也不会说,比如七十七岁时遭遇的那场政治考量。
索要笔墨的人侵扰不已,启功先生写谢客令仍不能停歇,便躲进招待所,甚至隐身钓鱼台。被逼债如此,自叹可怜——可怜的恐怕更是索要者。而当为老师陈垣先生设立励耘基金时,他可以一次书写交出百张作品。平时有电工、司机求字,他亦慷慨赐之。碰到赝品制造者,他还体谅对方难处。他有人之常情,也懂人之常情,才有此圆通。但内心是抵抗官势的,拒绝被官方所利用。这种态度是幽默的,甚至装傻。他的冷在脸上,只一沉,便到了沸点。
人生的智慧深似大海。他是时时逃避“做戏”,比如抽身而 .出不奉陪官员的“取棉袄”,在为他祝寿的新潮生日会上,他不悦而退。在他面前,鬼魅伎俩一戳即穿。
安于当下,行于当世,一点一滴尽在其中。他的不得已,不得不。
好的传记,除了陈述主人公是什么,精彩之处就在于讲清楚主人公的不得不。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称得上一部别致的启功先生传记。
此外,可讲兄还发现了启功先生的两大贡献:“第一个定律,是结字规律——中国字并不横平竖直,而且有四个‘中心”’!“第二个定律,是关于汉语声调——中国话象火车开过一般铿锵。这种抑扬的、铿锵的语言,发展到律诗,就形成规律确定的格式。这格式就是诗的‘格律’。那不是规定,是平仄有机排列的必然。夫子由此推导出律诗的格律,指出格律的本质。”
可讲兄的身上已然印有启功先生为人的痕迹,而且愈来愈浓。他自称早年是一个张狂之徒,接触启功先生后,耳濡目染,才幡然醒悟,非昨日之我,始信人生有大道。“现在我已经知道,唯其夫子已经学过想过做过,我就可以埋头向着夫子,只顾依样葫芦。先做起来,一切不管,以希望终究有一点提高。”由此观之,他所言启功先生的人生智慧可以“善我生”当不为虚言。
谨以此为序。
老愚
虎年十一月初四于北京车公庄
后记
身在现实当中,有时候必要关心一下我们的世界。我会想到一个比喻:如粥的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范围,就像是一锅粥,没有贬意。社会是发展的,有动力推动,也像是粥在火上煮。你感到的,常常很直观、很生动、很急迫,就像是粥沸起了泡沫,马上淤起锅盖。一事之起,自有因缘,就如水米遇热向上泛起。诸事交叠,其理不乱,就如泡各沸腾,冒气泛滥。一个泡儿的一生,微尘因一丝气体附丽,起自锅底。遇热膨胀,被粥托起。直至出粥自爆,放股热气。泡沫不能吃,乘一碗休想饱人,而泡沫之下,水米已化,其粥新成,适口养身。社会公共话语,常在“泡沫”范围,而用世生活琐屑,如王小波先生所说“沉默的大多数”,沉在锅底,无力喧腾。
勉强说:粥者沫之体,沫者粥之用。水米交融香气袭人之粥,必经泡沫沸腾盖掀自满之境。
幻想说:可期“理性”熬粥乎?使水米一起,长期冷泡。则纵使可得熟烂之粥,断然不得香气之性,且费时占锅,或竟酸馊菌生。
要言之:泡沫且自由之,着眼端在粥成。
以上离题万里,是我当下心情。写启夫子的一段时间,每在浮沉、实沫间来回,致有此感。
六年前清明过后一天下午,我友李斌兄邀我座谈,定在十二橡树咖啡馆。谈起才知,老兄专题命我记述启夫子,不似一般闲聊,竞自有注意事项若干。惊问何故,缘由在下平日口无遮拦,夫子事迹和小子妄评被我兄注意。这有何难,且待时日。我竞随口答应,无心以致如此。
又过两年,其问启夫子仙逝。李斌兄发来电子文件,附件是当年彼此谈话记录,已自录音整理成文!遂大惊!
开始写些小段。且与斌兄敷衍,说两天一段,何须一年;实情是一年易过,小段散落各个电脑以及纸片,印象颇有规模,其实收拢都难。有秦兄者,名重而字日千里,我与斌兄共同朋友。其人长于文史,善解分和,多有联合之事,主持纵横之刊。
秦兄以约用相诱,使我收拢残稿,重新再干。
以上经过,据实记之。我有诤友如此,事后颇感不恶。恩不言谢,容当请客。
昔有弄文者,写夫子吃冰淇淋,塑料小盒,吃完开水涮碗,一并喝了。因论说夫子勤俭克己,注意节约云云。当时狂言不允,以为人之行为,全赖养成。夫子老辈道德,兼之寺庙沙弥出身,习惯如此,何须附丽。不见和尚舔碗么?何以竟至强加夫子提倡低碳以自圆。
及至此番到我,也是囿于教养,囿于心胸,囿于知见,囿于文风,虽心里五体投地,表彰夫子总弄得我挡夫子,明知我丑,无技躲身。更遑论夫子所求之文章读过而纸上无字的境界。强人轻易,怎奈自己做来才知人强。自慰说,只看事实罢,夫子涮碗。
李可讲识于2010年 乾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