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一书中,作者达尔文重点阐述和论证了高等生物是由低等生物逐渐演变而来的进化论思想,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物种起源》的问世,第一次将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颠覆了自然历史的基础学说。《物种起源》不仅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也让人们知道生命和物种来源于大自然。同时,《物种起源》为社会哲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独特的思维空间,为现代生物科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物种起源》这是经过多次修订和改版的畅销10年的《物种起源》彩图本,是目前的最佳版本。这本《物种起源》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配有几百幅精美插图,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全书。这本《物种起源》对大量专业术语进行注释,为读者全面扫除阅读障碍。
查理·达尔文(1809—1882年),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者。22岁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贝格尔号”帆船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物进化观点。1859年,达尔文的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一经发表,立即震惊了整个科学界乃至全世界。恩格斯将达尔文在书中提出的进化论学说,与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前言 / 1
自序 / 1
导读 / 1
第 1 章??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 1
导致变异的各种原因 2
相关变异 5
遗传 6
家养状况下变异的性状 8
家养状况下的变种起源于一个或多个物种 10
各类家鸽的差异和起源 13
古代所遵循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 19
已知的无意识选择 23
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 27
前言 / 1
自序 / 1
导读 / 1
第 1 章??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 1
导致变异的各种原因 2
相关变异 5
遗传 6
家养状况下变异的性状 8
家养状况下的变种起源于一个或多个物种 10
各类家鸽的差异和起源 13
古代所遵循的选择原理及其效果 19
已知的无意识选择 23
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 27
第 2 章??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 31
变异性 32
个体间的不同 33
可疑的物种 36
范围广的、分散大的和普通的物种变异最多 42
大属物种的变异多于小属物种 43
大属物种之间的关系受地域限定 45
第 3 章??生存竞争 / 47
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有关 48
生物数量以几何级数增加 50
抑制增长的性质 53
动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复杂关系 56
同种个体间和变种间生存的斗争最剧烈 60
第 4 章??自然选择 / 63
自然选择 64
性选择 70
自然选择作用的例证 73
个体之间的杂交 79
自然选择所具备的几大有利条件 83
自然选择所导致的灭绝 88
性状分歧 90
自然选择经由性状的分歧和灭绝发生作用 94
论生物体质倾向的进步及其程度 101
性状趋于相同 105
本章重点 108
第 5 章??变异法则 / 111
改变了的外界条件的效果 112
使用与废止的效果 114
环境适应性 119
与成长有关的变异 121
与生长有关的补偿和节约 124
低等动物更容易发生变异 126
物种的异常发达部位更容易发生高度变异 127
物种在性状方面比属更容易发生变异 130
第二性征更容易发生变异 131
物种的相似变异性 133
本章重点 139
第 6 章??自然选择学说的难点与异议 / 141
关于学说上的难点 142
关于过渡变种的完全不存在或极少存在 143
对特殊生物变异过程的讨论 147
完善且复杂的器官 153
过渡的方式 156
自然选择学说中的重大难题 160
自然选择作用下的不太重要的器官 166
所谓“功利说”的真实性 170
统一法则和生存条件法则 175
关于物种寿命的异议 178
勃龙的几个异议 179
关于植物的一些异议 181
关于反对我的各种异议 187
本章重点 208
第 7 章??本能 / 215
本能与习性的对比 216
家养动物的本能 220
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本能 223
关于中性昆虫或不育昆虫 238
本章重点 243
第 8 章??杂交和杂种 / 245
第一次杂交后的不育性以及杂种后代不育性的区别 246
物种不育性的差异 247
对第一次杂交和杂种不育性起支配作用的法则 253
导致第一次杂交不育性和杂种不育性的原因 259
交互的二型性和三型性 264
杂交变种及其后代的能育性并非普遍现象 267
杂种与混种在非能育性方面的比较 270
本章重点 273
第 9 章??关于地质记录的不完全性 / 277
从沉积的速度和剥蚀的范围来推算时间的过程 278
古生物学标本的匮乏 283
所有地质层中都缺少大量的中间变种 289
全群近似物种的突然出现 295
近似物种群在已知化石层的最底层突然出现 299
第 10 章??关于生物的地质演替 / 303
生物地质演替总论 304
关于物种的灭绝 307
全球物种几乎在同时发生变化 312
灭绝物种与现存物种的亲缘关系 315
古代生物类型与现存生物类型的对比 321
第三纪末期所出现的同一地域内的相同模式的演替 325
前章和本章重点 327
第 11 章??地理分布 / 331
总述生物的分布情况 332
壁垒的重要性 333
处于同一大陆上的生物的亲缘关系 334
假想中的创造之单一中心 336
散布的手段依靠气候变化和陆地的水平高度差 339
物种在冰河时期中的散布 346
南北半球的冰河交替 351
第 12 章??具有亲缘关系的物种的分类 / 359
生物之群下有群 360
分类的规则及具有分类价值的性状 362
其他一些分类要素 366
血统分类 367
同功相似 371
复杂、普通且呈辐射性的亲缘关系 376
灭绝把生物群分开并决定其界限 378
胚胎学中的一些法则及原理 384
对胚胎学中一些问题的解释 388
残迹的、萎缩的和不发育的器官 394
本章重点 399
结论 / 401
结论 402
达尔文年表 406